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防城知县李九章终于迎来了翘首盼望已久的书信,是已经被实授两广总督林则徐的来信。
林则徐在信里表扬了李九章忠君爱国,热心筹款的行为,表示他十分赞赏,但因初任两广总督,又因抵御英国人操心军事,所以这封信来迟了。
如今正在加强军备建设,操练水师,行政事宜暂时也无力过问,待英国人退却,南海靖安,势必会向吏部推举有功之人。
又谈到当前形势,要李九章在属地速速组织团练、乡勇队伍,勤加操练,廉州、钦州、防城一线务必要做好海边防范。
林则徐最后又勉励了李九章几句,算是褒奖了一下。
李九章读过信后,将两位心腹师爷叫到书房,将信给他们看。
两位师爷看过书信,齐齐拱手恭喜老爷,能得林则徐大人青睐,升迁指日可待。
李九章脸上甚有得色,说:“两月前,广州就传来消息,林则徐在一次会议上曾亲口提及防城县,称防城虽远,亦有忠君爱国之官员,驰援虎门军备,其行可嘉。”
“我以为上月就能得到些消息,但没想到今日提督大人会亲笔来信,也难怪,当前局势紧张,提督大人重任在肩,考虑不到我等,也属应当。”
两位师爷连声夸赞李知县当初决策果断,能得提督大人高看一眼,绝非偶然,乃是有决断之智慧。
享受了两位师爷的马屁之后,李九章进入了正题,说:“二位师爷,提督大人要求兴建团练,你们怎么看?”
沉吟了一会,一位稍稍年长的师爷说:“听闻提督大人在湖广任职之时便重视乡勇,近期听廉州来人称提督大人在广州广泛招录渔人和闲散,助力水师,可见提督大人对此有独到之处。”
“林大人来信提及,防城自当落实。可防城此地偏僻,人口自迁海令后凋零。至今仍在养息中,江平江以西多有抛荒之地,人烟稀少。”
“我朝禁止海外通商,西边严防安南人入境,北面又有十万大山阻隔,水陆交通受阻,工商凋零,商贾士绅无甚家底,老爷上次筹款可见一二。这团练乡勇若在老家自然不算难事,在此,难!难!难!除非.....。”
李九章接话问:“除非什么,师爷道来,都是讨论,不行也不会怪罪。”
师爷接着说:“除非用山上蛮夷。”
此话一出,三人都沉默了,自唐宋以来,蛮夷造反此起彼伏,中原一直是对蛮夷存在戒心。
前朝开始从羁縻变为改土归流也是想彻底解决这一隐患,早将廉州、钦州、防城一带改土归流完毕。
十万大山北边上思府境内仍有土官,朝廷也费尽心思想彻底改造。
虽然朝廷没有明文规定蛮夷不可成立团练、乡勇甚至参军,但绿营用兵,基本都是汉人,罕见蛮夷僚人。
沉默了一会儿,师爷继续说:“本县在籍人口少,但山上蛮夷隐人众多,前任、前前任都未曾上山清理人口,一寨一保制度,十余年来,仅靠寨里申报,不知增长为几。”
“按蛮夷习性,警惕官府,必然大量瞒报,其存量也众多,一寨如出十人,团练人数不难也。蛮夷生活艰难,刀耕火种,一口饱饭就可,费用也低于汉人,乡绅自然愿意。”
另外一位师爷接着说:“团练乡勇之事势在必行,更不可落后。蛮夷充之,我等不说,广州也不知晓。待后期,各地团练之数明了,我县人口在籍少,再行削减部分蛮夷团练,待老爷升迁,便留于后人化解。”
李九章考虑了一下说:“兹事体大,日后再议,且与县丞大人相商方可。”
师爷起身告退并提醒李九章:“县丞大人告假去广州看病,假期延至明年三月,老爷莫忘了。”
李九章看着退出去的两位师爷,叹了一口气,这个穷地方,连县丞都呆不住,看情况又借着生病看病去广州找人调动去了。
人家县丞争权争利,自家这个县丞倒好,啥也不争了,一门心思要走。
