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临行之际,缓缓转过身来,目光落在张好古身上,嘴角微扬,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张爱卿,待你那瓜果熟透之时,朕携全家老小一同前来品尝。此外,在宫中也需为朕建造一座暖房,如此一来,朕在其中批阅奏章时亦能倍感敞亮。若是腹中饥饿,还可随手摘下一根黄瓜解解馋,朕倒要好好品味一下这价值五两银子一根的黄瓜究竟是何滋味。哈哈哈哈......”说罢,皇上龙颜大悦,迈着轻快的步伐离去,身后一众侍从紧紧跟随。
望着皇上远去的背影,张好古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深知此次皇上交代下来的事情,必将让自己耗费大量的银两。然而,面对皇家的旨意,他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不仅无法节省这笔开销,反而必须竭尽全力将其办得尽善尽美。毕竟,这可是关乎皇家颜面的工程,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张好古不禁长叹一声,开始着手筹备相关事宜。
首先,一行人来到了玻璃厂。由于这批玻璃乃是供皇室使用之物,而目前的技术条件限制下,无法制造出高强度的钢化玻璃,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用普通玻璃。这些普通玻璃将全部采用浮平法进行制造,每一块的尺寸不需要过大,以一尺见方为宜。为确保质量上乘,需要大量制作,并从中精心挑选透明度良好的玻璃予以使用。
随后,主角亲自前往宫内商议施工方案。宫内负责接待的是大太监曹化淳,具体的操作事宜则交由内宫监掌印太监郭时明负责处理。当张好古提及工匠问题,表示让宫外的工匠进入宫内施工不太方便时,这两位大太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认为,那些普通工匠又怎能与宫廷内部训练有素的宦官们相提并论呢?于是便告知张好古,只需他本人进宫即可,其余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心地交给大内的宦官们来完成。
由于时令已至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之下,砌墙之事已然难以施行,无奈之余,只得选用木材替代砖石。那些小宦官们纷纷驱赶着马车和牛车,不辞辛劳地将所需木料源源不断地运了回来。让张好古倍感讶异的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宦官竟然深谙防腐之术。要知道,暖房中湿气颇重,木材极易腐朽,然而他们竟懂得运用表面碳化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有效防止木材腐烂,如此巧思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在张好古所绘制的图纸之上,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层结构的构想。此想法一经提出,便引发了众人热烈的讨论与反复的论证。最终确定下来的建筑形式乃是中间高耸而两侧稍低,呈现出一种中轴对称之美,整体风格简洁而不失大气。
待到实际动工之时,眼前的景象更是让张好古瞠目结舌、大开眼界。原来这内廷之中可谓是卧虎藏龙,每一项具体的工艺环节,皆有与之对应的专门负责的小宦官。而且,他们各自掌握的技艺堪称精妙绝伦。张好古对大明的工匠本就颇为熟悉,毕竟他曾在工部任职,深知工部的那些工匠个个手艺精巧非凡。然而,即便情况已然如此之好,但这深藏于内廷之中的匠人们所展现出来的那令人惊叹不已的精湛技艺,仍然远远地超过了工部那些同样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们。无论是去精心打造哪一个微小的部件,这些内廷匠人都始终秉持着一种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严谨态度。不仅如此,他们更是将美观视作重中之重,对于每一块裸露在外的木头,都会毫不犹豫地下功夫去雕琢,使其呈现出一幅幅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精美图案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参与此项工程的工匠人数众多,但整个项目的进度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变得缓慢,反而是出人意料地迅速推进。整个施工现场秩序井然,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紧密无间,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且高效快捷地进行着。这种井井有条的运作方式和极高效率的施工速度,无疑充分展示出了其背后超乎寻常水平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
在一个风和日丽、悠闲惬意的午后,张好古与郭时明相聚于庭院之中,二人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悠然自得地畅谈起来。话题不知不觉间转到了那令人瞩目的四轮马车上,郭时明毫不吝啬对张好古的赞美之词:“张兄啊,您所设计的这辆马车当真是精妙绝伦!且不提那弹簧减震装置以及坚固耐用的铁制车轴,光是那胶皮轱辘便已让人啧啧称奇。而最为关键的当属前轮带转向的独特工艺,凭借此巧思,原本笨拙沉重的马车竟能够轻盈灵活地转向,仅凭这一点,就已然超越了过往所有的同类马车啊!”
