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返回潍坊村的时候,已经是正月二十了。
村里的小学堂早已开学,只是因为李海泉还没回来,启蒙班暂时还未开课。
这倒是给了刘介石和刘天宝些许适应的时间,虽说他俩认得一些字,可从来没有正式进过学堂。
回到潍坊村的次日,即便启蒙班还没有老师授课,萧有为还是领着乔天赐、段二柱、刘介石和刘天宝前往学堂。
这么做一来能让乔天赐和段二柱收收心,二来也能让刘介石和刘天宝提前适应学堂的生活节奏。
为了助力刘介石和刘天宝尽快跟上学习进度,萧有为只好亲自给他们上课。
乔念心并没有和他们一同前往学堂。
她没料到自己会在外面一待就是整整半个月。
即便在离开前,她给家里盆栽鲜花施了肥、浇了水,而且这段时间黄氏和王氏也在帮忙照看,可这些植物还是需要补救一番。
黄氏和王氏只当这些是普通花草照料,实际上,这些盆栽里大部分是乔念心从商场“偷运”出来的葡萄籽苗,这些种子是她前世打算试种,却一直没机会尝试的葡萄品种。
虽说不确定这些种子能不能培育出优质葡萄,但想要改良品种,就必须从育苗阶段开始。
除此之外,乔念心还培育了一些西红柿苗。
她来到这儿后,既没吃过也没听说过西红柿,估计这种作物还没传入大启朝。
要不是上次乔天赐给了她一些从海外带回的种子,乔念心也没机会把前世的这些种子带出来。
经过几天的紧急养护,在李海泉携家人回到潍坊村时,乔念心那些宝贝苗终于恢复了生机。
她也开始按部就班地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活。
此时已经是二月初五,李海泉比他自己预估的时间晚了五天才归来。
通过徐氏的转述,萧家知晓了李海泉身上发生的事。
据说,李家两兄弟这次彻底分了家,还闹得很不愉快,李海泉几乎是净身出户,仅仅带走了两间房子。
到了这般田地,兄弟二人彻底反目成仇。
李保全的妻子行事极为恶毒,竟然逼迫年迈的公公休掉婆婆。
虽说她的阴谋未能得逞,可最终老两口还是选择和离,分道扬镳。
李海泉的母亲一辈子仅生育了他这一个孩子,李海泉绝不可能让年事已高的母亲回娘家去遭受兄弟的冷眼相待,所以他下定决心要一直照料母亲直至终老。
分家时他所得的两间房与李保全的房子同在一个院子里,李海泉不忍心让母亲继续受黄氏的气,便打算把母亲接到潍坊村去。
看着黄氏那副得意忘形的模样,李海泉心中怒火中烧。
他与刘氏以及她娘家的兄弟商议之后,决定将户口迁到潍坊村。
因为分家所得的两间房和李保全的房子处于同一个院子,李海泉没办法把这两间房卖掉。
既然他不打算再回绿柳村,为了出一口恶气,李海泉打算把这两间房拆掉。
李海泉的这个举动让李保全怒不可遏,可他对李海泉也毫无办法,毕竟这两间房已然是李海泉的私人财产,是留是拆,旁人无权过问。
然而,这两间房一旦拆除,整个院子就不完整了,于是李保全提出愿意出资购买这两间房,可李海泉拒绝了他的提议。
经过多轮协商,李保全不得不做出让步,主动提出用这两间房来抵消李海泉一家对老村长的赡养义务。
李海泉心里自然是乐意的,不过通过这次事件,他也彻底看清了自己在父亲心中的位置。
既然父亲如此薄情,他也就无需再讲什么情义。
但李海泉依旧打算参加今年的院试,这个时候可不能传出不孝的传闻,这也是他在被净身出户后还一直忍耐的原因。
他对李保全已然毫无信任可言,当然不会轻易相信对方的话就放弃赡养责任。
只见李海泉冷冷地笑了一声,脸上满是鄙夷之色,根本没有答应的意思。
这次的经历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人言可畏,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处理得完美无缺,让任何人都找不到指责他的理由。
眼见刘氏娘家兄弟又要动手拆房,李保全心急如焚,黄氏更是暴跳如雷,大声叫嚷。
而本该出面调解的老村长却一直沉默,不知是被气得难以言语,还是心中有所悔悟。
李保全见李海泉这次好像铁了心要拆掉房子,无奈之下,召集了所有族老,希望他们能劝劝李海泉。
经过一番费力的劝说,李海泉终于让步。
在族老们的见证下,兄弟二人以书面形式签订了“以房抵养”老村长的协议。
李海泉一拿到有所有族老、兄弟以及老村长签字的协议,马上拉着刘氏、抱着儿子,郑重地给老村长磕了三个响头,随后登上刘氏娘家兄弟带来的马车,朝着潍坊村疾驰而去,态度十分坚决。
直到此时,绿柳村的村民才知道李海泉已经把一家四口的户口迁到了潍坊村。
虽然这些事情都是从徐氏的八卦中听闻,但乔念心却感觉像是看了一场精彩大戏。
“李海泉这样做,会不会影响他参加科举呢?”
王氏因为知晓萧老爹对萧正道等人的计划,明白孝道的重要性,不禁提出疑问。
“能有啥影响?他又不是不赡养老头!”
徐氏满脸不屑地回应道。
黄氏思索片刻后说:“虽说签了‘以房抵养’的协议,可逢年过节的孝敬还是不能少,得提醒一下刘氏,宁愿吃点小亏,也不能让李海泉落下不孝的名声。”
“李海泉的母亲可是个精明人,难道会想不到这些?我看你们还是别特意去提醒了,免得她误会。”
徐氏和李海泉的母亲曾有过一些矛盾,总觉得对方心胸狭隘,担心她去提醒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该提醒的还是得提醒,毕竟在旁人看来,李海泉来潍坊村是来投靠我们萧家的。”
黄氏最终还是决定去提醒刘氏。
一旁静静听着的乔念心,在心里暗暗为黄氏(两人都姓黄,但不是一个人)的大气点赞。
古人极为看重孝道,李海泉既然还打算参加科举,就一定要表现出孝顺的模样,否则就算将来考中进士,在选官时也不会有好的前程。
乔念心更好奇的是,那个一直满心期待李海泉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老村长,这次为何会做出如此不理智的决定?
难道是他认定李海泉会一直落魄、毫无作为,所以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大孙子身上?
要是李海泉今年考上秀才,真不知道老村长会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