但这用蛮夷充当团练一事,真的要找人好好商议。
因为临近过年,李九章就让下面人把每年年前与士绅的会议提前召开了,在这个会上,李九章就把组织团练的事情抛了出来。
没有士绅主动站出来,话逼到份上了,就开始哭穷。团练这种事不但要出人还得出钱,衣服武器样样都是士绅置办,官府是不给钱的。
团练也得吃饭啊,平时训练,官府征调啥的,那伙食都按举办团练的士绅负责,除非打仗,那时候由军队负责。
再说团练都是人家一个青壮年,家里还有事啊,那务工的费用又是一笔支出。
在富裕地方,一般都是大户人家领头,人家本来看家护院就养了一批人,刀箭啥都有的,从中间调一批出来用,再弄点佃户充进去,费用也小一些。
防城县这里没有这样的大户啊,所谓士绅,也不过家里几十口人,田亩多一些而已。在族里是个族长什么的,但家族的人口他也不能完全调动的了,这和李九章老家浙东那里没法比啊。
苦口婆心说了半天,也不过凑了三十来个名额,这与目标两百人差的甚远啊。
李九章心里不禁冷了半截,看来非走用蛮夷充当团练这一步了。
他无趣的把过年要交代的事情都说了说,便把士绅的会散了。
等几日,巡检司周玉岫年前肯定要回县城一趟,再与他商量一回。
县城里的知县焦头烂额,丝毫不影响到山上,自古皇权不下乡,知县一般只管到士绅。
至于山上蛮夷,瑶族的《过山榜》都说了,山林是瑶家的,平地才是你汉人的。瑶家只要不要你平地的田,那就不纳税不服徭役。
当然,当朝廷组织大批人马闯进瑶寨,把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那时候也会改了祖宗规矩,没到那一步,嘿嘿,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大规模的建设愈发显得“丰南号”人力的紧张,紧赶慢赶,大门的雏形在腊月十八的时候完工。
围墙还在继续加高,门卫室已经砌好。但保安宿舍还没有,砖块烧制跟不上速度,只能先开始其他房屋的地面平整和挖地基,备木竹料。
大门的雏形的落成给大家都带来了浓浓的安全感。田虎已经把安保的重心转移到新的大门处。
柏家村和赤腰瑶寨原来的寨门都由各自安排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之人看护,反正都挂一个铃铛,有事就敲铃铛。
人力啊,人力!沈云峰心一横,让田虎带着范有财和朱十八这两个互相看不对眼的带人出去,又用武力“接”了两伙子土匪回来过年。
反正明年就能把新的宿舍造好,就全部放在柏家村下面去住了,也不会影响柏家村。
和前面两批土匪一样,吃了几顿干饭,再换上干净的新衣,看着威风凛凛的大门,土匪们赶都赶不走了,非常诚恳的表示,要当“丰南号”的新村民。
年前最后一次交易,张大强把刘永浩十岁的儿子带着一起去和刘永浩见个面。
因为孩童安全问题,沈云峰已经告知刘永陆,孩儿们就留在山上过年,防止路途上的风险。刘永陆也同意了,于是这十个万尾岛的孩儿就在柏家村过年了,柏云也做了安排。
考虑到刘永浩来交易,张大强就把他的儿子刘成刚带上了,让刘永浩看看。
因为过年,这次其他货物带的少了,特意给万尾岛带了半片整猪和一些酒,让万尾岛改善改善。
看到儿子,刘永浩十分高兴,抱着儿子刘成刚在林间说话。
刘成刚口袋里装了炭笔,蹲了下来,在石头上写了三个字,然后指着念给刘永浩听:刘-成-刚。然后又用手把后面两个字擦了去,重写了永浩两个字,再一字一顿的读给阿爸听:刘-永-浩。
刘永浩听着,眼角有点湿润了起来,连声说好好好。
