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经理在早会上很遗憾地告诉大家,由于他上季度的考核没有得到通融,他们这平区八个营业部经理需要通融考核,按照各部门的数据排名,他们部门的数据比较低,而且他去年已经获得一次通融的机会。现在就把通融的机会给到了没有获得过通融的哪些部门经理。
于是他的职级就降为了资深主任,他对于这个结果也只能接受,他其实心里早就有预感。由于集团那边的人力领导已经换人,现在新来的领导他都不是很熟。虽然他在上季度已经预料到自己会通过不了考核,当时找了集团、分公司及他们片区的领导,分别请他们吃饭。
但是这些领导都是从外地的分公司空降来没多久,跟他交情并不深。如果是以前那些领导,就和他关系比较密切,估计还有戏可以通融。而现在就只能按规矩办事了。
他说请客吃饭了,也写了申请了,不过最终结果还是落空了。也有的老业务员说,可能陈喜没找对人,他应该找集团更高级别的领导,看在他服务公司28年的份上,做了18年的部门经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在当年他也是业绩高手,为公司的业绩添砖加瓦的。
然而公司是很现实的,只看业绩数据,不看既往贡献。不论谁,现在要拿到通融名额,都是要看数据说话。当然感情牌这种只有个别,估计要领导比较看好的才会给到。
其实每个职级都是有鄙视链的,只是大家没有说出来或者默认它的存在而已。林丽曾经也是从主管级降级到业务员,她能理解陈喜经理内心那种不甘和无奈。估计他现在能做的就是重新规划晋升目标。
但是现在的市场行情想要在一年内晋升还是有难度的。他们部门的业绩总体并不算拔尖,如果按照基本法的晋升要求,更适合6个营业组晋升部门。如果对于业绩拔尖的部门团队长,可以4个营业组晋升部门。
不过想要单独成立部门经营,还是要有六个营业组。现在的市场形势,业务员留存都是问题。早会上,陈喜经理也提到,今年公司的考核制度会改,不再考核件数了。
大家都拍手叫好,不过现在公司还没有宣导,大家也在担心,会不会提高考核佣金了。新的一年,公司都在大力宣传税优保险。
林丽趁着上午在开早会的时候,选了五六个年收入比较高的朋友和他们微信沟通。只有三个人回复了她,其中两个都回复说不买了,还没有开通,他们了解后觉得家里的保单买的够多了,缴费压力大。
另一个朋友是林丽之前买车时候的销售经理,现在她已经做到总监级别了。她的年收入估计在五十万以上。
林丽没想到发了信息问她,是否已经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开在哪个银行?今年的元的产品是否已经缴存进去?
这个朋友居然很快回复,说不打算开通。她了解过了这个个人养老金账户,感觉没有什么用。
林丽和她简明扼要说了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作用,可选择的产品。这个朋友跟她说,她担心现在的经济环境,分分钟都有可能被公司裁员。她如果被裁员了,就大概率不会工作了。如果这样,她还要交费觉得不划算。这个客户吐槽说去年他们公司裁员了一批人。当时她也很想离职。
不过想着现在能有班上还是比较幸福的,至少还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于是就继续干,而且他们的工作强度不大,还能双休。
她接着说,她现在就想着自己把钱握在手里,不想增加额外的负担。林丽也能理解她的想法,估计相当一部分的客户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钱握在自己手里最安全。他们对于金融机构都不是太相信,毕竟这两年暴雷的金融机构比较多。
他们对于国家的这个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不看好。林丽自己也没有存太多,这两年的试点时间,林丽自己也就在账户里存了几千。因为她这两年的收入下降很多,个税很低,买多了感觉也享受不到税收优惠的政策。
林丽一想到自己家背的200万左右的房贷,心里就一紧,她也想要多赚点钱,希望早点还清。现在听说银行都不收那种还不起房贷的房子了,因为法拍房太多了。
陈喜经理在那里再次讲了一遍那天他们培训的灯片。林丽则在那里时不时跟客户沟通微信。等到课程讲完了,大家都在提异议处理,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有的客户认为自己要先出元,次年个税申报才能退税出来,他们认为这个钱还是自己的钱,不能接受。
陈喜也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异议处理,说这种保险既可以存下来一笔钱,也可以获得退税,要先把税交了才会在次年获得退税,折算下来实际上的保费低于元。
不过有的客户太较真,就是认为不值得,不能接受,而且这类的养老产品都是定死在那个个人养老金账户里,要到退休才能领取出来。他们觉得不确定性太大。万一过几年,又提出延迟几年退休,这么下去,很可能那个账户要到很大年龄才能领取或者遥遥无期不能领取出来。他们担心这不确定性太大了。
陈喜经理也按他自己的理解做了解答,不过林丽不算满意这个回答。她还是想多和一些客户沟通后再总结复盘。她相信总会有合适的客户群适合这样的产品。
如果这个人养老金 保险产品能在前两三年推出来,可能市场的接受度又不一样呢。那时候大家手里还有钱,而且经济环境没有现在这么差。现在大家都量入为出,消费特别理性。要想从别人的口袋里让他掏钱出来,尤其保险,还是有一定难度。
但林丽也在心里鼓励自己,不要总想着负面的,强调这些不足,还是要想办法搞定客户。想想,为什么别的业务员能够出这类产品,而自己不能?是不是自己也不是太认同,还是自己没有处理好客户的异议处理?
