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兆元又进一步表示自己给予周解放的指示与温海峰之前提出的建议如出一辙——挑选一个合适的时机,安排由温海峰亲自出面邀请王麻子及其同伙共进一餐丰盛的饭菜,权且当作结交新朋友之举。
毕竟对于这些闯荡江湖的朋友们而言,最重要的便是给足他们面子。
只要不触及根本原则底线,适当地给予他们些许好处,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数年光阴已从指间悄然流逝。
这些年来,兆元犹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飞鸟,频繁地穿梭于各大城市之间,忙碌地开拓着自己的商业版图。
他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能力,不断攻城略地,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而在家中的林芳芳,则一心想要为兆元生下一个儿子,以延续家族香火。
然而,天不遂人愿,1984 年,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这让她的愿望变得愈发难以实现。
这也成了林芳芳一生的遗憾。
在过去的这几年时间里,兆元所经营的“兆氏食品厂”并未继续向外扩张规模,始终保持着四家食品厂的数量不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企业规模未发生变化,但食品厂的营业额却一直非常稳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兆氏厨房”这个品牌已经声名远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而这一切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周解放的辛勤付出和卓越领导才能。
作为“兆氏厨房”品牌的负责人,周解放全面掌控着整个品牌的运营工作,通过精心策划与高效执行,使得“兆氏厨房”的分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如今,“兆氏厨房”已然成为众多成功人士交友、洽谈商务的首选之地。
除此之外,兆氏集团旗下还有一家名为“兆氏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该公司由付家兴全权负责管理。
有趣的是,这家房地产公司似乎总是追随着“兆氏厨房”的脚步前行——每当“兆氏厨房”开设新的分店时,“兆氏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便会迅速跟进,展开收购行动并设立相应的分公司。
这种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无疑为两家企业带来了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时光荏苒,转眼间兆招娣即将升入高三年级,而兆来娣也进入到初三年级开始备战中考。
看着两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儿都已踏上求学之路,身为父亲的兆元心中既感到欣慰又充满了对她们未来的期许。
就在这一年里,由于家庭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兆元几乎停止了所有需要长时间出差的工作安排。
除非遇到那些非他本人亲自出马不可、且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时,他才会乘坐飞机赶赴现场处理相关事宜。
一旦任务完成,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回京城,只为能够更多地陪伴家人左右。
高三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它决定着未来人生道路的走向。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高三同时也是青少年们情感最为萌动、最容易陷入早恋旋涡的时期。
许多原本成绩优异的女生,恰恰就在这关键的一年里因为早恋而分心,最终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名落孙山。
兆招娣的学习成绩向来名列前茅,始终稳定地排在全年级的前几位。
但在这个年代,大学的录取率极低,还不足百分之十。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和有限的名额,想要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作为父亲的兆元对女儿寄予厚望,他满心期待着兆招娣能够考入京城大学或是华清大学——这两所堪称全国顶尖学府的高校。
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努力显然远远不够,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于是,为了确保女儿专心备考,兆元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京城。
每一天,兆元都会亲自负责接送兆招娣上下学。
尽管兆招娣并不情愿让父亲这样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立往返学校,但兆元却始终坚持己见。
他声称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兆招娣节省宝贵的上下学时间,让她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实际上,兆元心里还有另外一层盘算:通过这种方式,杜绝其他男生接近兆招娣的机会,以免女儿受到感情问题的干扰。
每次坐在车上,父女俩便会利用这段短暂的时光交流沟通。
兆元会细心询问兆招娣在学校里的点点滴滴,关心她的学习进展和生活状况。
与此同时,他也会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帮女儿舒缓紧张的情绪,减轻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
然而,兆元从未将自己所做之事挂在嘴边,他只是默默地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不给予兆招娣丝毫的压力。
要知道,兆招娣可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一枚呢!每一次模拟考试,她都能稳坐头几把交椅,成绩出类拔萃。
为了助力女儿的学业更上层楼,兆元精心地为兆招娣准备了一本错题本。
每当兆招娣完成一场考试后,兆元总是会第一时间将她的试卷取来,认真仔细地帮忙剖析一番。
他会将那些答错的题目逐一摘抄到错题本上,并标注出错因和正确解法。
等到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兆元还会再次拿出这些错题让兆招娣重新作答,以检验她是否真正掌握了解题思路。
看到如此尽心尽力的兆元,身为干妈的许淑慧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感动与赞赏之情,常常情不自禁地夸赞道:
“兆元啊,依我看,你绝对称得上是全中国最为优秀、最为称职的父亲啦!瞧瞧你,堂堂一家规模如此之大的公司老总,居然心甘情愿地窝在家里给孩子抄写作业。这可真是孩子们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呐!”
面对干妈的赞扬,兆元总是微微一笑,谦逊地回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