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简单的了解了一些更遥远的未来后,曹操现在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赤壁之战到底是怎么输。
他不甘心啊,筹备了这么久,征了许多民夫,军队,就是为了一举拿下大汉的另外半壁江山。
只要打下了长江以南以东,那剩下的,不过只是些困兽罢了。
自己想要收拾,不就是轻而易举之事吗。
他问出了心中疑惑。
姜饼很快也为他分析了起来。
那么,此时大汉的局面是如何呢。
就拿这御三家来说。
刘备:诸葛亮在关键的这一年前来报到。
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
孙权:干掉了把守荆州东大门的黄祖。
最开始,曹操是并没有南下的计划,连年的征战,全军都疲惫不堪(从192年收编青州军开始,战袁术、张绣、陶谦、吕布、袁绍、袁谭兄弟、乌桓,这帮老兵几乎没有休整,再强的人也需要休整)
此外,真要与刘表决战,还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
曹操在邺县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且不说这和正在的长江黄河本质上就有着天然差距,就算真的练成了,但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
但这个时候,一则重要的消息传到北方,却令他改变了主意。
刘表去世了!
得知此消息,曹操立马整军待发,直抵荆州。
否则要么便宜了刘备,要么被孙权拿下。
无论便宜谁,局面都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必须要快,去晚了麻烦事可就大了。
当他抵达荆州时,刘表次子刘琮已经即位,但曹操大军一到达新野,文聘立马就率领军队投降了。
就连整个荆州上下,也基本上保持着投降的姿态。
尤其是那些豪门望族们,谁会想打呢。
此时的曹操高举的还是汉室的旗号。
出师也是名正言顺。
人家是奉大汉天子之诏,讨令不臣!
至于谁是不臣?
谁不听话谁要跳,谁就是不臣。
你别管这到底是汉帝的意思,还是曹操的意思,但大义却在人家的手中拽着。
随便就可以把你打为不臣。
原先荆州被刘表占据,再怎么说也是汉室宗亲,还是当年的皇帝亲封的州牧,大义上多多少少还算过得去。
可现在你刘表死了,朝廷自然要派遣新的州牧管辖,你一个儿子继位是什么道理,当你爹是诸侯分封呢?
所以说,荆州一派中,真正想打的,其实也只有刘琮。
人家豪族们恭恭敬敬的把曹操请进来了,不还照样是豪族吗?
可你刘琮呢,这个名义上的荆州之主,但凡曹操入主荆州,以前的荣华富贵是别想了,能活着都算幸运。
所以才会说出: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
可惜荆州豪族们不理睬他,推出傅巽出面做刘琮的思想工作。
而刘备的计划呢。
他本来是驻守樊城,与襄阳城互为依托,据险以自守,出兵骚扰曹军后路,坚持数月,曹操后方未必不会生变。
即使襄樊二城守不住,还可以退到江陵,逐级抵抗。
刘备没有介入刘表二子之争,就是希望在荆州新主的支持下与曹操决一死战。
始料未及的是,刘琮一仗未打,也没有征求刘备的意见,投降书就递过去了,皇叔此刻杀人的心都有,他忍住极大的怒气,才没有砍来送信的人。
最后万般无奈,刘表这两个儿子这边是靠不住了,只能带着百姓逃亡,途中还差点被曹操军队给击溃了好几次。
但当阳击溃刘备后,曹操并没有继续追击刘备,他的主要目标是江陵的水军和物资,于是继续南下,前去占领江陵。
江陵守将蔡瑁、张允在接到刘琮投降的命令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献出了这座荆州重镇。
随后曹操开始了表彰大会,封荆州的15位士人为侯爵,用来收买当地豪族。
水军仍由蔡瑁、张允统率,一来表达对荆州降将的信任,二来曹操手下熟悉水军的将领还真不多。
本来这个时候把,曹操最初时的目的已经达成。
占据荆州,收复刘表的地盘,甚至还有意外之喜,获得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这个时候,摆在他面前的无非就是两个选项:
要么一鼓作气,解决掉江夏郡的刘备和刘琦,然后沿江东下,攻打孙权。
或则暂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开战事。
大部分人都主张抓紧时间打,毕竟荆州得来太轻松了,只有贾诩提出反对: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事实证明,毒士贾诩的眼光是相当独到的。
按照他的说法,您老人家现在都已经拿下荆州了,就应该好好的借这块富饶之地,安抚百姓,休养生息,不着急搞太大的动作,只需要慢慢等待,江东自然就会投降的。
情况也正如他所料的一样。
其实对于要不要打,在杰瑞那边主战派的声音是很微弱的。
尤其是加上带投大哥张昭天天鼓吹曹操多牛逼多牛逼,何不早降的言论,孙权心中那是无比的纠结。
连他父兄留下的托孤重臣,内事不决问张昭都说了: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那他还能怎么办。
对于他来说,其实投降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自己虽说是降曹操,表面上却是降汉帝。
更何况他就算真投降了,高官厚禄肯定是少不了的。
虽然无法再像现在这样割据一方,但依旧能保存荣华富贵。
所以说,其实对于曹操来讲,最好的方法就是按兵不动。
什么赤壁之战,根本没必要打的啊。
着急的就刘备一伙人。
孙权是处于反复横跳的境地。
要不是后面曹操释放出的信号是非取江东不可。
保不齐在张昭等人的鼓吹洗脑,再加上曹操的压迫下,孙权过不了一两年自己就屁颠屁颠投降了。
可惜,在这个抉择的分叉点上,曹操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当然了,他也不是真的无脑,贾诩的话还是听进去了一些。
觉得自己大军压境,孙权只要脑子不犯抽,应该就和刘琮他们一样降了。
就算不想说不定也生内乱,就如同自己刚到荆州开城投降的文聘一样。
想法是好的,耐不住有诸葛亮过去舌战群儒,再加上周瑜的鼓吹,孙权最终下定决心,和他娘的拼了!
而这时,周瑜放出的诱饵黄盖,在曹操的眼中赫然成了和文聘一样的投诚派。
他万万想不到,就是自己的一次失误判断,造就了一场绵延几十里的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