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姝好久没去山上,具体什么情况也不知道。
两人就着田里的水稻聊到岔路口,她给了李郎中一条鱼,转头各回了各家。
菜地的情况和水稻相差无几,高温加上缺水导致各类蔬菜奄奄一息。
半大的西瓜有了裂纹,结的几个小茄子也是软塌塌的坠在地上,西红柿倒是有几个红了的,至于辣椒只有小拇指大小,她已经不抱希望了。
回来路上看到有人带着家里的锅碗瓢盆在水井口排队,难道井里的水也不多了?
带上桶去了才知道村民因为井水少了一半心里恐慌,纷纷拿上家伙什来提前储水。
轮到她的时候一轱辘只拉上来半桶水,五六回才装满两只桶。
如今她扁担使得熟练,这要在前世说出去谁信,她那些朋友们看到还不得惊掉下巴。
为了省水她都是拿瓢舀着浇菜根,这点水对它们来说不过是苟延残喘,除非天降大雨,枯死是迟早的事。
原本过几天就该进行水稻二次育苗的,现下这情形是不用想了,田里的水稻能保住一部分就是好的。
回去的时候顺手把那几个西红柿摘了,够炒一盘西红柿鸡蛋。
院门大开昭示着沈安信从县城送菜回来了。
沈玉姝把木桶和扁担放回杂物房,在牛棚里找到了人,“爹回来了。”
“嗯。”沈安信蔫蔫的应了一声。
“怎么了,听你这声音不太对。”
沈安信眉头紧锁,光顾着给牛刷毛也不吭声。
沈玉姝上前抢过刷子,“爹,有什么事你就说,阿黄的脑袋都要给你刷秃了。”
“哞........”阿黄摇着脑袋后退两步复议。
沈玉姝把他从牛棚里拉出来,“你看吧,阿黄都在抗议。”
“我今日去送菜,城门口的门吏索要户籍路引,我是多使了银子才进的城门。”
沈玉姝的心顿时咯噔一下跌到谷底,户籍路引这是远行的人才需要的东西,什么情况下会平白无故查这些。
不待她理清思路,又听沈安信说道:“城中也比往日冷清,我已经和张掌柜说了咱家不送菜的事,吴掌柜那里叫咱们改成五天去一趟。”
沈玉姝这下终于明白他话里的意思,看来县衙肯定收到什么消息,不然也不查路引。
她对上他的双眼,暗示道:“不用太过担心,咱们刚收了麦子,家里不会缺粮的。”
沈安信看见从后院过来的顾氏,低声道:“这事先别让你娘知道,她肚子越发大了,我怕她胡思乱想。”
“嗯,我心里有数,你抽空和爷爷他们说一声,让大家心里好歹有个底。”
“你们父女两个说什么悄悄话呢?站在太阳底下不嫌热啊。”顾氏扶着腰缓缓走来,面容带笑。
顾氏这胎怀的顺心,虽是双胎辛苦些,可有女儿帮衬和照顾,凡事用不上她多操心。
人家都说怀孕会变丑,可她自己反倒觉得气色更胜从前,身上戴着沈玉姝从空间找的托腹带,肚子都轻了许多。
沈玉姝脸上带出笑容,朝着顾氏走去,“娘出来也不说打个伞。”
“打什么伞,就这么几步路,你们俩刚才说什么呢,神神秘秘的。”
沈玉姝神色如常的将人扶到檐下坐好。
“没什么,就是天这么热,吴掌柜让咱们送肥皂的时候少送一些,免得坏了。”
顾氏的步子明显慢了一瞬,“啊,那你奶奶估计要不高兴了。”
沈玉姝眯了眯眼,说道:“没事,我有法子。”
“我带了鱼回来,娘想怎么吃?”
顾氏想到前几天女儿做的香辣鱼,嘴里不自觉的分泌出口水来。
“上次你做的香辣红烧鱼好吃。”
一想没有辣椒,眉头不自觉的皱起,摇摇头,“算了,没有辣椒失了味道。”
沈玉姝笑笑,“没事,我把辣椒切大点,赶在出锅的时候挑出来就行。”
沈玉姝怕顾氏吃多了辣的便秘,基本两三天才给她做一次辣菜,忍笑看着顾氏不舍的神情。
“那你们娘俩先说着,我去杀鱼。”沈安信拾掇好送菜的筐子,立马去厨房捞鱼。
沈玉姝想着家里这么多人,只一条鱼怕是不够,又拿了一条出来,让沈安信端出去一块杀了。
顾氏看女儿凭空变出一条鱼,吓得转头四下张望,轻拍她的胳膊,“你小心些,别被人看到。”
“他们都不在,娘放心。”
沈玉姝话刚说完,院中就响起沈玉兰的声音,“二叔,是玉姝回来了吗?”
沈安信抽空回头看了一眼侄女,“对啊,她和你二婶在厨房。”
顾氏面色很是惋惜,这下香辣鱼块算是彻底吃不上了。
“二婶,玉姝。”沈玉兰进门喊人,“我早上洗好了面,中午做凉皮吧。”
“好啊,那大姐做凉皮,我烧鱼。”
洗好的鱼放盐、姜片、酒腌制两刻钟。
油热放鱼小火煎至微黄,葱姜辣椒爆香,倒酱油调味,最后放一碗水闷煮片刻即可出锅。
她特意把沈玉兰支开,出锅前把辣椒挑出来扔回空间。
两个人做饭速度快,不到半个时辰就做好了。
田里的沈宁柏推着小推车回来正好赶上。
这个时辰只有堂屋还算有几分清凉,饭菜端到堂屋,朝着里屋喊了一声,不消片刻人便到齐了。
沈老爷子见着桌上有鱼想起田里缺水稻子,叹息一声。
满以为今年能得个大丰收,结果却遇上了干旱。
“我看老天爷也没有下雨的迹象,干脆人也不用去田里守着了,横竖就那样了,再过二十多天等收割吧。”
沈玉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不做肥皂了,干旱缺水导致城里肥皂卖得慢。
家里剩下的肥皂连同这段时间刚做的艾草皂足有上万块,卖到明年也够了。
沈老太太听儿子说完又听孙女说,精气神立时有些萎靡,闷不吭声的搅着碗里饭。
沉默半晌才听她说起自己的担心,“城里人买的少了,那咱家那老些肥皂不会砸手里吧。”
沈玉姝怕她日日担心,再把自己憋出病来,不是她小题大作,只看老太太挣钱心切,能大中午把儿子孙女派到城里寻卖家就能知道她的心劲儿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