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的都城在金秋时节被丰收的喜悦所笼罩,大街小巷弥漫着丹桂的馥郁香气。巍峨的皇宫在晨光的照耀下,琉璃瓦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老都城的辉煌。今日,是科举放榜的日子,整个都城都沉浸在紧张与期待之中。
沐泽天府邸,雕梁画栋间处处透着雅致。花园里,菊花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若金,微风拂过,花枝摇曳,宛如一片五彩的花海。沐泽天正与林若雪在庭院中品茶,表面上神色悠然,可微微颤动的手指却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老爷,也不知轩儿今日能否高中。”林若雪轻抿一口茶,试图让自己镇定下来,可话语里仍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忐忑。
沐泽天放下茶盏,伸手轻轻拍了拍林若雪的手:“夫人,莫要过于忧心。轩儿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这些年的苦读不会白费,定能取得好成绩。”话虽如此,他的目光却不时望向府门的方向,眼神中满是期待。
就在这时,管家匆匆跑来,手中挥舞着一张大红喜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老爷,夫人,大喜啊!大少爷高中状元啦!”
沐泽天和林若雪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沐泽天一把夺过喜报,双手微微颤抖着展开,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沐逸轩高中榜首,状元及第”。
“轩儿,真的是轩儿高中状元了!”沐泽天声音颤抖,激动得难以自已。
林若雪捂住嘴,泪水夺眶而出:“太好了,我就知道轩儿一定行的。这些年,他吃得苦太多了……”
府邸瞬间沸腾起来,下人们奔走相告,喜悦的气氛如涟漪般迅速扩散。沐泽天吩咐管家:“立刻准备,我们去迎接轩儿!”
都城的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新科状元的风采。沐泽天和林若雪身着盛装,站在人群中,翘首以盼。
不多时,一阵喧闹声由远及近。只见沐逸轩骑着高头大马,身着一袭大红袍,头戴金花乌纱帽,胸前佩戴着大红花,意气风发地走来。他的身后,是威风凛凛的仪仗队,以及手捧圣旨的太监。
“状元郎来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沐逸轩看到沐泽天和林若雪,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连忙下马,快步走到他们面前,跪地行礼:“孩儿拜见父亲、母亲!”
沐泽天和林若雪连忙将他扶起,沐泽天激动地说:“轩儿,你为我们沐家争了光!这是你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全家的荣耀!”
林若雪抚摸着沐逸轩的脸庞,泪水止不住地流:“轩儿,你受苦了。如今高中状元,往后的日子定是一片光明。”
这时,太监走上前,高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科举大比,沐逸轩才思敏捷,文采出众,高中榜首,状元及第。特封沐逸轩为翰林院修撰,望其勤勉奉公,为朕分忧,为南诏国效力。钦此!”
沐逸轩跪地谢恩:“臣沐逸轩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群再次欢呼起来,百姓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沐泽天一家在众人的簇拥下,回到府邸。
府邸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送来各种礼物和祝福。沐泽天设下盛宴,款待众人。
宴会上,沐泽天举杯说道:“今日,我沐家双喜临门,轩儿高中状元,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共同为轩儿的未来干杯!”