从安南到京族三岛谋生,祖上迁移过来的不管是刘姓还是阮姓,都是穷人。贵族哪里有愿意飘扬过海就为了找几亩薄田种的。
安南相比中国更加落后,但也是儒家的传统:礼不下庶人,平民哪有读书的条件和资格。
整个京族三岛没有几个识字的人,还都在巫头岛上。万尾岛上岛民家里添了丁,想取个正儿八经的名字,还得备上礼去巫头岛求人,给先人写个牌位也是要去巫头岛请人写。
如今看到儿子居然写出了自己的名字,刘永浩的心里五味杂陈,心里想家里终于出了个写字的人了。
得到阿爸的表扬,刘成刚更加乐于表现,擦掉阿爸的名字,写了学堂里每个孩子都会写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十个字。
然后一句一字读给阿爸听,告诉阿爸,这是学堂里的字,这世界那么大。
刘永浩终于忍不住眼泪了,他听刘永陆说过,说田虎说给他听的,世界是多么大,刘永陆看着大海说,我也想去看看,在我死之前,我要看看这些红毛鬼黄毛鬼是从那个地方来的。
他记得,刘永陆那时候眼里放着光,就像当初他带着人要去当海贼的时候,充满着希望。
刘永浩抱起儿子边哭边说:“小子,阿爸就是抢条大船也要让你去看看这个世界,你好好念书,认识更多的字。
那大船不好开,听说都要看懂海图才能开的远,你要学会看海图,开着大船,带阿爸阿妈去看看。”
临近过年,巡检司周玉岫终于回到了防城县城,李九章便通知他来县衙议事。
虽然知县调度不了巡检司人员,但是行政管理上还是知县管着巡检司,所以李九章一通知周玉岫,周玉岫刚到家就来了县衙。
虽然除了招录山上蛮夷做团练亦无他法,但如何招录还是得商量商量。
县丞不在家,防城县是个小县又不设置主簿,典史又不管治安,只有找巡检司来商量,也算是集体决策。
蛮夷一向是戒备汉人和官府的,你想直接去下个通知,人家蛮夷就跪舔把人送下山给你撸,那是万万不可能。
壮人因为隋唐时期就与汉族相通,且住在山脚山腰居多,相互之间还算和谐。但山瑶只有通过平地瑶来想办法去沟通。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激烈,封建社会时期,地方上的起义战争不断,新旧战争,创伤未复,瑶族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
瑶人被迫起义反抗,起义被镇压,部分瑶民为了生存被迫受招抚,接受封建王朝编籍入户册管理,迁下山定居平地而谓之平地瑶。
一部分瑶民,择居仁里,定居平地,创基立业,逐步加入封建政府户籍,封建王朝认为这部分瑶民安分厚道,称之为“良瑶”、“粮瑶”、“抚瑶”、“平地瑶”。
山瑶虽然与汉人不和睦,但毕竟有些买卖要下山,都是平地瑶打交道。同为瑶人,彼此沟通也顺畅。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之后,为防止反复,一般本地土司都被迁走他地任官职。管理瑶人便由官府接手,但因蛮夷难管,汉人不愿意和山瑶打交道,官府的官员也不通瑶人习俗,很多纠纷也无法审理。
正好大清朝廷又要在改土归流地区推行保甲制度,官府一般由平地瑶中推选产生保长,来管理沟通山瑶。
山瑶不论人数多寡,按照一寨一甲设定。下山交易聚集区的平地瑶就为保长,则名义上管辖这片山瑶。
虽然这种应付式的管理,都在糊弄朝廷。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这种管理方法,反正蛮夷不纳税,不服徭役,只要蛮夷不造反,就是当地县官的政绩。
