林羽和苏妙龄站在书院的庭院中,望着略显破败的房屋和寥寥无几的学生,心中充满了忧虑。
“妙龄,书院如今的状况,若不寻求援助,恐怕难以维持下去。”林羽眉头紧锁,语气沉重。
苏妙龄轻轻点头,眼中透着坚定:“夫君,我明白,只是这援助又该向何处寻求?”
两人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商讨,他们决定先从曾经的同窗好友和旧识入手。
林羽提起笔,给几位在商界颇有成就的同窗写了信,详细阐述了书院的困境,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资金支持。信件发出后,夫妻俩每日都盼着回音。
几日过去,终于有了消息。一位同窗回信表示愿意提供一些资金,但数额有限。
“这虽然不多,但也是一份心意。”林羽说道。
苏妙龄却愁容未减:“夫君,这点钱远远不够,我们还得继续想办法。”
他们想到了当地的富商们。林羽和苏妙龄精心准备了礼物,亲自登门拜访。
“李老爷,书院如今面临诸多困难,还望您能伸出援手,助我们渡过难关。”林羽言辞恳切。
李富商却面露难色:“林公子,不是我不愿意帮忙,只是最近我的生意也不太景气啊。”
接连拜访了几位富商,得到的大多是推脱之词。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苏妙龄感到十分沮丧。
林羽安慰道:“莫急,我们再想想其他途径。”
这时,有人提议他们可以向官府求助。林羽和苏妙龄觉得这或许是个办法,于是前往县衙。
“县老爷,书院乃教书育人之地,如今陷入困境,恳请官府给予支持。”林羽向县令陈述。
县令捋了捋胡须:“此事本官需向上禀报,你们先回去等消息吧。”
等待的日子里,林羽和苏妙龄心急如焚。终于,县衙传来消息,官府可以拨出一部分资金,但需要书院做出详细的规划和用途说明。
夫妻俩立刻着手准备,日夜忙碌,将书院的发展规划写得详尽清晰。然而,当他们将规划呈交上去后,却迟迟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
“这官府办事效率如此之低,我们不能干等着。”苏妙龄说道。
林羽思索片刻:“不如我们去拜访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和文人,或许他们能为我们出出主意,或者提供一些帮助。”
他们四处打听,拜访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
“老先生,书院如今困难重重,还望您能指点一二。”林羽恭敬地说道。
老学者听了他们的讲述,微微点头:“年轻人,有心办学是好事。我可以为你们写几封推荐信,或许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拿着老学者的推荐信,林羽和苏妙龄又踏上了寻求援助的征程。他们拜访了一些书院和学府,希望能得到合作和支持。
有的书院表示可以分享一些教学资源,但资金方面无能为力;有的学府则对他们的困境表示同情,但自身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在寻求援助的过程中,林羽和苏妙龄遭遇了不少冷遇和拒绝,但他们从未放弃。
“夫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总会有希望的。”苏妙龄鼓励着林羽。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羽听说城外有一位隐居的富商,乐善好施。夫妻俩决定前去碰碰运气。
经过一番周折,他们找到了富商的住所。
“这位老爷,我们的书院……”林羽刚开口,富商便打断了他。
“我已经听说了你们的来意,先说说你们的想法吧。”富商说道。
林羽和苏妙龄详细地介绍了书院的现状和未来的规划,富商听得十分认真。
“嗯,你们的想法不错,但是我需要看到实际的行动和效果。”富商说道。
林羽连忙说道:“老爷,只要您愿意提供援助,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富商沉思片刻:“好吧,我可以先提供一部分资金,但你们必须按照计划好好经营书院。”
得到这笔资金,林羽和苏妙龄欣喜若狂。然而,他们也清楚,这只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书院要真正走出困境,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支持。
回到书院,他们开始用这笔资金改善教学设施,聘请优秀的教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又开始紧张起来。
“妙龄,看来我们还得继续寻求援助。”林羽说道。
苏妙龄点头:“夫君,这次我们可以去周边的城镇看看,也许会有新的机会。”
他们踏上了新的旅程,一路上风餐露宿,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在一个小镇上,他们遇到了一位热心的乡绅。乡绅被他们的执着所感动,决定在镇上为他们组织一场募捐活动。
活动当天,人们纷纷前来,有的捐钱,有的捐物。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林羽和苏妙龄感激涕零。
带着募捐来的物资和资金,他们回到了书院。但书院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寻求援助的道路还在继续……
林羽和苏妙龄带着从周边小镇募捐来的物资和资金回到书院,虽然情况稍有改善,但他们清楚,这只是杯水车薪,要让书院真正摆脱困境,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持续的援助。
“夫君,接下来我们该往何处去寻求帮助?”苏妙龄望着林羽,眼中满是疲惫但仍透着坚定。
林羽沉思片刻,说道:“我听闻京城有一位大善人,经常资助教育事业,或许我们可以去京城试试。”
