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如大师压抑着内心的不舍,示意乔念心在自己面前坐下,随后缓缓道来。
自决定给乔念心寻觅一个收养家庭起,了如大师就为她仔细考察了七八户人家,那认真的程度,几乎如同在为自家儿女挑选亲事。
经过多次接触与比较,他从这些家庭里选出了三户较为满意的,虽说每家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已经是莱州府内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选择了。
眼前的小女孩不过四五岁,自昏迷苏醒后便很少开口说话,可她却总给了如大师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孩子不哭不闹,只是用一双澄澈的眼睛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这使得了如大师无法将她仅仅当作一个不懂事的小孩看待。
所以,在这次挑选寄养家庭时,了如大师没打算替她做最终的决定,而是先进行了初步筛选,并且像对待成年人一样,详尽地向乔念心说明这三户人家的情况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首先介绍的是乔家,与乔念心前世恰好同姓,乔家是莱州府声名远扬的商贾世家。
乔家的老太太长期吃素礼佛,是金光寺的常客,只要天气和身体状况允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寺里参加法会。
在乔念心来到金光寺的这一个月里,已经与这位老太太碰见过两次。
老太太面容和善,每次来进香都会大方捐赠。
然而,她身边的老嬷嬷时不时投来的审视甚至是轻视的目光,让乔念心心里很不自在。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倘若老太太真的如她外表这般慈祥,那她的随从不该对一个毫无关系的外人表现出那样的态度。
陪同老太太来寺里进香的晚辈们各有不同,可他们之间的互动,都让乔念心察觉到一种表面看似和谐实则内心疏离的关系。
从常理来讲,能够陪同老太太前来进香的晚辈,要么是儿媳、孙媳,要么就是孙女。
这些人之间,不是妯娌关系,就是姐妹,再不济也是表姐妹关系,可乔念心一眼就能看出,她们表面上相处融洽,实际上却心怀芥蒂。
即便物质条件优渥,这样的家庭氛围仍会让人感到压抑。
乔念心实在不喜欢那些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内部矛盾重重的家庭。
在有着血缘关系的姐妹之间都存在着无休无止的竞争,对于她这个外来者而言,就算顾及了如大师的情面,老太太又能给予她多少庇护呢?往后的日子想必不会轻松。
了如大师一边讲述乔家的状况,一边留意着乔念心的神情,发现她自醒来后鲜少变动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抗拒的情绪,不禁轻轻叹了口气,微微摇了摇头,接着开始介绍第二个选择——刘家。
刘家是莱州府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在学术和官场领域都颇有建树。
其嫡系长房在京都身居要职,而留在莱州打理家族产业的是嫡系次房。
正是这户次房的老夫人表达了想要收养的意愿。
刘家嫡系次房如今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除了娶进来的媳妇,其余全是男性成员,老夫人一直盼望着能有个孙女。
相较于乔家,了如大师觉得刘家更为合适。
虽然所有大家庭内部难免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但刘家从未传出过负面的传闻。
然而,面对乔念心冷淡的态度,了如大师感觉这位小姑娘似乎对刘家也提不起兴趣。于是,他只能提出第三个选项。
第三家姓赵,坐落在天璇山脚下,是当地的大地主之一,也是三家中离金光寺最近的一户。
在这一带肥沃的土地中,差不多有十分之一都归赵家所有。
虽说赵家经济条件不错,但他们面临着子嗣不旺的问题。
赵家老太爷那一代只有他一根独苗。
老太爷婚后生育能力尚可,却接连生下了七个女儿,直到四十岁才迎来唯一的儿子赵员外。
为了延续赵家的香火,赵员外十五岁就成了亲,可他比父亲还差劲,除了正妻外还纳了不少妾室,却只得了一个儿子赵大爷。
如今赵大爷已经成婚五年多了,尽管内院里有不少女子,可赵大爷的努力并未换来任何有关子嗣的喜讯。
天璇山附近一直私下里流传着一些有关赵家祖上发家的传闻。
这些传言都在暗暗表示,赵家的财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所以遭到了报应,致使后代一代不如一代。
听闻,赵家大奶奶得到了一个秘方,称只要从外面找个八字相合的女孩来抚养,就有可能为赵家带来后代。
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乔念心都不想卷入其中。
设想一下,如果这种做法真的存在,一旦赵家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她又该如何应对呢?
要是她不能帮赵家得到子嗣,岂不是会成为赵家的累赘,甚至被当作罪人,那她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况且,就她这样的身世,哪还能说得上什么八字相合?
“赵家不知道从哪儿得到的消息,今天一大早就自己来了,现在赵家太太还在寺里等着呢,就看念心你愿不愿意了。”了如大师最后说道。
乔念心当然不能把自己心里的顾虑说出来,只是轻轻咬着嘴唇,慢慢走到了如大师身边,紧紧拉住他的僧袍,小声哀求:“我,我可以帮忙做饭洗衣服,大师别赶我走好吗?”
了如大师深深地叹了口气,他既心疼这个孩子,也对她有好感,可这里毕竟是寺庙,怎么能长期留下一个女孩居住呢?
然而……
看着乔念心眼泪汪汪的样子,了如大师最终还是不忍心。
既然乔念心不愿意去,那就再等等看吧,说不定她的家人正在四处寻找她,或者能找到更合适的人家收养她。
于是,出于了如大师的慈悲心肠,乔念心被收养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