但若官府上山撸蛮夷人头来服徭役,难免一语不睦就拔刀相向,演绎成官逼民反的桥段,那即使朝廷派兵镇压后,当地县官的官帽子多半是保不住了。
虽然大清自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税赋制度以来,赋税与人口也就没关系了。但蛮夷自古一向戒备汉人和朝廷,瞒报人口已成习惯。
蛮夷到底多少人,没有个统计,只有改土归流时候有个底册,然后隔几年让平地瑶保长大致报个数据。
防城县要是想让蛮夷躬身配合撸人头下山充当团练,约摸没个八九百的兵力上山也无法做到。
师爷崔永禄说:“为今之计,只有压迫平地瑶保长,让其去交涉山瑶,引山瑶人头下山。若平地瑶办不成,便详细丈量其开辟的田地,让其补上历年税赋,总不成平地瑶还能再上十万大山化为山瑶来逃避。”
“平地瑶虽下山已久,但开辟耕地都系梯田,产量不高,生活困苦,团练钱粮负担估计支撑不起。”
“山瑶刀耕火种,打猎为生,手中自有武器,也不宜加强其武装,武器一项则由山瑶自带,任其横刀或者弓箭,还是竹矛,因陋就简。汉人士绅不出人头的,可勒令出银两,团练需统一服装,山瑶和壮人至少每人一件印字短襟标记身份。”
清朝的师爷负责办理司法诉讼事务,包括命案、奸情、斗殴、偷盗等各类刑事案件的查勘、集审、听讼、拟刑等,“非官而操官之权,笔墨之间,动关生死,为善易,为恶亦易”。
所以说别看没有品级的师爷,大多数都是人才、人精。
李九章从老家带来的师爷、长随个个都有绍兴人的精明。要论出起主意来,有时候李九章根本不如他们老道奸猾。
师爷崔永禄这一发言,把前前后后,平地瑶、山瑶,包括汉人乡绅都算计进去了。
既然被李九章叫来议事,加之私下关系极好,周玉岫也不能打花枪,想脱掉责任让李九章一个人扛。所以,他考虑考虑,也出了主意。
周玉岫说:“山瑶向来是看不起平地瑶也离不了平地瑶,也不能让平地瑶空手上山,不然,平地瑶也制约不了山瑶。”
“山瑶隐瞒人口说明还是怕被官府登记人口,他怕什么我们弄什么。让平地瑶上山登记人口,让他们去和山瑶讨价还价,只要把人带下山就好。”
李九章思考了一下说:“这个登记蛮夷人口的数量还要控制,要是一下登记多了,户部那边问下来,总不成解释前任、前前任没有登记,岂不是恶了他们。”
“回过头来,他们再拿蛮夷组织团练的事再来恶了我们,就不好了。”
周玉岫又出主意说:“等团练成立,汉人的团练放在县东巡逻操练,县东都是汉人居住区域,山瑶巡逻操练容易和汉人发生矛盾。”
“山瑶团练放在江平江以西没人的地方巡逻,这样,即使上面下来查看,西边的团练来不及召集,他们也看不到山瑶。”
“壮人就放在最西边,沿着北仑河一带到东兴配合巡检司巡逻。若上面来人执意要看,也能召集,都有带字的短襟统一穿着,也不算是作假。”
“江平江以西都是撂荒的坡地居多,只有一些平地瑶,让山瑶在那边折腾也不怕出什么事,县府也落个眼不见心不烦。”
周玉岫这个主意把前前后后都想到了,也是蛮周全的,顺便也给自己巡检司谋了个私,让未来的壮族团练给巡检司打下手。
“周大人此计甚妙。”李九章哈哈大笑,集众人智慧,难题也有了化解思路。
“好好过个年,年一过,崔师爷就召集瑶人和壮人保长开会,争取二月二团练能成,我也好复信给提督大人。”
大家伙儿商议一番,便把在蛮夷中抽人筹建团练的事情给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