她还是没有放弃,希望可以找到攻克的点。她现在还很没有感觉,因为还没有谈成一单。如果有成交,估计信心会更大。
林丽发现部门经理年前招聘的那个新人张扬还挺能说的,满嘴跑火车,很会跟别人开玩笑。不过她感觉自己不太喜欢这类型的人。
有人说如果你的直觉感觉某个人不喜欢,那一定是气场不合,不需要强融。林丽和这个人至今没有直接说过话。
在早会,大家讨论那个税优保险的时候,他也在讨论的行列里。他有一定的保险观念,因为以前做过财产险。他说之前他还在那种健康产品的公司做过。林丽感觉他身上有种那种传销人的正能量的感觉。这种人很容易就在那里喊口号。
陈喜经理在课程中提到一个问题,来自最近很热门的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其中不只是从医学角度还从如何有尊严地走到生活尽头。
林丽发现现在想要好好看一本书还是不容易的,总有很多事情会打断 。她基本上每个月会从图书馆借书一次。南山的图书馆可以在线上挑选合适的书籍,包邮寄到家。这个待遇很好,她之前不想自己买书,家里地方不大,之前买的书都已经装满了书柜。她就是通过在图书馆借书回来的。
在去年过年前,她才发现自己的图书证开了十多年了,居然现在可以退出来里面的押金100块钱了。以前他们办卡时候交过的 ,现在都不需要押金了。这个还挺好,可以得回来一笔在那里存了十多年的一百块钱,可惜没有利息。
林丽听了一个喜欢理财的同事告诉她一个消息,就是一家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这个同事,现在人民币的存款利率比较低,建议这个同事在他们银行的理财产品到期后,可以考虑换成美金,然后买一款美金的qdII的理财产品。那个的年化利率在4-5%这样。
这个同事自己把全家人的这一年的购汇额度,包括他们家两个小孩的额度都用了购汇。到了十二月,这个同事还提醒林丽赶紧把本年度的购汇额度用完,马上下一年又有新的购汇额度。林丽估摸这个同事家里可能很有实力,是不是存了很多的现金。
这个同事是陈喜经理前年招来的,她入司后出了很多自己家的保单,都是保费还不低的。她说他们家之前也没有买过,所以就买了。她自己以前是做财务工作的,对钱还是比较有概念的。她一入司,在学习产品的时候,就很清晰的思路,还能头头是道地讲起来。
论起她的综合实力,林丽感觉比现在的那个老油条新人张扬要强多了。在专业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也是比较容易让客户信赖的。
不过她可能不好意思跟朋友们介绍她的业务,入司一年后,可能该出的保单都出了,现在也不容易出单。她就在忙自己家的事情,很少过来开早会。
她其实已经不想做了,但是在前两个季度考核的时候,部门还把她通融回来了。可能那时候陈喜经理自己的保级考核通融,需要保证部门人数在30人左右。
在这个季度考核后,部门之前那些虚有人力已经被清理了,现在部门就剩下25个人了。之前有36 个人 。现在剩下的人都回到母部,就是陈喜经理的师父曹湘总监那里了。
林丽心里在想,没有和这个曹总监共事过,不知道之后会怎样,以后请假还会这么宽松吗?
大家都对于去新的部门感觉充满了未知,毕竟他们十来年都跟陈喜经理一起,习惯了那种管理模式了。现在又换了部门领导。这算是林丽在保险公司以来最大的变动了。他们连番号都没有了。
这个总监算是他们集团里比较资深的了,他的部门番号是个位数。林丽他们部门的番号是两位数。营业区里曾经也有过三四个经理降级,但他们降级后就很难重新再晋升了,业绩也未必会做到很好。
陈喜经理在早会上也在检讨自己,说他十年前就不怎么做业务了。但是在疫情后发现风向变了。现在不做业务的团队长的收入不及过去的十分之一。他必须要做业务。他给自己今年的目标是坚持每个月钻石。
林丽不知道自己今年能不能翻盘,不想再继续之前那种考核边缘的日子了。她也想要轻松一些。像以前业绩好的时候还是很轻松的,每个月轻松签下来几件保单,不需要焦虑,也不需要担心公司会催单。
只是现在意向客户比较少,有些枯竭的样子。很多人出不了单都是这个原因,疫情那年就是他们业务的分水岭,都是那个时期没有积累客户,导致之后都在吃老本,都是找老客户出单。而老客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老是加保。
反而有的老客户在这几年由于收入锐减,还退保了,或者交不上保单需要做一些调整,如调整交费期或者调整保额,这样就可以少交一点保费。
林丽听到一些客户说,之前的业务员不负责,给他们做的重疾险方案都是按30年缴,现在感觉交好久,很有压力。虽然不是自己的客户,但林丽还是给他们做了安抚。告诉他们重疾险保终身的,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
估计当年的业务员给他们的保单缴费年期长是想充分利用其中的豁免保费功能。假设在交费期中间发生了合同提到的重疾,理赔重疾金后,免交剩余的保费。
她认为这个是给客户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只是有的客户本身的保险意识不强,不能领会。一些很有保险意识的客户还会要求加上豁免保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