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瑜,不可妄言。”
原来供桌侧边的蒲团上,盘坐着一个眉发皆白的老僧,老僧身穿灰色僧袍,手持犍稚轻轻敲了一声木鱼。
木鱼声宁静庄重,仿佛能净化心灵。
我们三个登时不敢嬉闹了。
我偷偷看着那个磨盘大的木鱼,好奇的想,这东西是什么木头做的,声音挺不错啊。以后也弄个小点的同材质的,失眠了敲一敲,肯定好使。
我和孙福生双手合十冲老和尚施了一礼,把手中的素包子和豆浆放在小桌上对老僧说:“嘿嘿,那个和尘主持,早啊。您吃了吗?香菇青菜馅的,要不吃点?”
和尘老僧对我们合十还礼谢道:“受人供奉,解人困苦。弈施主,今日初一,老衲替你解一签吧。”说罢指了指桌上的签筒。
我还没摇过签呢,以前去什么寺庙景点游玩,看算卦收费觉得都是骗钱的。也懒得去,这次不收费,肯定要摇上一把。
100支细小的竹签,随着我的手在竹筒中旋转摇晃。不多时一根就掉在地上。
我拾起来一看,签头上书’下、子宫、董永遇仙‘几个字。
签文上写:临风冒雨去幻想,正是其身似燕儿。衔得泥来欲作垒,到头垒坏复须泥。
我心里一惊,这不会是什么下下签吧?
把竹签递给和尘老僧问他:“主持,这什么意思?”
老僧问道:“施主求的是什么?”
我有点脸红,摸了摸后脑勺道:“求,求财啊。”
“施主不必如此,地侣法财,人所必须也。”
我点点头问他:“和尘主持,那这上面啥意思啊。”
他又念了一遍签文,思索良久后,叹了一口气对我说道:“千般用计,晨昏不停,谁知此事,到底劳心。”
我心道可不是么,这两年劳心劳力,到今天分文没有。离京时小魏借我500块。
买票剩下的200多,也赔给别人洗衣服了。唯一值点钱的猪玉握也丢了。
唉,签文上写的身似燕儿,我这还不如燕儿,燕儿还有自己的窝。我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就是匹牛马。
现在是牛马,要买不起房子就娶不起媳妇,以后说不定牛马都当不成,成骡子了。
和尘老僧看我面色不渝,开解道:“弈施主,时人时命时运,人可变命可改运可增。施主可明白?”
我看着他那苍老的面容,一双眼睛却深邃的发亮。
孙福生问了:“主持,也送我一签呗。”
和尘主持收起签筒重新摆在离功德箱最近的地方,后脑勺冲着孙福生说:“受人供奉,替人解签,阿弥陀佛。”
····
我和知瑜小和尚不理会跟在屁股后面的孙福生,勾肩搭背的回到他的禅房。
孙福生进门一屁股坐在官帽椅上。
“唉,知瑜,你说你师父啥意思。你给我解释解释。”
他一边吃包子一边冲我们抱怨道:“解释什么,你听不懂汉语吗?旁边就是大学,欢迎深造。还让我解释,顺哥,道爷你们俩也是够够的,几年不见还是一来就弹我脑瓜崩。”
孙福生坐起身来冲他笑道:“好吃不?”
知瑜啊了一声,迷茫道:“好吃啊,香菇鲜美,油菜清脆。怎么了?”
“你啊你,真是长大了。小时候棒棒糖都能堵住你的嘴,现在包子都不能,吃你的吧。”
知瑜冲孙福生翻了个白眼,一口吞了一个包子。
我想套他的话,看这寺里有什么值钱宝贝。
“小知瑜,唉你说这佛头这么大,是从哪来的,你跟我们说说。”
一说这个他倒是来了兴趣,包子也不吃了,嘬着豆浆说道:“你们猜猜,猜对了中午我安排。”
孙福生翻着一本金刚经说:“七米高,四米宽的铁佛头,这得几十吨重吧。”
知瑜小和尚伸出食指摇了摇,一副你不懂的样子。
“哎~,几十吨?道爷你没上过小学吧?这么大的佛头怕是几百吨都不止。”
我点头说是:“京城大钟寺的永乐大钟,高和直径跟这佛头差不多,还是空心的,也有四十六吨。这铁佛头虽然是铁的,但它是实心的啊。肯定比那铜钟要重的多。”
孙福生震惊道:“我草,几百吨。这玩意唐朝能筑的出来。吹牛逼吧,唐朝一年才产多少铁,全造佛头了?”
