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胡惟庸身旁的那些残余的叛军,此时也跟着呐喊起来。
或许,是垂死的挣扎。
朱元璋摇了摇头,继续问道:“咱还是问你那个问题,你只回答想不想?”
朱元璋的语气平静而坚定,仿佛早已预料到了胡惟庸的答案。
他的目光如炬,穿透了叛军的喧嚣,直视着胡惟庸的双眼。
胡惟庸怒喝:“陛下,别再废话了!
我若是不想,便不会造反!便不会勾结这么多将领!”
这句话仿佛是他内心积压已久的呐喊,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
朱元璋点头:“你终于肯说实话了,胡惟庸,咱没看错你,你是一条毒蛇啊,潜伏在朝堂之上,时刻准备给予致命一击。”
朱元璋的语气中并没有太多的愤怒,反而带着一丝惋惜。
他仿佛早已看清了胡惟庸的本质,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胡惟庸说:“陛下,你我彼此彼此!
我是毒蛇,你也是个刽子手!
这天下,皇帝轮流坐,你朱重八一个放牛娃能坐,我胡惟庸为何就坐不得?”
朱元璋目光如炬,声音低沉而有力:“你说得没错,可这天下,自三皇五帝始至今,称帝者何止百人?
嬴、刘、杨、李、赵,多少人都曾坐过这龙椅。
可这万万人都坐的皇帝位,你胡惟庸就坐不得!”
朱元璋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与深邃,仿佛已经看穿了千年的帝王之路。
胡惟庸的脸色变得狰狞,他嘶吼着:“凭什么?
我胡惟庸才智过人,功高盖世,为何就坐不得这龙椅?”
朱元璋缓缓开口:“因为咱信任你胡惟庸,将国家大事托付于你,你却辜负了这份信任,此为无德。
你是咱的丞相,咱让你为了天下人而去改变吏治、管理好大明,让百姓安居乐业。
可你却满心都是党争权斗,置百姓于水火而不顾,此为无品。
你身为百官之首,却未能引领朝纲,反而使得朝堂乌烟瘴气,此为无能。
你胡惟庸,无德无品无能,如何坐得这龙椅?”
胡惟庸哈哈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凄凉:“说什么都晚了,陛下。
你赢了,所以你可以随意定义我。
但我要告诉你,这天下之事,从来都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的。
今日我虽败,但并不代表我胡惟庸就错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真相却永远藏在人心之中。
你朱元璋可以篡改历史,但你却无法篡改人心。
我胡惟庸虽死,但我的精神将永存于世,成为后人评判你朱元璋的一面镜子!”
朱元璋闻言,面容沉静如水,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回溯起往昔岁月。
这时,一旁的江临缓缓开口,声音洪亮霸气。
“是非功过,的确自有后人评说。
但陛下,洪武大帝,一介布衣,起于微末,
历经风霜雨雪,于乱世中挺身而出,救黎民于水火,
灭暴元,定乾坤,征陈友谅于鄱阳湖,斩张士诚于姑苏城,
北逐蒙元,光复中华,开疆拓土,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此等功绩,天地可鉴,日月可昭。
而你胡惟庸,史册之上,只是一个乱臣贼子,一个背叛君主、祸乱朝纲的小人!
历史的长河,会冲刷掉一切尘埃,留下的,唯有真相与功业。”
胡惟庸哈哈大笑,突然将目光转向了江临:“小子,我虽不知你究竟是何方神圣,但我能感受到你身上的不同。
你所拥有的那些奇珍异宝,超乎常人的手段,即便是纵观数千年历史,亦是绝无仅有!
你可是来自南洋的异域之人?或是那传说中的仙人后裔?
我胡惟庸今日虽败,但也要败个明白!”
江临轻轻摇头:“胡惟庸,我说我来自另一个时空,你信么?
我来到这里,或许就是命运的一种安排。”
胡惟庸愣了愣,那双充血的眼睛瞪得滚圆,仿佛要将江临看穿,随即又是一阵大笑:
“小子,你莫要得意。
朱重八此人,心机深沉如海,手段狠辣无情,他只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之人。
你今日虽得他青睐,被委以重任,也不过是因为你还有利用价值罢了。
待到有一日,你失去利用价值,你会和我一样,成为他手中的一枚弃子!
