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离开之前,张彪叮嘱了一声,从他口中说出去的政策全部都是子虚乌有,出了这个门,张彪绝对不会承认。
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最好不超过三个。
陈耀扎职白纸扇,也就是洪兴的智囊,自然明白张彪话里的意思。
无非就是那些话最多可以告诉蒋天生,不要外传给任何人。
因为洪兴的龙头是蒋天生,蒋天生的决定就代表了洪兴接下来的生存轨迹。
陈耀留下一个绝不外传的承诺离开,他需要回去汇报,顺便商议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
张彪也乐得清闲。
十三妹是个好侄女,把一开始派到粮食铺的五个人调回去组成贴身护卫队的同时,又派过来五个人给张彪看场子。
一个月以后,韩宾三兄弟正式开始卖粮食,同时也做批发的生意。
然后是十三妹,在充满烟花之气的钵兰街也开了一家粮食铺,毕竟虎娘们也需要吃饭。
只不过十三妹不做批发,而是派了几个跟过她的,现在已经失去打打杀杀能力的姑娘充当售货员。
蒋天生同样不甘落后,买地办工厂,就像张彪说的那样,生产A货,甚至连标签都懒得打。
国外的大品牌出什么新款,他们的工厂就做什么。
衣服,包包,只要国外的大品牌敢卖,他们就敢仿制。
同时还有一条命令,只要是洪兴的地盘,不论谁的场子,一概不许有毒品出现。
小人物被抓直接送一个装满水泥的油桶,道上有名有姓的被抓,那不好意思,让他们老大来领人。
最起码都得来个堂主,要不然待遇同上。
不仅得堂主来领人,还得赔钱,谁的面子都不好使,蒋天生说的。
为了让洪兴有生存下去的空间,蒋天生也是拼了。
这么做的有好有坏,好处是得到一些百姓的认可,毕竟毒品泛滥的时候,很多家庭都有遭殃的人。
还有就是香江警方扫毒组的善意,虽然领头的英国佬并不会给洪兴好脸色,但英国佬是发号施令的人,真正办事的还是香江人组成的一线警员。
俗话说阎王好打发,小鬼最难缠,在毒品这个领域,英国佬就是阎王,而这些一线警员才是小鬼。
而洪兴不需要那些注定要滚蛋的英国佬的善意,有这些香江人组成的一线警员的善意就足够了。
洪兴开始干实事儿,并不再一味的追求地盘,虽然依旧盯着,但主要以守成为主,每天琢磨的重点从之前今天抢谁的地盘,改成了最近能做点儿什么正经生意。
当然了,这并不代表蒋天生愿意把洪兴的未来赌在这些方面。
蒋天生在国外也有生意,还是混黑道,张彪的话可信,但不能全信。
混黑道不止是打打杀杀,还需要脑子,蒋天生能坐上龙头老大的位置,同样不是个莽夫,而是靠脑子。
打打杀杀顶天就是和堂主,这还是龙头老大的亲信才能坐上的位置。
但凡你边缘一点儿,顶天也就是个有点儿地盘的老大,连当个堂主都够呛。
而张彪同样喜闻乐见,韩宾等人的粮食铺开业以后,张彪这里的生意确实不如以前。
但同样的,下面也小了,凭借空间的出产量,加上偶尔去偷一下依旧不死心的那些想卖高价粮的商人。
总的来说,供需所需要的数量能维持一个平衡。
韩宾能当上香江最大的走私贩子,这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是有自己稳定的渠道。
英国佬人数有限,而且也不愿意在成天在一线盯着。
韩宾走私粮食,虽然挣的不多,打点海警的更少,但这些奋斗在一线的海警同样知道这些粮食进去香江带来的好处。
所以,虽然好处费不多,但在大义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走私的过程倒也顺利。
张彪这边更不用说,直接就是自己种,英国佬能找到遏制的办法就见鬼了。
英国佬见粮食这一块已经不能给他们提供捞钱的机会,对进出口的粮食也开始放宽检查。
本来就是故意刁难,没好处还得罪人的事,自然不会做。
得罪香江本地人没什么,得罪华国也没什么,从他们利用毒品和抬高物价捞钱的那一刻,这种对立关系就已经形成了。
只不过英国佬不想把东南亚的那些粮食商人得罪死。
因为他们的本土粮食产量也不足,同样需要这些人。
这样一来,用不了多长时间,粮价就会回落到之前的水平。
主要是因为英国佬放宽检查力度,粮商卖不上高价,但生意还得做。
有张彪和韩宾托底,这些粮商的价格也不能定的高了,要不然卖不出去。
而粮商降价之后,之前不愿意给英国佬送钱而退出香江粮食市场的那批粮商又开始冒头。
这批粮商回到香江市场以后,都在联系以前的老客户,为了重新抢占市场,他们的批发价比张彪的低。
而粮油店的老板同样是商人,商人逐利,谁的价格低,就去谁那里私发。
张彪每天都在粮食铺待着,来他这里批发粮食的人越来越少。
零散购买的顾客同样在减少。
张彪发现这个情况后,咧嘴一笑,因为他知道,香江高价粮这件事已经基本解决了。
从他下飞机的那一刻开始算起,前前后后历时半年,任务圆满完成。
张彪给局里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之后,局里给他的指示是再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粮价在合理范围内波动,那他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其实国内也一直有专门的人手在关注这件事,就算张彪不汇报,指示也快到了。
只不过主动汇报是张彪的工作态度。
不得不说,张彪的工作态度和解决事情的能力,还是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因为张彪汇报工作的时候,明说他忽悠香江当地社团走私粮食的事。
一般人可没这么大胆子,孤身一人在香江,居然通过忽悠黑帮来完成任务。
又过了一个月,张彪这个粮食铺门可罗雀,来买粮食的都是住在附近的百姓,而且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