我摇摇头:“真不是吹,永济的黄河铁牛知道吧。高一米九左右,长三米。一个就七十多吨。也是唐朝铸的。”
孙福生哼了一声:“甭管多少吨重,这佛头肯定是浇铸的,还打哪来的。总不能是如来佛祖自己把头放这儿的吧。”
知瑜小和尚来了兴趣,把装豆浆的塑料桶扔进垃圾桶,坐在官帽椅上,头往后仰,跟说书的一样,拍了拍桌子说道:“哎~这你们不知道,等我给你讲讲。”
我和孙福生也把掉渣饼吃完,一人点了一根蝴蝶泉烟看着他装逼。
知瑜小和尚也想要,我不给他,说你们和尚不是不能抽烟么。
知瑜摇摇头说道:“一戒杀生二戒盗,三是色字一把刀。四戒胡说五戒酒。这佛门五戒哪门子是戒烟的。你俩在我这啃肉馅掉渣饼我都没说,还管我抽烟。”
孙福生看我被怼也乐着单掌竖起作揖,怪声怪调的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饭后一根烟,佛爷也升仙。”
知瑜小和尚笑着哎了一声,跟孙福生击掌。
我顿时无语,说你俩别扯淡。问他我们不知道什么,赶紧说。
他从我手里拿了一根,点着吸了一口说:“我以前听师父说,这佛头可大有来历。”
传说唐三藏法师从西天取经回来,大兴佛教。
平阳公主信佛敬佛,于是在渭河边上的公主府附近塑了一尊泥身铁头的佛像,佛像神形兼备,雄威有灵。
这佛像铸好后,善男信女日日烧香祈福。求财的,求官的,求姻缘的,太多太多。铁佛听了顿觉无意,闭目养神,不觉打起盹来。
平阳公主逝世之后有灵,化作幽魂请佛祖庇佑封地平民百姓。这铁佛一听,盹也不打了,直接抬起头来。
一抬头不要紧,可佛头沉重,泥塑的脖子支撑不住佛头的重量。猛然一闪就从脖子上断裂开,沉重的铁佛头竟落掉到渭河之上。
却说这铁佛头虽重,在渭河水中却入水不沉,佛眼直直目视平阳府方向。
原来是渭河龙王经过此处,佛头正好落在他龙背上。听闻此事知平阳公主劳苦功高,又心系百姓。
于是把佛头托着一路送往汾河,与汾河龙王一起将这佛头安放在平阳城内的高地上。后来人们就在佛头落地的地方修了寺和塔,也就是铁佛寺了。
我心想你就吹牛逼吧,唐僧回来的时候,平阳昭公主李氏早死了二十多年了。
孙福生听的入迷,惊奇道:“原来铁佛寺还有这等传说,我记得有传言说原来这供奉铁佛头的金鼎琉璃塔是七层,现在是六层。铁佛漏在地面以上的就一个佛头,地基下面应该藏着对等体积的身躯,因为地震导致的地基下沉,佛塔和佛身都陷进去了,也不清楚是真是假。”
知瑜小和尚摇了摇光头笑了笑说道:“那都是扯淡,这么大的佛头得配多大的佛身啊。而且历朝历代都有翻修,也没看见寺里记载是有这么大佛的。”
孙福生听了以后对这些传说传言根本不感兴趣,他只对值钱的感兴趣。佛头几十吨搬不走也卖不掉,便想问问其他。
“小知瑜,那你说。除了佛头,这儿还有什么是唐代的?”
“那塔啊。”
我心想塔也搬不走,就算能搬走谁买啊。
知瑜小和尚像似突然想到了什么,对我们说:“唐代唐代。唉对了,唐代的没有,有金代的。佛经,《赵城金藏》知道吧?咱寺里有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