众人纷纷举杯,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府邸。沐逸轩站起身,向众人一一敬酒:“感谢各位长辈的厚爱,轩儿能有今日,离不开大家的教导和帮助。往后,轩儿定当努力,不负大家的期望。”
宴会持续到傍晚,宾客们才陆续散去。沐泽天、林若雪和沐逸轩来到书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轩儿,如今你高中状元,踏入仕途,切不可骄傲自满。要时刻牢记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效力。”沐泽天语重心长地叮嘱道。
沐逸轩点头道:“父亲放心,孩儿明白。孩儿定当勤勉奉公,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林若雪也说道:“轩儿,在朝中要与同僚和睦相处,遇到困难不要逞强,记得回家告诉我们。”
沐逸轩握住林若雪的手:“母亲,孩儿记住了。有父亲和母亲的教导,孩儿定能在仕途上稳步前行。”
月光如水,洒在沐泽天府邸的庭院中。
待宾客散尽,沐府逐渐安静下来,月色如水银般倾洒在庭院,为雕梁画栋披上一层梦幻的薄纱。沐逸轩回到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房门,坐在窗前的书桌旁,望着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夜,他注定无眠,高中状元的喜悦还未消散,对未来仕途的憧憬与忐忑又涌上心头。
第二日清晨,晨曦微露,沐逸轩早早起身,换上崭新的官服,准备前往翰林院任职。这套官服,承载着他多年的梦想,此刻穿在身上,却让他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沐泽天和林若雪也起得很早,站在庭院中,满眼不舍与期许地看着儿子。
“轩儿,此去翰林院,定要虚心学习,莫要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沐泽天走上前,整理着儿子官服上的褶皱,眼神中满是关切。
沐逸轩郑重地点点头:“父亲放心,孩儿定当全力以赴。”
林若雪眼中含泪,将一个绣着平安符的锦囊塞到沐逸轩手中:“轩儿,这是母亲亲手为你绣的,带着它,保你平安。”
沐逸轩接过锦囊,紧紧握在手中:“母亲,您和父亲也要保重身体,孩儿会时常回来看望你们。”
告别父母后,沐逸轩踏出沐府,朝着皇宫走去。一路上,百姓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对这位新科状元指指点点,言语间满是夸赞。沐逸轩心中明白,这荣耀不仅属于自己,更意味着今后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来到翰林院,沐逸轩在众人的引领下,见到了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掌院学士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名叫周鹤龄,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沐逸轩,眼中露出欣赏的神色。
“沐状元,欢迎你加入翰林院。这里是南诏国的文化重地,你要在这里潜心钻研学问,为朝廷出谋划策。”周鹤龄语重心长地说道。
沐逸轩恭敬地行礼:“学生定当谨遵学士教诲,努力学习,不负期望。”
此后的日子里,沐逸轩全身心地投入到翰林院的工作中。他每日早早来到翰林院,查阅典籍,研究历代治国方略,与同僚们探讨学术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他总是虚心向周鹤龄和其他前辈请教。周鹤龄对沐逸轩的勤奋好学十分赞赏,时常对其他同僚说:“沐状元将来必成大器。”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一日,沐逸轩在整理典籍时,发现了一些关于南诏国水利工程的记载。他发现,近年来南诏国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许多地方的农田灌溉受到影响,百姓生活困苦。沐逸轩意识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决定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沐逸轩花费了数日时间,查阅大量资料,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奏章。他在奏章中分析了水利工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如加大水利设施的修缮力度、合理规划灌溉渠道、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等。写好奏章后,沐逸轩满怀期待地将它呈递给了皇帝。
然而,奏章呈上去后,却如石沉大海,迟迟没有回音。沐逸轩心中焦急万分,他不明白,自己的建议为何得不到重视。就在他疑惑不解时,一位同僚悄悄告诉他,原来他的奏章触动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这些权贵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暗中阻挠奏章的批复。
沐逸轩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气愤。他深知,水利工程关乎国计民生,不能因为权贵的阻挠而搁置。于是,他决定亲自去面见皇帝,陈述利弊。
沐逸轩来到皇宫,请求面圣。皇帝听闻后,同意了他的请求。在金銮殿上,沐逸轩慷慨陈词,向皇帝详细阐述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权贵阻挠的情况。皇帝听后,陷入了沉思。
“沐爱卿,你的建议朕会认真考虑。此事关乎重大,朕需要时间与大臣们商议。你先退下吧。”皇帝说道。
沐逸轩心中虽然失望,但还是恭敬地行礼退下。回到翰林院后,沐逸轩并没有气馁,他继续收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此同时,沐泽天和林若雪也得知了儿子在朝中遇到的困难。他们心疼儿子,却也为他的坚持和担当感到骄傲。沐泽天决定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儿子提供帮助。他找到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向他们阐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支持沐逸轩。
在沐泽天和一些大臣的努力下,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对水利工程进行整改。他任命沐逸轩为水利工程督办,负责监督和推进水利工程的修缮工作。
沐逸轩接到任命后,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即带领团队,奔赴各地考察水利设施,制定详细的修缮计划。在修缮过程中,沐逸轩遇到了许多困难,如资金短缺、技术难题、百姓的不理解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寻求解决办法。
经过数月的努力,南诏国的水利工程终于修缮完成。新的水利设施投入使用后,农田灌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百姓们对沐逸轩感恩戴德,纷纷称赞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好官。
沐逸轩站在新修缮的水利设施旁,望着那流淌的河水,心中充满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