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回到靖王府已是饥肠辘辘。
因着这场闹剧,在豫王府午饭都没吃。
林婉言草草的用了些饭食,便倒在了榻上,身子也疲软得厉害。
她从没有觉得如此乏力过。
而就在她休息的这段时间,豫王府的闹剧已被渲染得满城皆知。
豫王妃想压都压不住。
很快承德帝也知道了此事。
承德帝的书案上放着他的暗影刚刚送回来的消息。
京城粮价已是十五两银子一石。
流民占满了大街小巷,偷扒抢的行为满大街都是。
许多店铺早已关门歇业。
而粮食涨价涨得最为厉害的便是薛家,还是家皇商,太子引荐的。
承德帝的脸色阴沉得可以滴出水来,手指在案几上有力的敲击着。
还没等他的脸色有所缓解,豫王府今日秋菊宴上出的乱子又递到了御前。
承德帝暴怒,在御书房好一通打砸,“给朕宣那逆子进宫!”
不久后,太子和豫王便匆忙进了宫。
而后,林婉言也被宣去了慈宁宫。
慈宁宫华堂之内,赵太后安坐在雕饰着五福临门图案的金漆罗汉榻上,身姿端庄。
她手中轻执一把玲珑剪子,目光专注于身前小几上。
那儿摆放着一盆极品君子兰,花开得尤为艳丽,馥郁芬芳。
太后玉指轻动,剪刃开合间,将君子兰多余的枝叶一一去除,动作轻柔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果断。
林婉言跪在下首,已有一炷香的时间。
上午的疲惫感还没来得及消散,她这孱弱的身子明显开始吃不消。
豆大的汗珠从她苍白的脸颊滑落。
身形晃动。
赵太后冷眼瞥了一眼,语气淡淡轻启唇瓣,“靖王妃知道为什么哀家要剪去这多余的枝叶吗?”
林婉言声音轻哑,“回太后,为了它能长得更好。”
赵太后放下手中的剪子,满意的欣赏着君子兰被修剪过,更加丰满的花束。
她身旁的念嬷嬷递上一只小巧的白玉壶。
“你这么说也对。”赵太后接过玉壶,语调漫不经心的意有所指,“更主要的是那些个叶子发黄,已经配不上这些娇艳的花儿了。”
林婉言低垂的头微微抬起,目光平静,唯有那轻颤的眼睫,泄露了内心的一丝波动。
她唇角轻抿,线条紧绷,恰似弦上之箭,再不发出去,那弦...怕是会断。
太后话中的深意,她瞬间就明白过来,表面却强装镇定。
只是拽着裙摆的手指悄然收紧,指节微微泛白。
赵太后唇角微仰,似在回忆,“渊儿的母后是定国公府长房嫡女,自小便是按照皇后的标准细心培养的。”
“她是皇帝的元后,是这世上尊贵无比的女人。”
“而渊儿是陛下的嫡子,虽说在他还小的时候将他送去了军中,不过是想历练他成为我大周铁骨铮铮的好男儿。”
“该与渊儿匹配的身份至少该是宗亲,又或者是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家的小姐。”
“你…配不上他。”
太后神色柔和,腕间轻转,将那温润的白玉壶精准对着繁花似锦、灿烂夺目的花儿.
壶嘴倾侧,细密水珠如晨雾里的牛毛,丝丝缕缕、淅淅沥沥地洒落在君子兰娇俏的花蕊上。
须臾,颗颗水珠仿若灵动的玉珠,在花蕊间短暂驻足后,恋恋不舍地顺着修长的叶片蜿蜒而下。
它们滑落的轨迹,恰似用无形的笔,留下一串比蛛丝还纤细、若隐若现的水痕......
林婉言的语气轻而淡,“太后娘娘说得是,可再配不上,也是陛下赐婚。”
细密的虚汗悄然渗出,慢慢染湿了她的鬓发。
一两缕发丝,被汗水黏附,无力地垂落在她的唇角。
她的肌肤,此刻白得近乎病态,毫无血色,似冬日里被寒霜侵袭的花瓣,脆弱又无助,透着一股令人心疼的柔弱。
太后似没想她有胆子反驳,眼神疑惑的看了眼念嬷嬷,念嬷嬷眼中也满是诧异。
跟着,又望向还跪在地上的林婉言,目光如针,似要将她看穿。
少顷,太后动作随意却又带着几分刻意,将手中的白玉壶随手搁在君子兰旁。
原本开得娇艳璀璨的花朵,骤然间好似被笼上一层阴霾。
那玉壶,虽玉质莹润,看上去却是平凡的模样,没有任何雕饰。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偏突兀地闯入这片雅致。
就像在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丹青上,不慎滴落的一团墨渍,无端破坏了这幅画的美好。
太后无奈叹息一声,“孩子啊,你长在民间,许多事可能不懂,局势索然,陛下也不得不这么做啊。”
一句话将皇帝赐婚解读成了局势所迫,情非得已。
而她成了这情非得已下不得不走的一步臭棋。
太后的眉眼中显出些许疲惫,刚才和缓不少的语气又恢复了漠然。
“你若是个明白人,应该知晓哀家的意思。”
“若是识趣,哀家会为你要一个靖王侧妃的位置,这正妃你便让了吧。”
林婉言眼中无神,硬撑着,语气坚定,“若是臣妾不愿呢?”
赵太后神色微凝,冷俊了几分,“今日豫王府的事听说因你而起?”
林婉言脸色苍白,陡然抬头,“太后何意?臣妾不过是受邀去豫王府参加秋菊宴,发生的那些事臣妾如何知晓?”
太后摆了摆手,念嬷嬷让人将那盆极品君子兰给搬了开去。
也跟着去了华堂外,合上门守在了门口。
“你真不知?”太后看她张口想说什么,抬手制止了她,“若是靖王妃乃出身名门,身份斐然,可还有人如此大胆去算计你?”
“若是你母家看中你,哪怕官职不高,然林永川身在要职,想想那些个鸡鸣狗盗之徒又怎敢如此不将你当回事,欺辱于你?”
“如果靖王的岳家是他强有力的助力,现今又有谁敢在他的太岁头上动土?让他难堪?”
太后神色肃穆,眼神不怒自威,说出的话语却掷地有声,一连三问字字在理。
“哀家知道今日所发生的一切与你无关,但若说与你有关,你又能奈何得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