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口还具有排气和浮渣的功能。
在铸造过程中,金属液中难免会含有一些气体和熔渣。
当金属液进入型腔时,气体和熔渣会向上浮动,冒口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聚集的空间。
这些气体和熔渣聚集在冒口内,而不会进入铸件主体部分,从而提高了铸件的质量。
对于火炮铸造来说,这一功能尤为重要,因为火炮的质量和精度直接关系到其使用性能和安全性。
如果熔渣等杂质进入炮膛等关键部位,可能会导致火炮在发射过程中出现故障甚至爆炸。
在铸造古代火炮时,冒口的位置包括炮身顶部、厚壁部位、炮口端、炮尾。
将冒口放在顶部,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使冒口内的铁水在炮身主体部分因凝固收缩而产生缩孔时,及时补充铁水。
在炮管的顶部设置冒口,能够有效补偿炮管在轴向方向上的凝固收缩,确保炮管壁厚均匀,防止出现内部缩孔影响火炮强度。
古代火炮的炮身通常有一些厚壁部位,如炮耳、炮膛周围的加强结构等。
这些厚壁部位的凝固收缩相对较大。冒口设置在这些厚壁部位附近,可以更好地为其提供补缩。
以炮膛周围为例,由于其壁厚且承受发射时的巨大压力,冒口的铁水可以在凝固过程中补充因收缩而产生的空隙,保证炮膛结构的完整性和强度。
在炮口位置设置冒口有助于保证炮口处的金属质量。
炮口的形状精度对于火炮的射击精度有一定影响。
如果炮口处因凝固收缩出现缺陷,可能导致炮口变形,影响炮弹的发射方向。
通过在炮口端设置冒口,能够为炮口处的金属凝固提供充足的铁水补充,使炮口能够以较好的精度成型。
炮尾部分通常要安装点火装置等部件,结构相对复杂,并且在发射时要承受火药燃气的后坐力。
冒口设置在炮尾,可以确保这一关键部位在凝固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补缩。
对于一些带有尾栓结构的火炮,冒口能够防止尾栓安装部位出现缩孔等缺陷,从而保证炮尾结构的可靠性,提高火炮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铸炮模具的冒口数量一般在2~8个,具体数量主要取决于火炮的大小。
小型火炮通常长度较短、口径较小,一般会设置两三个冒口。
在炮管的顶部中央设置一个主要冒口。
这个冒口主要用于补偿炮管轴向的凝固收缩。
在炮耳附近可能会再设置一两个小型冒口。
因为炮耳部位相对较厚,凝固收缩时需要额外的铁水补充。
这些冒口可以保证炮耳部位的金属质量,防止出现缩孔等缺陷,从而确保火炮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中型火炮尺寸较大,炮管较长且有一定的壁厚,一般需要设置3~ 5个冒口。
除了在炮管顶部设置一两个冒口用于补偿炮管主体的收缩外,
还会在炮膛周围厚壁部位设置一两个冒口。
因为炮膛在发射时承受巨大的压力,这部分的金属质量至关重要,冒口可以保证炮膛凝固过程中结构的完整性。
此外,在炮尾部分也会设置一个冒口,以确保炮尾在安装后坐装置等结构的部位能够有良好的金属质量,防止因凝固收缩而产生缺陷,从而保证火炮在发射时能够有效承受后坐力。
大型火炮的结构更为复杂,体积和重量都很大,通常会设置五个以上的冒口。
在炮管顶部可能会设置两三个冒口,以充分补偿炮管较长部分的凝固收缩。
在炮膛周围的关键部位,如炮膛与炮管的连接部分、炮膛的加强结构处等,会设置两三个冒口。
这些冒口用于保证炮膛结构的稳固,防止在发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在炮尾和炮耳等部位也会根据具体的结构和壁厚情况设置一两个冒口,确保这些重要部件的质量。
按照位置、形状、功能,冒口有多种分类。
不过在古代火炮铸造中,用到的类型并不多,
一般就是顶冒口、侧冒口、明冒口、暗冒口、普通圆柱形冒口。
普通明顶冒口通常位于火炮铸件最厚部位的顶部,造型方便,能观察到铸型中金属液上升的情况,便于向冒口中补浇金属液。
可以在冒口顶面撒上发热剂以减缓冒口的冷却速度。
但因顶部敞开,散热较快,同样体积的冒口,明冒口较暗冒口的补缩效率低。
对于大中型火炮铸件,尤其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时经常采用。
暗顶冒口上表面不露出砂箱,四周被型砂包围,散热慢,保温效果好,
尺寸可相对小些,但要求砂箱高于冒口,
一般在中、小火炮铸件中使用较多。
当火炮铸件的热节在侧面时会采用侧冒口,尤其是机器造型的可锻铸铁、球墨铸铁件。
其补缩效果好,造型方便,冒口容易去除,应用广泛。
有明侧冒口和暗侧冒口之分,实际生产中多采用暗侧冒口,
可根据热节位置就近设置冒口,缺点是需要占用较大的砂箱面积,
当热节不在分型面时会给造型带来麻烦。
普通圆柱形冒口造型方便,有较好的补缩效果,在古代火炮铸造中也较为常用。
其散热速度比球形冒口快,但比方形和长方形冒口慢,
其形状有利于加工和制作模具,适用于各种规模的铸造生产。
3磅团炮是典型的小型火炮,所以只需在炮口设置1个暗顶冒口,在两个炮耳处各设一个小型暗侧冒口即可。
在平户为仁王号铸造12门6磅铜炮的时候,李国助就已经实践过在泥模上设置冒口了。
而且6磅炮属于中型火炮,熟悉了中型火炮的冒口设置,再看小型火炮的冒口设置就非常简单了。
所以他一眼就看出,翁翊皇在这三个模具上设置的冒口在位置、大小、形状上都非常专业。
不过砂箱表面却看不到哪怕一个明冒口。
李国助推测,这是因为砂型铸造无论是透气性还是散热性都是三种铸造方法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