不,你的威胁远胜于我,你的下场,定会比我更加凄惨。
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江临眉头一皱,心中暗自承认胡惟庸所言非虚。
在朱元璋那深不可测的城府之下,自己确实如同悬于刀尖,每一步都需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但江临心中亦有计较,他明白,要想在这大明王朝中稳住脚跟,就必须拥有让朱元璋也不敢轻易动自己的筹码。
朱有容见江临面色凝重,心中一紧,连忙上前拉了拉他的手:
“江临,你别听他胡说。
今天过后,你我就会定下婚事,你是我父皇的驸马,我的夫君,我们是一家人。”
江临没有言语,以他看史书而言,驸马若是犯了错,老朱也是格杀勿论的!
犯了茶马案的欧阳伦就是例子!
李善长之弟李存义见大势已去,绝望之下,直接将手中兵器扔在地上。
他双腿一软,跪倒在地,哭喊着向朱元璋求饶:
“陛下,饶命啊!
我与我兄长并未参与此事,全是胡惟庸挟持了我,我若是不从他就要杀我啊!
陛下,请您明察秋毫,看在我兄长功劳的份上,饶我一命吧!”
李存义声泪俱下,一副悔不当初的模样。
胡惟庸见状,哈哈一笑,眼神中满是嘲讽与不屑:
“你这个孬种,没胆子的家伙,我怎么会选了你!
到了这个时候,还想着撇清关系,真是可笑至极!”
言罢,胡惟庸一剑刺穿了李存义的胸膛。
“胡惟庸.....你敢....杀我....你......”
李存义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倒在地上,没了气息。
胡惟庸手持血剑,直指朱元璋,声音沙哑而充满恨意:
“天道轮回有报应,莫道今日权柄长。
子孙后代自相戕,血染龙袍泪千行。
龙椅之上难安坐,夜夜梦回心惶惶。
功名利禄皆成空,唯余骂名万古扬。
朱重八,我在九泉之下等你!你我之间的恩怨,来世再续!”
说完,胡惟庸决绝地拔剑自刎,鲜血四溅,一代权臣就此陨落。
看着满地的尸体,朱元璋的面容如寒冰般冷漠,他缓缓扫视着在场的文武官员,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慨:
“咱真的心寒啊!这些叛贼之中……
有多少人是曾经跟着咱打天下的兄弟,
有多少人是咱曾经深信不疑之人?
他们曾与咱并肩作战,共赴生死,
可如今,他们却背叛了咱,背叛了大明!”
“咱曾以为,咱与兄弟们共同经历过的风雨,
足以让我们紧密相连,足以让我们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而共同奋斗。
然而,现实却给了咱响亮的耳光,这些叛贼为了个人的私欲,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权力,
竟然置大明的安危于不顾,置天下百姓的福祉于不顾!”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痛心与愤怒:
“为了天下太平,为了大明的江山永固,咱不得不整顿一番。
否则,还会有更多的胡惟庸这样的人危害江山社稷。
咱要将胡惟庸的尸体暴晒三日,千刀万剐,以儆效尤!
咱要将他的头颅斩下来示众,让天下人都知道背叛大明的下场!”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所有参与这场叛乱的官员和将领,全部株连九族,绝不姑息!
谁敢求情,咱连他一起杀!”
“至于被蛊惑的士兵和其他人等,则由太子全权处理。”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在场的官员们:“咱话说到这里,诸位,好自为之。
咱希望你们能够明白,大明需要的是忠诚与奉献,而不是背叛与野心。
若有人胆敢挑战大明的威严,挑战咱的底线,那他的下场,必将与胡惟庸无异!”
说完,他转身离去,背影显得异常孤独。
可却让所有人都胆战心惊!
临走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江临,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赏。
“江临啊,你此次立了大功。
咱即日再封赏你,咱现在有点累了,明日不再早朝,一切奏折送往太子府。”
说完,他转身大步离去,留下一众官员在原地怔怔发呆。
江临望着朱元璋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感叹这位帝王的手段与智慧。
自己此次能够立下大功,并非全凭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得益于朱元璋的精心布局与太子的鼎力支持。
他心中暗道:“朱元璋好手段啊!
他不止是逼胡惟庸动手,避免留下杀功臣的骂名,还要借此机会清除胡惟庸及其党羽。
这些党羽之中,不乏有淮西勋贵们。
此举既可以削弱淮西勋贵们的势力,又可以收回权利。”
杀一批、关一批,既达到了震慑效果,又保持了朝堂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