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邀请郑和一同去浙江,郑和笑道:“船厂还得有些杂事,还得咱家处置。先帝罢去下西洋,人心慌乱,如今又盼着新皇重开下西洋,这等时候,还得咱家在南京镇着。”
赵辉点点头,便自己启程,经长江,至镇江入江南运河,一路经常州、苏州往杭州而去。
到苏州时,船舶停在阊门外,赵辉有心要看一看红楼梦里描写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一见之下,这里果然灯红酒绿,花船画舫,莺莺燕燕,令人流连忘返。
赵辉在这里听了一晚吴女歌唱,使了好一把子力气,才将那吴女给抚慰好了。
早上起来,他又去阊门附近转转。
阊门边有座水门,那里是附近货栈商贾的装卸货码头,大清早就有数十名青壮年在码头的桥边等着,左右张望,也不知在等什么。
赵辉问铁阁,“你说这些人是做什么的?等着招工?”
铁阁便跑上前去攀谈,回来禀报赵辉:“这些人都是短工,每日在这里等着东家招募,工钱一般都是一日一结的,所以每天早上就来这里等着人来把他们雇走。”
赵辉含笑道:“果然,哪个时代都有干日结的,这活可不轻松。”
站河边看了一会,不时有几个穿着体面的人过来与他们讲了几句,然后或带走一二人,或三五人。
这时,船上的亲兵来寻赵辉,好不容易找到了,急道:“大都尉,苏州地方府县、卫所,好几路官员都急着寻您呢。听说您来了,纷纷在船边候着呢。”
“我不是让你概不会客么?怎么走漏了风声?”赵辉此行是来微服私访的,是要看一看民间商业与海贸的,若是跟这些地方文武迎来送往,那就看不着什么了。
赵辉连忙跑回船上,命艄公赶紧开船。
船只一路向南,至吴江盛泽时,天色已擦黑,便让船夫在此下锚,赵辉登岸,想找点当地美食消遣消遣。
此时天已经快黑了,盛泽街上竟然还有许多行人,两旁商行酒肆林立,颇具规模。
赵辉与铁阁主仆二人,经过一处酒楼,被门口的小二热情地问候:“客官是要用饭吗?鄙店太湖三白、盛泽美食,样样都有。”
赵辉意动,便被引入了店内。点了几样酒菜,又在掌柜推荐下,要了一碗梅菜烧肉、一碗酱肉和一盘瓶里菜,这几样都是当地的美食。
赵辉边吃边问掌柜:“店家你们这镇子这么热闹,是不是都是往来的客商?”
掌柜答道:“格么当然,东南西北都有客商来咯,还有本地的织户,织好了丝绸布帛,就到市上来发卖,当然就热闹了。”
“那你们有出海去卖的么?”赵辉含笑道。
掌柜面色变了变,小声道:“朝廷不让出海卖的,要是被捉住,杀头抄家也是轻的。”
赵辉笑了笑,示意掌柜把耳朵凑过来,低声道:“我是南京来的,也想做出海的生意,不知道掌柜有没有门路?”
掌柜面色剧变,连连摆手,“没有,没有,我没有。你要不去浙江问问吧,那儿人胆大。”
见赵辉没有什么异状,掌柜这才稍微大了些胆子,对他道:“听说我们这里的绸缎,都是浙江人收了去,然后偷偷出海,卖往东西二洋的。”
赵辉心里有数,这里离得浙江也不过半日水路,到底出海的全是浙江人,还是也有苏州府的人,恐怕谁也理不清。
用完饭,赵辉有心寻一处客栈歇息。
他走在街上,还能听到周围民居中“札札”的机杼声。
从刚刚掌柜的口中得知,这里的百姓大多不种粮食,而是以种桑养蚕、织布贩卖为生。
一户人家,往往女人养蚕,男人织布,一年所得,要比种地丰厚得多,然后拿得来的银钱买米买肉吃。
就在这个小镇,赵辉看到的是这个时代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商品经济的兴盛。
第二天赵辉又继续南下,进入浙江嘉兴府海盐县。
这回他扮作商人,搭了一户渔民家的船,前往一个叫武原的港口。
武原比较荒凉,却有个小小的港湾,可以直通外海。
到了小港,这里只停泊着寥寥几艘船只,破旧不堪,看来大多是打渔船。
据渔民所说,这里是一处下洋点——每隔一段日子,就会有海船来这里收货。附近商户也会驾着小船将一船船的货物运送过来,到时候会十分热闹。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陆陆续续有几条小船摇了进来,船吃水很深,可见装的货物一点也不少,船头上站的“渔夫”精干有力,警惕地四下张望,可见不是一般的渔民。
过了有半个时辰,陆陆续续有十几艘小船进了这个港口,原本空旷的小港湾被挤得满满当当。
又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一艘大船开进了港湾,然后人们就像蚂蚁搬家一般,将各种货物开始往大船上搬运。
整个港湾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繁忙的货运码头。
不断有人爬上大船,与船上的管事攀谈了一会,然后满脸笑容地下得船来,接着又是下一个人上船。
赵辉问渔民道:“这是在做买卖?”
渔民答道:“哪能不是,听说都能卖到西洋去呢。”
这时的人们都认为东南亚地区是在大明的西面,所以将东南亚称之为西洋,而把倭国称之为东洋。
就在这时,港口外洋传来一声炮响,紧接着海平面上便黑压压地驶出来了几艘战船。
刚刚还在搬运货物的大船,忽然就开始慌张地将船上的货物往下面扔,也不管是丢岸上了还是丢海里了。
“糟了糟了,官军来了,这位掌柜,咱们快跑吧,一会被误以为是贼,打成倭寇你就惨了。”那渔民好心劝道。
赵辉估摸着应该是离这里最近的海宁卫的兵,沿海卫所除了备倭以外,还兼顾着缉私的活。
赵辉让那渔民先走,自己则留下来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