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皮的常用剂量为9-15克,合欢皮单一,用药作用及用量的十例:
治疗失眠
- 取合欢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可解郁安神,帮助缓解心烦失眠症状。
缓解忧郁
- 用合欢皮12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可疏肝解郁,改善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
治疗跌打损伤
- 合欢皮10克研末,用黄酒送服,每日2次,能活血消肿,促进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消退。
改善肺痈胸痛
- 取合欢皮15克,加适量清水煎服,每日1剂,可消痈排脓,缓解肺痈引起的胸痛、咳吐脓血等症状。
治疗疮疡肿毒
- 合欢皮9克,研成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能解毒消肿,促进疮疡肿毒的消散。
缓解关节疼痛
- 合欢皮12克,与适量桑枝同煎服,每日1剂,可活血通络,减轻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改善心悸
- 用合欢皮10克,与适量桂圆肉一起煮水饮用,每日1次,可养血安神,缓解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症状。
治疗失眠健忘
- 合欢皮9克,远志6克,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用温水冲服,可增强安神益智作用,改善失眠健忘。
缓解咽喉肿痛
- 合欢皮9克,桔梗6克,煎水含漱,每日数次,可利咽消肿,减轻咽喉肿痛症状。
治疗视物不清
- 合欢皮12克,与适量菊花一起泡茶饮用,每日1剂,可清肝明目,改善肝血不足所致的视物不清。
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它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药材。
一、描述
合欢皮呈卷曲筒状或半筒状,长40 - 80厘米,厚约2 - 5毫米。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较密的椭圆形皮孔,棕色或棕红色,稍有纵皱纹。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淡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淡、微涩。
二、归经
合欢皮归心、肝、肺经。《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合欢皮入心经、肝经、肺经。”其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的功效,对心、肝、肺等脏腑的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产地与分布
合欢皮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其中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是合欢皮的主要产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为合欢皮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形态与特征
合欢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6米。树皮灰棕色,平滑,小枝有棱角,嫩枝被毛。叶为二回羽状复叶,互生,羽片通常4 - 12对,小叶对生,呈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平截,全缘,两面被毛。花为头状花序,多数生于叶腋,花小,粉红色,花萼管状,花冠漏斗状,雄蕊多数,花丝细长。果实为荚果,扁平,长椭圆形,深褐色,种子多数。
五、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用法
1. 内服:可煎汤、浸酒或入丸、散。如《景岳全书》中的“合欢皮汤”,将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情志不舒、失眠等症状。
2.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汤洗。如用合欢皮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瘙痒、疮疡等。
(二)注意事项
1. 用量:合欢皮的用量一般为6 - 12克。外用适量。
2. 禁忌:孕妇及阴虚津伤者忌服。《本草纲目》中提到:“合欢皮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但孕妇及阴虚津伤者应慎用。
3. 不宜久服: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
六、功效与作用
(一)解郁安神
合欢皮能解郁安神,可用于情志不舒、忧郁失眠等。其所含的合欢苷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焦虑情绪。如《千金方》中的“合欢皮散”,以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失眠、烦躁等症状。
(二)活血消肿
合欢皮能活血消肿,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等。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如《圣济总录》中的“合欢皮散”,以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等。
(三)祛风通络
合欢皮能祛风通络,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其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如《太平圣惠方》中的“合欢皮散”,以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
(四)生肌续骨
合欢皮能生肌续骨,可用于骨折、创伤等。其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生肌长骨的作用,能够加速骨折愈合,恢复骨骼功能。如《本草纲目》中的“合欢皮散”,以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骨折、创伤等。
七、附方举例
(一)合欢皮汤
组成:合欢皮15克,夜交藤10克。
功效:解郁安神。
用法:将合欢皮、夜交藤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失眠、多梦、心烦等,可缓解情绪,促进睡眠。
(二)合欢皮散
组成:合欢皮30克,当归15克。
功效:活血消肿。
用法:将合欢皮、当归研成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
用途: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等,可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
(三)合欢皮酒
组成:合欢皮5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祛风通络。
用法:将合欢皮洗净,放入白酒中浸泡一周后即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四)合欢皮粥
组成:合欢皮10克,大米50克。
功效:解郁安神。
用法:将合欢皮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用汁煮粥,加入大米煮至粥熟。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失眠、多梦、心烦等,可缓解情绪,促进睡眠。
(五)合欢皮煎
组成:合欢皮15克,黄芩1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将合欢皮、黄芩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可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症状。
(六)合欢皮散
组成:合欢皮20克,防风10克。
功效:祛风通络。
用法:将合欢皮、防风研成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
用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七)合欢皮汤
组成:合欢皮10克,柴胡10克。
功效:疏肝解郁。
用法:将合欢皮、柴胡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情志不舒、抑郁等,可缓解情绪,促进肝气舒畅。
(八)合欢皮散
组成:合欢皮30克,乳香10克。
功效:活血消肿。
用法:将合欢皮、乳香研成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
用途: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等,可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
(九)合欢皮酒
组成:合欢皮50克,川芎10克。
功效:活血通络。
用法:将合欢皮、川芎洗净,放入白酒中浸泡一周后即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用途:用于瘀血阻滞、关节疼痛等,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十)合欢皮粥
组成:合欢皮10克,茯苓10克。
功效:安神利水。
用法:将合欢皮、茯苓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用汁煮粥,加入大米煮至粥熟。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失眠、水肿等,可缓解症状,促进睡眠。
合欢皮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还是日常保健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等功效,还能祛风通络、生肌续骨。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其特性和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合欢皮的应用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来支持:
一、解郁安神作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合欢皮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合欢苷、鞣质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例如,通过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合欢皮提取物能够延长实验动物的睡眠时间,并且能够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对改善情绪和睡眠有积极作用。这为其在传统医学中用于情志不舒、忧郁失眠等症状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
临床研究观察:在一些针对失眠、焦虑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中,含有合欢皮的复方制剂对于缓解患者的失眠、焦虑情绪等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虽然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临床实践初步验证了其在改善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方面的作用。
二、活血消肿作用
药理基础探索: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活血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循环有关。合欢皮中的成分或许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等特性,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液瘀滞。在消肿方面,其可能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组织间液的吸收来发挥作用。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其对炎症反应中的某些环节可能有抑制作用,有助于减轻跌打损伤后的肿胀。
传统方剂应用验证:在传统方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等情况时,合欢皮与其他活血药物配伍,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对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等有一定效果。这说明其活血消肿的功效在传统医学实践中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三、祛风通络作用
成分与机制推测:虽然“祛风”这一概念在现代医学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说法,但从通络角度看,可能与改善关节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压迫等有关。合欢皮中的成分可能具有抗炎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从而缓解风湿痹痛和关节疼痛。例如,其可能通过抑制关节周围的炎症反应,减少炎性介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进而改善关节功能。
临床实践依据:在一些治疗风湿性疾病或关节疼痛的传统方剂应用中,合欢皮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对于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等症状有一定帮助,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
四、生肌续骨作用
组织修复研究关联:在现代医学中,骨折和创伤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重建等多个环节。合欢皮可能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组织修复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同时也可能含有某些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成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骨折愈合和创伤修复。虽然目前对于其生肌续骨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传统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其在这些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