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的吧?你看另一边诺导等人,只是表情略有好奇,可不像这几个人一样表情管理都没了!
——求个人给我们解密啊!!
——哈哈哈,你看右下角那个人,好像真的被吓到了
——啊……不是,主办方给了多少钱啊,让这群人这么配合?
——刚来,发生了什么?这群人在现场飙演技呢?
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场馆之中响起了主持人的声音。
“各位来宾以及屏幕前的观众们晚上好,这里是辰星颁奖典礼现场,相信大家也收到了我们主办方的一些小惊喜了。”
充满磁性且略带笑意的调笑声音对于大夏的观众们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了。
是黎遇!
而现场来宾们发现,主持人明明说的是大夏语,但传到耳中,却是自己完全能听懂的语言。
明明没有带同声传译耳机,可却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主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
“所以邀请函上的,全新全息投影技术,是真的!”
“有触感,能即时翻译,但是找不到设备位置……大夏的全息技术……已经这么厉害了?”
来宾们议论纷纷。
被邀请来的这许多人里面,一部分着名导演、演员是真正为了影视行业向上发展的愿景而来。
一部分是因为这次的颁奖典礼,声势极其浩大,被各种因素裹挟而来,实际上还是看不起这样一个新生的奖项,于是带着偏见而来。
还有部分,虽然因为名利而来,但目的纯粹,即便内心并不觉得这个奖项之后会掀起什么波澜,但这一次却是结交世界级名导的好时机。
这群人能进入内场参加颁奖典礼,主要还是因为身上带着作品。
毕竟一共筛选出来几十部提名影片。
人多且杂,也很正常。
听着主持人的不断介绍,现场渐渐安静了下来。
那些原本以为是鬼被吓到的人再蠢也反应过来了。
但心里第一反应便是埋怨主办方为什么不说清楚这些鬼东西,是全息投影技术。
“该死的大夏人!”
有人诋毁,就有人赞美。
聪明的人已经决定和主办方了解一下,这个全息投影技术,是哪家公司的产品,这可是能够革新电影视觉的技术啊!
弹幕在黎遇的介绍中迅速攀升,大有将整个画面淹没的架势。
——大夏的全息技术已经能够有触感了吗!这也太厉害了吧!
——我的天!能不佩戴设备就能接触虚拟影像?太酷了!我们能够体验一下吗??
——卧槽!?家人们,咱们大夏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我咋没收到风声?
——别一会你们到月球定居了,我们还傻乎乎的啥也不知道吧!!
当弹幕上全是震惊体的时候,论坛上一个帖子瞬间被顶上热门。
而这个帖子也立马被搬运到各大社交媒体上,登顶热搜。
【星光馆将开放参观,辰星全息体验馆项目……展开】
——家人们,典礼过后,星光馆开放游览!大夏人凭身份证能半价啊啊啊啊!!!
——过分了过分了,同为大夏人,你们吃的也太好了吧!
——大夏人……真的像媒体说的穷困潦倒吗?
……
无论网络上的人们如何热烈地讨论,颁奖典礼都在万众瞩目中正式拉开帷幕。
前有着名导演和影星们相继登场走红毯。
后有流行天后天王登台献艺。
极致的灯光效果如同梦幻般的仙境,运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将每一个精彩瞬间都完美地捕捉下来。
艺人们的妆造各异,却都散发出同样的华丽酷炫气息。他们的服装、发型和妆容都经过精心设计,与舞台的氛围相得益彰,让人眼前一亮。
这一场场绝美的视听盛宴,让直播间的观众们大呼过瘾,纷纷表示大饱眼福!
林卿没有去现场。
他和团队在后台监控这一次颁奖典礼的网络反响。
“仅仅就这一个全息技术,就已经能够震撼到所有人了,”李刍宜喃喃说道,“第一次颁奖典礼一定会完美落幕。”
作为辰星电影节以及颁奖典礼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的内心其实还是十分忐忑的。尽管一切都看起来那么顺利,但他仍然担心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当初林卿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他第一想法就是不可能。
打造一个世界所有人向往的颁奖典礼?
就凭我们几个人?
不可能……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亲眼目睹了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精心布置。
他们巧妙地借助了学院奖坠落的势头,以及全球网友们的热情支持……
这一切都让他逐渐意识到,这件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或许并没有那么难以做到。
李刍宜的目光落在身前专注看着屏幕的林卿身上,心中不禁涌起对他的无限钦佩之情。
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环环相扣的布局。
这人脑子怎么长的啊?
哦对,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来想象了。
毕竟眼前这位,第一本小说就引爆热搜,第一次选秀就成为c位,京都大学破格录取,第一次拍剧就成为现象级大爆剧……
桩桩件件,你说他是普通人?
那作为普通人的自己,如何自处?
“我们要的不是第一次的完美落幕,而是后续的影响力。”
林卿淡淡出声。
他感受到了李刍宜的紧张,该说不说,他其实也有一点点。
两年的时间,有点短。
不过大网已经撒下去了,结果究竟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
事情做都做了,就没有必要过多地沉溺于可能失败的恐惧之中。
此刻,更应该思考的是,是后续的营销应该如何顺利完成。
毕竟,作为一个有专业影响力的奖项。
可不是颁完就结束了。
要想让这个奖项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造势、包装和美化。
即便美化的可能是虚假的,但谁说不会被戳穿的虚假不是真实呢?
有时候,人们所看到的“虚假”,未必就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