听闻此言,张好古心中灵光一闪,他兴奋地说道:“郭兄所言极是!既然宫中有着如此众多技艺精湛的宦官,我们何不请他们为皇上精心打造一辆专属马车呢?如此一来,定能彰显我朝工匠之能,也可为圣上增添一份出行的舒适与威严。”说罢,张好古目光炯炯地看向郭时明。
郭时明一听要为皇帝造车,亦是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忙不迭地点头应道:“妙哉!妙哉!此事若成,必是大功一件。”于是乎,两人当即决定着手操办宫内造车之事。虽说宫内暖房制造另有其他太监负责监督管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郭时明与张好古的热情。
郭时明率领着一众心灵手巧的宦官,与张好古一同兴冲冲地前往研究院。众人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针对马车的设计展开了一场激烈而又深入的探讨。经过无数次的思维碰撞与反复斟酌修改,最终敲定了一张详细完备的图纸。
根据这张图纸所示,即将打造而成的马车规模宏大,内部空间宽敞无比,足以容纳十余人同时乘坐。车内不仅设有精美的桌案以供使用,就连那靠椅也都采用柔软的材料进行包裹,确保乘坐者能够尽享舒适。从外形上来看,整辆马车宛如一座小型宫殿,庄重典雅;车顶更是装饰有九重宝顶,璀璨夺目,尽显皇家气派。有郭时明亲自掌笔,画出效果图,还没看到实物,在纸上就看的出来,分外庄重大气。
图纸一出来,宫内的造办,就开始打造,看到宫内的制作,几乎不用张好古说什么,就好像以前制造过一样,都是熟手,张好古是不禁佩服这些匠作,已及宫内的组织能力及管理能力。
如此一来,张好古总算是能够抽出空暇,着手处理自己的事务了。就在此时,从机械厂那边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工人师傅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整整一百辆大马车已经成功打造完成,并具备了投入使用的条件!这可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啊!
随后,研究院与邮政司展开了一番深入的协商。最终确定下来,对于内部而言,每辆马车的定价为一百两银子。毕竟这是自家生产、自家使用的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然而,如果要将这些马车推向市场,面向外部销售,那价格可就不能像对内这般优惠了。至少得在此基础上加个一倍才行,不然如何保证盈利呢?
而那些经过严格培训的邮政司客运部的马车夫们,则个个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地站立在了张好古的面前。他们身着整齐划一的制服,与当下这个时代常见的袍服截然不同。这套服饰乃是由张好古亲自精心设计而成,采用了上下分体的样式,类似于后世的服装风格。此外,每个人头上都戴着一顶别致的柳条圆檐帽。这种帽子在冬天的时候,内里会衬有厚厚的毡子,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等到炎热的夏季来临,又可以轻松地将毡子取下,十分方便实用。不仅如此,每位马车夫还配备了一件厚实的棉大衣。当天气严寒需要赶车出行时,便可以把它穿在身上抵御风寒;到了夜晚休息之时,这件棉大衣又摇身一变成为温暖的被子,能够让人安然入睡。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输入内容进行的扩写:
在初期的培训阶段,整整三百人的队伍参与其中。针对每一条线路,都特别设立了一名站长,而这些站长无一不是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肩负着统筹整条线路运营的重任,确保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不仅如此,每条线路还配备了正副队长各一人。正队长和副队长分别负责早班和晚班的工作安排与调度。每个线路由三十名成员共同组成,大家各司其职,紧密协作。
按照规划,车辆要从线路的起点行驶至终点,并保持定时发车。正常情况下,每隔两刻钟就会发出一辆车。当然,如果遇到出行高峰期,客流量增大时,可以适当增加车次。不过目前由于新车尚未全部制造完成,所以加车的具体事宜还有待后续进一步商讨确定。
在薪资待遇方面,站长每月可获得四两银子的酬劳,车夫则能拿到二两,而作为队长级别的人员,每月可得三两银子。
此外,新招聘的售票员们也已经正式上岗工作。他们不分男女,只要具备相应能力即可胜任这份工作。售票员每月的薪水为一两银子。虽然暂时没有专门定制的制服,但他们都会在平常所穿衣物的外面佩戴一个绿色的袖箍,上面用醒目的隶书书写着三个红色大字——“售票员”。
关于车票价格,初步定为每人每次五文钱。乘客可以随时上车乘坐,车内限定载客人数为二十人。这样的设置既保证了乘客的乘车需求,又能够维持良好的乘车秩序。
清晨时分,阳光刚刚洒落在古老的京师街道上,一辆崭新而独特的马拉客车缓缓驶出车站,开始了它的首次旅程。这辆装饰精美的马拉客车甫一上路,就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一般,瞬间在京师引起轩然大波。
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人们听闻这新奇的交通工具后,纷纷涌向各个站点,好奇地围观着这前所未见的景象。男女老少们都聚集在此,兴奋地交头接耳,谈论着这神奇的发明。不少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登上马车一试究竟。甚至连那些平日里习惯步行或骑马出行的小官员们,此刻也被吸引过来,选择搭乘这马拉客车前往官府上班或者下班回家。
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赢得众人青睐,原因无外乎几点。首先便是其价格低廉得令人惊喜,相较于传统的轿子和马匹租赁费用,乘坐马拉客车无疑是更为经济实惠的选择。其次,固定的发车时间让人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程,不必再像以往那样苦苦等待或者担心错过。再者,马拉客车的行驶速度相当可观,大大缩短了路途所需的时间。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这种便捷、高效且价格亲民的交通方式。无论是市井百姓出门购物办事,还是文人墨客外出访友会友,亦或是商人往来贸易洽谈,马拉客车都成为他们首选的出行工具。然而,尽管最初投放使用的这批马车数量已经不算少,但面对京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它们显然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
于是乎,机械厂接到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忙碌起来,一台台崭新的马拉客车逐渐走下生产线,准备投身于繁忙的运输任务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京师的大街小巷将遍布这些可爱的“移动精灵”,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