苏妙龄点头同意,于是两人简单收拾行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漫长路途。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遭遇了不少艰难险阻。时而遇到恶劣天气,时而道路崎岖难行,但他们心中的希望始终未曾熄灭。
终于抵达京城,林羽和苏妙龄四处打听那位大善人的下落。经过多番周折,他们终于得知大善人正在城外的一座寺庙中祈福。
两人急忙赶到寺庙,却被告知大善人正在静修,不便打扰。他们只能在寺庙外耐心等候。
从清晨等到日落,终于等到大善人出来。林羽和苏妙龄赶忙上前,恭敬地说明来意。
大善人听了他们的讲述,微微皱眉:“书院之事,我已有所耳闻,但我资助之事众多,需谨慎考虑。”
林羽连忙说道:“大人,我们书院的学子们都勤奋好学,只是苦于资源匮乏,若能得到您的援助,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苏妙龄也诚恳地说道:“我们愿立下字据,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书院的发展上。”
大善人沉默片刻,说道:“好吧,我会派人去考察一番,若情况属实,自会相助。”
林羽和苏妙龄千恩万谢,回到了暂时的住处,焦急地等待着消息。
数日后,大善人的手下前来告知,他们对书院的情况还算满意,但援助的金额有限。
尽管如此,林羽和苏妙龄还是十分感激,带着这笔资金匆匆赶回书院。
然而,就在他们返回的途中,遭遇了盗匪。
“把身上的钱财交出来,饶你们不死!”盗匪们凶神恶煞地喊道。
林羽紧紧护住苏妙龄和装着资金的包裹,说道:“这是书院的救命钱,不能给你们!”
盗匪们一拥而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林羽和苏妙龄拼命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就在关键时刻,一队路过的官兵出现,击退了盗匪。
“多谢官爷救命之恩!”林羽和苏妙龄连连道谢。
经历了这场惊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资金,马不停蹄地赶回了书院。
回到书院,他们立刻着手用这笔资金改善教学条件,购买书籍,聘请更多的教师。书院的情况逐渐有了起色,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
但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烧毁了书院的部分房屋和许多教学资料。
“这可如何是好?”苏妙龄望着一片狼藉的书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林羽安慰道:“莫哭,我们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困难,这次也一定能挺过去。”
他们决定再次出发寻求援助。这一次,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一些商会和行业组织上。
林羽和苏妙龄奔波于各个商会之间,向商人们讲述书院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困境。
有的商人表示同情,但表示自己无能为力;有的则提出苛刻的条件,让他们难以接受。
在一次商会的聚会上,林羽鼓起勇气上台发言,希望能打动在场的商人。
“各位,教育乃立国之本,书院培养的是未来的栋梁之材。如今书院遭遇困境,恳请大家伸出援手,您的一份帮助,将改变无数孩子的命运……”林羽声情并茂的演讲,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
会后,有几位商人表示愿意提供一定的物资支持,但对于重建书院所需的巨额资金,仍然远远不够。
苏妙龄提议:“夫君,不如我们举办一场义演,邀请一些艺人前来表演,筹集资金。”
林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两人开始筹备义演的事宜。
他们四处邀请艺人,寻找演出场地,宣传义演活动。
义演当天,来了不少观众。大家被林羽和苏妙龄的坚持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
但就在义演结束后,他们在清点捐款时发现,距离重建书院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林羽感到无比的绝望。
苏妙龄握住他的手说:“夫君,不要放弃,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希望的。”
就在他们陷入绝境的时候,一位曾经在书院读过书的学子如今已经功成名就,他得知了书院的遭遇,决定出资帮助重建书院。
“老师,当年若不是书院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是我应该做的。”学子说道。
在这位学子的帮助下,书院终于开始了重建工作。
林羽和苏妙龄亲自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得恰到好处。
经过数月的努力,书院焕然一新,重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夫君,我们终于做到了。”苏妙龄看着热闹的书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林羽感慨道:“是啊,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只要书院能办好,一切都值得。”
然而,他们知道,书院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援助,还需要自身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于是,林羽和苏妙龄继续为书院的未来奔波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