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好。 ”段书瑞和其余几位进士纷纷向他行礼。
“免礼。”左丞郑光摆摆手。
几人颔首致谢。
左丞说道:“你们都是新科进士,个个满腹经纶,但经验不足。高难度的古籍校勘轮不到你们头上,你们就负责一些简单的图书修撰工作吧。”
“另外,有些人可能觉得这里的日子索然无味,等过了考核期,你们若是不愿留下,韦大人是不会阻拦你们的。”
他已经帮韦建传了多次话了,作为秘书省的“老人”,他十分了解韦建的心理。此人不会为难新科进士,只要他们来了这里好好做事,不违法乱纪,即使最后不愿意留下,在吏部的册子上他都会评优。
段书瑞闻言,不禁对这位秘书监肃然起敬。这位大人还真是通透啊!
“下官知晓,多谢大人提点。”几人齐声道。
左丞又带着他们在政事厅里转了转,指着书架给他们讲解了一些图书的分类,一些常用资料的摆放位置。
最后,他指了指窗外:“诸位方才来时,可观察到右边的一幢房屋?”
几人中只有一人答道:“下官到得早些,进了大门后的确看见旁边有一幢房屋。”
“那就是你们中午用餐的膳堂。”左丞笑着说道,“午时一到你们便可以去吃饭,午时一过必须回到工位上。”
“是。”
左丞又交代了两句,便施施然离开了。
段书瑞和几位同僚简单地交谈一番,发现六人中除了他和另一位进士外,其余四位都是南方人。这四人中有两人是江东人氏,另外两人是岭南人氏。
大家年龄相仿,彼此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但因为担心一直不干活被上司发现,几人还是回到了各自的座位上。
段书瑞盘腿而坐,拿起毛笔,随意翻开一本书籍。陈斯年的话又出现在他脑海之中:“修竹,你初至秘书省,要耐住性子,修书虽然枯燥,时日久了倒也能觅得一二乐趣。”
段书瑞认为修书是一项美差,毕竟他以前就想过进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工作清闲还有薪水拿,而且还可以免费看到那么多书。
他兴致勃勃地改了一页纸,就开始有些撑不住了。他感觉自己的上下眼皮开始打架,不由得打了一个长长的呵欠。
谁来告诉他,为什么这些古籍都是竖着排版的啊?这让一个熟悉了横向排版的现代人如何是好啊?
改到一半,他将笔往笔架上一搁,扭头想看看旁边的魏行止工作完成得如何了。
只见魏行止一杯接一杯地呷着浓茶,强行给自己续命,他满脸生无可恋地看着一册文书,迟迟没有下笔修改。
段书瑞:……
看来人这种生物生来就不喜工作,只要一染上班味,就会变得憔悴啊。
这里虽然没有杂役,但好在茶水还是有的。段书瑞也想喝茶提点神,便拿起茶壶给自己斟满一杯茶。但茶水一入口,他便皱起眉头。
这茶水有些苦涩,似乎壶中泡的是苦丁。 他以前没觉得茶水之间有什么区别,现下想来,可能是有人将他的口味养刁了。
既然喝不惯这儿的茶叶,后天还是带自家的茶叶来泡吧。
想到这里,他微微一笑,右手重新拿起笔,左手开始翻阅资料。
他现在在修的是一本史书。好在这本史书记载的是从贞观年间到开成年间的历史,历史跨度并不算太长。修史这种事不需要文采斐然,但必须力求公平公正,修史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经过他手的史书还需要经过秘书监韦建的审核,他不奢求自己能做到尽善尽美,只希望自己交上去的文稿不要被接二连三地打回来。
这时候,他博闻强记的本领便发挥出来了,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看书,他看书虽快,却能将书中内容记住大半,这样便省去了回头再找的时间,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修完书,段书瑞便与众位同僚一起吃饭。他满怀希望地夹起一筷子菜放入口中,难吃得差点没一口吐出来。
按规矩来说,京中官员的伙食都由各自任职部门的营收来支付,本钱是由朝廷给予的。但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收入远不如从前,膳堂的经费也是一减再减。
为此,皇帝只能下诏让官员们隔天上班。也就是说,各位官员上一天班,吃一天工作餐后,第二天自己在家歇着,自行解决伙食问题。
嚼着寡淡无味的饭菜,段书瑞不禁想到自己在国外吃到的白人饭,也是少油少盐,看来这二者还真是有的一拼啊。在国外待了几年,硬生生地给他磨出了一身厨艺,现在他的厨艺已经远胜他亲娘了。
但转念一想,今天上班,明天休息,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世上的好事哪能让他一个人全占完了?于是,他又恢复了平常心,嘴边的饭菜也没有那么难以下咽了。
“段校书在京中的住处可定下了?”吃饭时,张河清问段书瑞。
张河清是浙江人,他与另一个士子林栋是老乡,如今秘书省只他与林栋两个浙江人。
段书瑞吃完碗中最后一粒米饭,缓缓说道:“我是长安人氏,现在居住在父母留下的房子里。”
一听到他不用买房,在座诸位都流露出羡慕嫉妒恨的神情。
要知道在长安城买房,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不仅要耗费巨资,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个一年半载的时间是绝对做不到的。
“我最近也要搬到长安了。”林栋说道。
“搬家那日,你与我们说一声,我们几个去你家帮忙。”张河清说道。
段书瑞也点点头,心里却在想着陈舒云说的搬家事宜。不知道他是否需要自己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