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孔子的思想理念,孔子的学生是什么子?
是君子!
为君子者,当做好“德”“仁”等内在修养,自我约束,养生生生不息。
君子以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为追求,将其作为行为的准则和内在的修养。
我们是君子吗?
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的命运到底是由谁掌控?
有人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有人说“听天由命”,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答案?
为君子者,应当知命,即应当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清楚而且坚定不移的答案。
何以知命?
则需要弄清己身的特征。
认识了自己,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了然于胸。
认识自己,知天命,这也是孔子对人们的要求。
对此有很多角度可以尽情探索,我们先从养生开始。
养生的孩子应当看这两本书,一本叫《黄帝内经》,另一本叫《本草纲目》,你的书翻过吗?隔壁修仙的孩子一直都在看。
看了这两本书,我们就可以对养生了然于胸。
从养生之上认识自己,直到知天命。
而此时,我们也已踏上修行之路,天命早已在自己手中改写。
那么,命运究竟在何方?
“说完了,收到了吗?”
身为读书人,书读了很多,但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因为一开口,总是被各种可怕的信息洪流疯狂冲刷。
显得我们很清澈。
但其实,这种种矛盾,都是我们对自身情智特点经年累月形成的感知。
情智方面,人各有异,天生有别,但情智人人都有。
有的人情商高,有的人智商高,各种不同的特征协调交织,造成了不同的开口体验。
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喜欢说,有的人一开口好像怕怕的。
情智可以从情志与智慧两方面展开讨论,也可以先简单地分为“情”和“智”去理解,“情”有高低,“智”也有高低。
情高智高,春风得意。
情低智高,怀才不遇。
情高智低,贵人相助。
情低智低,一生平安。
有的人觉得自己说不了话,但是在别人眼里,也许你出口成章,文采斐然,简直是发言界的偶像小天才!
也有的人每每开口,都能让对方很喜欢听,一句话会勾起其他人更多的分享欲。
关键在于自己的情智与他人的情智之间的融合性。
遇到与自己相契合的聊天目标,灵魂伴侣,话还会少吗?
每个情志都有其生来的意义与使命,大家都有珍贵的价值,需要的是扬长避短,加油发光发热。
在做出自己的一番成就前,或许也需要适当的调整,提升情智,改变侧重,寻找合适的特征。
但最主要的还是——坚持不懈。
我们的毅力是我们的实力之一,它让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有勇气去坚守,有力量去拼搏。
要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坚持,不断突破自己的毅力,终有一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成就如烈日正当长空。
然而,仅有毅力还不够,我们还需有破而后立的勇气。
破毅而后争,我们不仅要突破自己的毅力,还要将我们的坚毅拓展到新领域中。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凭借毅力去重复旧有的模式,在这里还需强调一点,有时候,过度的坚持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僵化的困境。
我们要敢于打破旧有的观念和习惯,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智与行为。
勇敢地突破毅力的束缚,去探索新的可能,去拥抱所需的领域中那漫天绽放的花朵。
这是打破毅力的新境界,勇敢坚持,才有“争取”之姿,不然何谈争与不争。
不过凡事讲究自然为之,不是随便出手,闷头乱闯一气,而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水刚柔并济,如流水绵绵长行。
合理地出手,“予取予求”,就能傲娇地得所应得。
做一个健康的人,协调身体,平衡情志,内外兼修,养生之道稳扎稳打。
当妃子笑的时候,天子笑还会远吗?
这都2024年了,速速开始修炼,以正心正神,扬我国威。
在这里,我们总体介绍一下理论基础部分的养生大类。
理论分为不同的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个概念,分别延伸向不同方向,但细看,又会发现各自之间又相互有联系。
首先是阴阳大论,在这里主要观察阴阳的入于命,于身体中的平衡发展,追求做一个“平人”。
还有五行方面,主要解构“身体”与“世界”的联系,包括时空观,即四时四季与四方。
脏腑学说,主要讲到身中之性,身体里面的不同性质特征,这里多有涉及“中医学”。
经络学说,内外联系、由表及里——中医望闻问切,观于外象,望而知之,这是在观面之“多少”。人体有八百多穴位,常接触的有三百多处,其中最常接触的三四十个,我们需要记住它们的名称、位置、作用以及作用时间(各自有其当令时间点)。
体质方面,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体质,适合与谁相处,需要注意哪些关键信息,当然,在体质方面,我们可以“求同存异”,不排斥与抵制,也避免负面影响,但“求同存异”的前提是“知己知彼”。
情志方面,着重关注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的影响,与其他方面总体调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若过度或不当,会扰乱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影响脏腑功能。需要明白,保持情志的平和稳定,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这些不同的理论部分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
阴阳的平衡为身体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五行则将身体与外部世界相联系,使我们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进行养生。
脏腑学说深入剖析身体内部的特性,而经络学说则如同桥梁,连接内外,让我们通过观察外部表象来了解身体内部的状况。
体质的认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
情志方面则与其他各个部分相互影响,不良的情志会破坏阴阳平衡、影响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的流通。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理论部分,全面把握养生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实现身体的健康和谐,达到养生的目的。
问题再度回到一开始的如何认识自己之上。
养生之后,怎么样认识自己呢,或者说,我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实际上,我们只需对照养生的方向,对自己进行一一对照、罗列,并记录下对自身全方面的审视与研究,如此便能真正认清自己。
如此,可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