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其精髓存于心间。一旦心领神会,便能一通百通、融会贯通。大道至易,关键在于付诸实践,只要勇于行动,目标终将达成。然而,人心叵测、纷繁复杂,因此才有无数虚假学说如万卷书籍般流传于世。它们用千言万语、千奇百怪的门派和技法前来引导众人,一直等到人们机缘成熟、不再被迷惑时,才会传授那一句真正的真言,从而唤醒那些迷失方向之人......
正因如此,《太清元道真经》中记载道:这种道能让人回归根本、恢复本原,与自然融为一体,故而称之为元道。倘若有人能够修炼成功,便可以坚固精髓、补充骨髓,稳固守护五脏六腑,清除泥丸中的污浊之物,让丹台保持宁静平和。
仅仅这一句话,可谓至简至易。但是那些自我迷失的人看到它后,却执着于文字表面的意思,依旧如同置身于云雾缭绕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所以,这句话只能讲给那些具备足够因缘的人听......
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呢?别着急,请听我慢慢道来:所谓自然,便是道的真谛所在。
道祖曾经说过:“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由于这段话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层次以及四个“法”字,世俗间的人们往往会执着于这些表象,盲目追求某种所谓的“修行次序”和“神奇法术”......
带着这种“标准答案”的人如过江之鲫,师父又不能生硬改变,于是便如顺水行舟般因材施教,以“修行次第”和“法术”来教导……
但若真遇上根器利者,便无需如此大费周章,可以一语中的,直指本源。
故吕祖又云:
自然曰道,犹如醍醐灌顶。
仅以四字直示,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悟者自悟,迷者仍迷。
何以如此?
悟者如庖丁解牛,具足不断做减法的因缘,一点即破,复归自然……
迷者如盲人摸象,具足不断做加法的因缘,不可思议,当面错过……
故而说,迷悟只在一念之间,一念间如万水千山般寻师访道却一无所获,一念间如沧海桑田般返本归元却了了分明。
次第也好,法也罢,皆是不同师父针对不同根器之人因材施教的锦囊妙计,而非固定标准……
故云“可道也”,又云“非恒道也”,全看目前之人属于何种根器呀!
道在天心,宛如北辰,众星拱之。
既云自然曰道,那道究竟在何处呢?
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似无处不在,见之草木,如沐春风;见之百花,如痴如醉。自然万物皆是载道之体,如浩渺宇宙,无边无际,广大穷极,无量无边……
故道祖有云: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
就是说,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可触,唯有心能与之共鸣……
但心有“欲心”和“天心”之分,犹如泾渭分明。
在这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尘世之中,大多数凡人往往怀着一颗被欲望充斥的心去追寻所谓的真理和正道。他们在寻觅的道路上渐行渐深,但却不知不觉地与真正的大道背道而驰,距离愈发遥远。
然而,那些潜心修道之人则截然不同。他们能够以一颗清澈纯净的“天心”来自发地应对世间万物。正因如此,大道其实并不远离世人,就如同澄澈宁静的潭水倒映着皎洁的明月一般清晰可见。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及的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真正的月亮本身,这里面蕴含着深邃的隐喻和含蓄的表达。通过各种巧妙的譬喻来引导人们领悟其中真谛。甚至连“天心”这两个字,也不过只是一种隐晦的表述方式或者形象化的比喻罢了。唯有那些机缘巧合之下,各种条件都完备无缺的人,才有可能逐一洞悉其中的奥秘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才可以称得上是那颗神秘莫测的“天心”呢?它是否隐藏在浩渺宇宙的某一个角落等待有缘人的发现?又或许它早已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待我们拂去尘埃,将其唤醒?亦或是它像一阵清风,无形无色无味,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灵的琴弦,引发一连串奇妙的共鸣?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当我们亲身踏上修行之路,并不断探索、感悟之时,方能逐渐揭晓。
是指先天本自具足之“道心”,无染无住无执之“真心”,此“心”人人本具,迷在妄求,迷在后天尘缘染缚……
若无深入经藏,若无相遇善知识善巧方便指引,难以识得,或即使深入经藏,亦得善知识指引,因缘不足也会当面错过……
总之,欲心不死,则天心不应,道不来居,言说无益,境至自明。
心真自合
禅宗六祖有云:
当我们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时,便能看到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这颗真心如同明亮的灯塔,穿透层层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无论面对怎样纷繁复杂的情境和境遇,都能以坦然和淡定去应对。因为心中有真,所以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皆为真实不虚。
在这广袤无垠的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转着。山还是那座山,水依然是那道水,但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它们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美好。春天的花开得娇艳欲滴,夏天的蝉鸣此起彼伏,秋天的枫叶如火般绚烂,冬天的雪花洁白无瑕……每一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去欣赏,就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而人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若能建立在真心之上,那么关系便会变得纯粹且牢固。真诚的微笑、关切的问候、无私的帮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能够传递出温暖人心的力量。即使遇到误解或冲突,也能用包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让彼此的心灵更加贴近。
总之,只要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善良,以真心对待周围的一切,那么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泰然自若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机遇,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正如古人所说:“心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心若如那归巢之鸟,返本归元,应合自然,此心便如那大道,与道浑然一体,无有分别。语默动静之间,皆能感而遂通,随缘自应。
故而,修心犹如那剥茧抽丝,不断做着减法,待到心无一物,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时,那个与自然大道感而遂通的“灵知”,自然如那拨开云雾见月明般,清晰地显现出来……
然而,世俗之人不晓此理,犹如那迷途之羔羊,不断在加法上去苦苦求索,终究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般的虚幻罢了……
但不经这一场“水月空花”般的梦幻,又怎能如那平静的湖面,静下心来,去不断做着减法呢?
所以,真真假假,又何必去分个对错好坏呢?万般皆是历练,无论怎样,最终的归宿,都是回归自然,与道合真。
合真之路,说难,犹如那登天之路,说易,却又似那信手拈来。关键在于一个“行”字,行得越深,悟得越透,悟到那通透无碍之时,方能成就那无上的大成……
大成之后,心中再无迷惑,亦无障碍,气血如那奔腾的江河,自然畅通无阻。故能:坚精补髓,固护五脏,清利泥丸,安静丹台。
只是古人言语晦涩,用了这般言辞来表达,如若不明文言,不解真意,执着于这些“字相”,又要生出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枝节来……
故而有那三十六旁门,七十二左道,皆是修行路上的助力,皆能承载着大道前行……
心与自然契合,那元能量便如那汩汩清泉,自然而然地感应而来,通流达道。
就好似那起笔行文,只需一个灵感的触动,笔锋落下,便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篇气通脉顺的文章……
各门技艺职业,做到一定境界,不都如同这般道理吗?
您对此又有何看法呢?
万物生发,皆因那先天的主宰。
他静静地看着我,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许久,他才缓缓开口:“你所说的确有几分道理。在现代社会,人们忙于追逐各种事物,却忘了最本真的东西。就像绘画,初学者往往追求技巧的堆砌,色彩的繁杂,可真正的大师却是用最简的笔触勾勒出最深的意境。”
我微微点头,表示认同。他接着说道:“然而,知晓这个道理容易,践行起来却困难重重。现在的诱惑太多,人心浮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摒弃杂念,专注于内心所求呢?”
我笑了笑,指向窗外繁华的街道:“看那里,车水马龙,每个人都在奔波。但如果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其实答案就在其中。比如一位厨师,当他不再单纯为了盈利而做菜,而是用心去感受食材,尊重食物本身的味道,那他离‘与道合真’也就不远了。”
他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本心的道路正在慢慢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