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月某日:
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吧。
以光为例吧。时至今日,关于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仍考验着人类的认知。其实,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所有对于光的研究,‘都是停留在对光的传播、运用等形式上的理解层面,对于光的本质的理解几乎再没有进步。’(百度百科关于光的词条)
在任一语境里,光是可见光的简称。也就是说,不论是波还是粒子,光都是可见的,并且具有亮度和颜色属性。既然光是可见的,那么太空为什么是漆黑一片?对这个问题,一般的解释是因为空间膨胀,不纠缠空间膨胀问题,一两句说不清楚。那么,太阳系没有膨胀,同在太阳的照射下,为什么大气层外一片漆黑?而大气层内又是明亮的呢?这是人们经常有意或无意回避的问题。
如果认真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宇宙间根本就没有传统观点上可见的光。所谓的光,是太阳光谱中部分频段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后表现出的一种现象。更进一步说,电磁波具有能量,并不具备亮度和颜色信息,当能量作用到物质后,物质本身表现出亮度和颜色,因而被看见。因此,所谓的可见光,是被人们误认为存在的一种物质——光。
所谓现象,是电磁波和物质必须同时存在,是必要条件,才有光这一现象的发生,缺一不可。仅有其中一种就不能称之为光,因为单独存在的它们都不可见。
我们知道,太阳光发出所有的电磁波中,根据其频率不同,可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
大家注意一下,所有电磁波无一不是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下才被发现并加以利用的。因为电磁波无质量、无重量、无颜色、不占有空间,如果它们单独存在,都不可见。但振动的电磁波具有能量,当它作用到物质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就会产生相应的现象。
在所有的电磁波中,微波最具说服力。
微波炉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电器产品,熟悉也是因为家家都使用微波炉的缘故,但对于它是怎么工作的,就不一定清楚了。
我们知道,微波可以给食物加热,它是利用微波直接作用于食物中的水分子,使其振动产生热量,从而快速加热食物。
所以请大家注意:微波就像其它电磁波一样,本身并没有温度,也不可见,当它和水以及含有水分子的物质相互作用时,引起水分子振动(应该是一种谐振),使水分子相互摩擦而产生热,从而达到加热食物的目的。如果在微波炉里放置一个不含水分子的物质,就不会产生热。也就是说,有微波、有水分子,两者相互作用才会产生热,就是这个道理。
微波能够加热食物,并不是微波本身具有热量,而是将能量施加到物质上,由物质的分子加速运动而生热。为什么微波最有说服力呢,是因为当把不含水分子的物质放在微波之中时,就不会产生热。同样的,传统上认为的 “可见光”对所有的物质都产生作用,在物质自身的作用下,物质才可见。
所谓光,当不用物质去探测时候,它只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存在宇宙空间,而一旦用物质去探测的时候,它就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平常能够体验到的光。
因此,光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
更进一步说,这些现象,不探测它的时候,它不存在,只有当你探测它的时候,它才存在。
是不是有些违背我们的常识。
某月某日:
再过几天就要离开实验室了。为了给我送行,老李爱人做了一桌本地菜,请我们大家去他家作客,这也是我来这里这么长时间来吃得比较合口味的一顿饭,这才是真正的川味,吃完后大家都赞不绝口。
晚上没有什么事,同事们都休息了,利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把这段时间来的心得写完。过几天我就该离开去贵州老魏那里去看看,然后就回去和家人团聚了。虽然文茵一直说她和小泽仁都还好,还是要亲眼所见才放心,好在很快我们就见面了,也是让人宽心的一件事。
今天我一直在为饭桌上的一个场景触动,它似乎是在给我暗示着什么。最后一道菜是清汤丸子汤,老李嫂子端上来后,嘴上说上面是葱花和香油,要用汤勺搅一搅。我怔怔地看着在汤盆里面旋转着的丸子汤,瞬间让我联想到,如果把汤比喻为引力场,丸子就是行星,现在引力理论无法解释靠外圈丸子运动,就假设了另一种物质混合在汤里面,影响了丸子的运动,比如增加了汤的浓度,问题是,汤的浓度增加虽然会影响外圈的运动,可同时也影响着里圈的运动,现在的暗物质理论只是说影响了外圈的运动,这怎么可能呢?
到目前为止,人类一直找不到暗物质,同样也找不到引力子。这次增加了新设备后能不能找到还是个未知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考虑另外的可能性呢?
太阳是一个包含巨大能量的电磁辐射场,它的影响范围包含整个太阳系,太阳的能量就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进行传递。
可以看出,宇宙空间只存在物质与能量。正是有了能量,才有了运动,广义上讲,一切生命形式本质上都是运动,都是在能量的推动下的运动。
宇宙没有物质,就没有意义;而没有能量,宇宙将一片死寂。
(为了不影响故事的发展,关于光的问题放在本书的最后章节,对光速与能量、亮度与颜色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喜欢思考的读者可以看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合上了笔记本,武泽仿佛坠入了迷宫一样。他确实迷茫了,原来光的学问还有这么深奥啊,这些观点怎么从来就没听说过呢?从高中到大学,讲的不都是“可见光”吗?是照到哪里哪里亮的“可见的光”。父亲竟然说这种光不存在,而是一种现象,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并非是物体的光进入眼睛才看到的。
太烧脑了。
武泽常常回味着笔记里的内容。他按照父亲的思路,在脑子里梳理了几遍,他觉得父亲的观点似乎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为什么父亲没有发表出来呢?大概是没有来得及吧。这一套理论如果发表出去,它不仅颠覆武泽的观念,同样也会颠覆人们的认知。“也许这是父亲还未完成的思考吧。”
武泽觉得,笔记本最后到了自己手里并不是偶然的,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完成父亲的未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