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你颜叔我亲自出马,还能有办不成的事吗?”
颜思齐一拍胸脯,挑眉笑道,
“蚕种都已经放养到蚕场里了……”
“真哒!走,我们去瞅瞅!”
不等颜思齐说完,李国助就拽住他的衣角,拔腿往城门方向跑去。
“诶,别急嘛,蚕儿又飞不走,还是晚点去看吧。”
颜思齐巍然不动,李国助一个儿童如何拽的动他?
回头正要央求,却见他朝前努了努嘴,
“我有个朋友想见见你呢。”
他突然看着前面说道,
“元昌兄,这就是我们永明城的当家小少爷。”
李国助连忙回头一看,却见一个男子不知何时已来到近前,
乃是一个弱冠之年的翩翩佳公子,手握折扇,含笑拱手道:
“颜山孙元昌,见过小当家的。”
颜山……孙元昌……这名字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呀……
李国助依稀记得前世好像在哪看见过这个名字,就是一时想不起来。
他也知道不能一直把人家晾着,于是连忙拱手赔笑:
“幸会,幸会,小子李国助,见过孙……叔叔……”
孙元昌哑然失笑,说道:“叫某哥哥就行了,我今年也不过二十四岁而已。”
“啊这……”
李国助不好意思地笑着挠了挠头,
“不合适吧,你跟颜叔是兄弟相称,我叫你哥……那不是乱了辈分吗?”
“诶,可我怎么听说,”
孙元昌右手擎着折扇,扭动身体,扫视了一下周围众人,
“这里很多跟我年纪差不多,还跟颜兄称兄道弟的兄弟,你都叫他们哥哥呢。”
“诶,呵呵,”
李国助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拱手道,
“既然孙大哥不介意,我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孙元昌含笑点头,正要开口说话,不料李国助却抢先说道:
“不知孙大哥来此有何贵干啊?”
李国助见孙元昌衣着华贵,举止优雅,不像是蚕农,
猜测是经营柞丝绸生意的富商,索性直接提问,验证自己的猜测。
“哦,我家在博山世代经营琉璃业。”
孙元昌先自报家门,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
“前些天在诸城偶遇颜兄,相谈甚欢,”
“听说你们在南海边地有块地盘,欲引进山蚕为业,我便帮颜兄招募了一些蚕农,”
“顺便也跟来看看,博山琉璃在你们这里能不能找到什么销路。”
“要是这里也有生产琉璃的原材料,我也希望能在你们这里开办工坊。”
“小当家也知道,咱们大明海禁严格,若是我能在海外生产琉璃,”
“以后便不必再为产品销往海外犯愁了。”
他这边说的悠然自得,不紧不慢,哪里知道李国助已是听的心潮澎湃。
原来他终于想起来这孙元昌是谁了。
他是山东博山的颜山孙氏家族的人。
这个家族的始祖叫孙克让,洪武三年由直隶枣强迁至青州府城东南隅,
后迁居益都西乡颜神镇,自始祖起即属于匠籍,以制造琉璃为业。
传到他的祖父孙延寿时,以经营琉璃致富,且自家工艺尤其精纯。
他父亲孙震,以贡生任濮州训导,升潍县教谕。
至于他自己,在历史上唯一留下的事迹,是投资兴建了洄村古楼。
不过颜山孙氏传到孙元昌这一代时,已是家资巨万,富甲一方。
可见孙元昌的经商手段绝不一般。
这么一个工商家族为什么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清晰的家族谱系呢?
那是因为他们家出了一个做过一品大员的人物。
这个人便是孙元昌的儿子,
孙廷铨。
他能做到一品大员,跟父亲从小开始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说明颜山孙氏发展到孙元昌这一代,已经开始向书香门第转变了。
这一点也可以从他母亲张氏的家世出身看出来。
张氏是博山泷水白马张氏家族的张尧封的孙女。
张尧封字子华,号南野,有秀才功名,授礼部儒官。
为了方便教学,他将家搬到学校附近,学生众多。
其中不少出身贫寒的门生后来都中举做官。
张尧封的四个儿子张维、张标、张晓、张师均为秀才。
三子张晓更是官至兵部尚书。
女儿嫁“冠带乡耆”赵尔任。
其孙女,张标之女嫁孙元昌,以子孙廷铨贵,诰封一品夫人。
有这样一个诗书传家的母家,孙廷铨的科举之路自然是得天独厚。
不过他这个一品大员,却不是明朝的,而是清朝的。
他母亲的一品诰命夫人自然也是清朝封的。
崇祯十三年,孙廷铨考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初授大名府魏县知县。
在任知县期间,他清正廉洁、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疾苦,积极处理各种地方事务,
致力于维护地方的治安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
展现出了较强的理政能力,在当地颇受百姓好评。
四年后,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煤山自缢,随后满清入关,
他便于顺治二年应召入京,担任了吏部稽勋司主事,开启了在清朝的仕途生涯。
此后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才学,官职逐步升迁。
他先后在多地任职,辗转于不同岗位,对诸多政务都有参与和处理。
在任职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很强的政务处理能力,
无论是官员考核、人才选拔等吏部相关事务,
还是涉及地方治理、财政管理等方面的事务,都能妥善应对,
也因此不断得到晋升,历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等职。
后来,孙廷铨官至吏部尚书。
这个官职对全国的官员选拔任用等人事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力。
他在任时秉持公正、严谨的态度,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
之后,又晋升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参与朝廷核心的决策事务,
为清朝初期的政权建设、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这些在满清入关后投效清廷的读书人,李国助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总不能说人家都是没骨气的吧。
毕竟不管是在明朝,还是在清朝,孙廷铨的官声都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