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与答案
思考题一(经文文本为主):参孙如何失去力量?非利士人如何对待被俘的他?
答案:参孙的力量陨落,堪称一场精心编排的悲剧,其过程恰似一座巍峨圣殿在人性的私欲中轰然坍塌。在《士师记》16:17-21的叙事里,这场悲剧的演进呈现出三重递进的解构:首先是 信仰根基的动摇,大利拉以“每日催逼”(16:16)的精神酷刑,持续瓦解参孙的心理防线。面对枕边人的柔情攻势与利益诱惑,这位曾撕裂狮子的勇士,竟将耶和华赋予的神圣力量,简化为头发未剃的巫术符号,公然违背拿细耳人的神圣誓约。
其次是 神圣联结的断裂,当剃刀切断发辫的瞬间,“耶和华的灵离开他”(16:20)这一简短却震撼的宣告,标志着参孙与神的灵交彻底断绝。曾经充盈神力的躯体,瞬间沦为任人宰割的凡胎,这种转变不仅是力量的丧失,更是圣约身份的剥落。
最后是 尊严的彻底摧毁,非利士人以剜眼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刑罚,将参孙从“太阳之子”(其名?????????? 源于“太阳”???????)贬为黑暗囚徒。他们用铜链拘锁这位昔日的勇士,迫使他在监牢中推磨——这一劳作场景,恰似将烈火淬炼成灰烬,将荣耀扭曲为屈辱,彻底消解了参孙作为士师的神圣威严。这段叙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深刻揭示了圣约关系中,人若轻慢神的约定,必将承受失去神圣庇护的沉重代价。
思考题二(开放式思考为主):参孙的终局如何体现“人的尽头即神的起头”?试结合其生平分析软弱与恩典的关系。
答案:参孙的终局犹如一幅充满张力的救赎画卷,在绝望的深渊中绽放出恩典的光芒,完美诠释了“人的尽头即神的起头”这一超越理性的神学悖论。当双目失明的参孙在监牢中推磨(16:21),这个被黑暗吞噬、力量尽失的时刻,正是他人生的至暗深渊,却也成为神救赎计划的破晓时分。
在绝境中,参孙发出“求你赐我这一次的力量”(16:28)的呼求,这简短而谦卑的祷告,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与神重新联结的大门。此前,参孙一生恃仗天生神力,在情欲与骄傲中迷失,多次违背拿细耳人的誓约。然而,神的恩典并未因他的软弱与悖逆而收回。相反,当参孙彻底放下自我,在绝望中转向神时,神以惊人的恩典回应,使重生的头发再次成为神力的载体。
最终,在大衮神庙的轰然倒塌中,参孙以死亡成就救赎,杀敌数超过生平总和(16:30)。这一结局恰似基督在十字架上“在死亡中得生命”的预表,展现出神如何将人的失败转化为荣耀的见证。正如《提摩太后书》2:13所言:“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参孙的经历深刻证明,神的恩典具有超越人类行为的主权性,它不取决于人的完美,而是源于神永恒的信实。
然而,这种恩典绝非对罪的纵容。参孙的故事如同一面明镜,既映照出神恩典的浩瀚,也警示着信徒:蒙恩之人当以敬畏之心回应恩典,正如《罗马书》6:1-2所告诫的,不可将神的恩典当作放纵的借口,而应在经历软弱与失败后,选择在破碎中归向神,依靠祂的恩典获得生命的更新与力量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