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筐子的陶瓷,在李向阳的脑海感应下,有几件发宝光,刺眼了。
李向阳蹲下,拿起了一件,黄色印盒子。
从影像发出的宝光,青红色来看,这只黄釉印盒子,应属于清中期的产物。
这只印盒子的底足并无款识。
这使得李向阳,一时疑惑,这种黄轴应该是官窑才对。
民间不可能烧制黄色釉瓷。
从记载上,有自古皇家黄色专用的说法。
民间不敢烧制黄釉印盒子。
李向阳把银盒子,挑起来,放在了一边。
大筐内,有一件陶碗,让李向阳大吃一惊。
此碗,属于陶器。
黑陶釉面,布满了满天星星。
高安东溪窑的黑陶器,宛如黑夜中的星辰,散发着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这些黑陶器,以其深邃的黑色和细腻的质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它们的表面光滑如镜,仿佛能映照出历史的沧桑。
每一件陶器都经过了匠人的精心雕琢,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在灯光的照耀下,黑陶器泛出幽幽的光泽,给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感觉。
它们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那个遥远的时代。
这些黑陶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它怎么与建窑这么相似??”李向阳当然知道,建窑了。
建窑,这座历史悠久的窑口,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历经数代的传承与发展。
建窑以生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其产品独具特色。
建窑的黑釉瓷器,釉色深沉浓郁,如墨般漆黑,表面常有兔毫、鹧鸪斑、油滴等纹理,美不胜收。
这些纹理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建窑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碗、盘、盏、罐、瓶等。
其中,建盏最为着名,它是宋代皇室和文人墨客的珍爱之物。
建盏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与黑釉相得益彰,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高安黑陶,建窑黑陶,难道两者有关联?
这个才是重点?
这只黑陶满天星碗,特别像建宝兔毫盏?
建窑兔毫盏,以其独特的斑纹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它的釉色深沉,如深夜的星空,而那丝丝缕缕的兔毫斑纹,则像是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神秘而美丽。
兔毫盏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工匠们要选取优质的瓷土,经过精心的淘洗和调配,制成细腻的瓷胎。
然后,在瓷胎上涂上一层黑色的釉料,再经过高温烧制,釉料中的铁元素会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兔毫斑纹。
建窑兔毫盏的兔毫斑纹形态各异,有的如细长的丝线,有的如茂密的草丛,有的如流淌的河流,每一种斑纹都有着独特的美感。
这些斑纹不仅是建窑兔毫盏的装饰,更是其品质的象征。
兔毫斑纹越细密、越均匀,说明建窑兔毫盏的品质越高。
建窑兔毫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
它的釉质肥厚,能够有效地保持茶汤的温度,使茶汤更加香醇。
同时,建窑兔毫盏的造型简洁大方,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李向阳心中暗自盘算,如果这只像兔毫盏的黑陶碗真与建窑有关系,那它的价格恐怕也不会低。
他拿出手机,开始查阅各种资料和拍卖记录,试图找到一些关于类似器物价格的线索。
这时,高叔一边,看了看那只黑陶碗后说道:“小李,这东西看似普通而已,从上一辈留下来的,具体年代也不清楚了。”
李向阳眼睛一亮,心想高叔,并不了解。
他连忙请教:“高叔,您看起来很了解,您觉得这大概是什么年代呢?”
高叔笑了笑:“我可说不准,不过要是我父亲在世的话?也许有可能的知道。”
高叔慢悠悠地走开了,留下李向阳对着黑陶碗若有所思。
这大筐子的陶瓷,发宝光的,有黄色釉印盒子,陶釉满天星盏,一只黑釉陶碗,一只瓶子,也是陶器黑釉面。
“高叔,你这几件陶瓷,可以卖给我吗?”李向阳从心里感觉,这几件就是建窑所出的宝物!
因为两地距离并不远。
建窑在宋代开始,大量烧制陶瓷,所烧制的陶瓷,销售各地,很受百姓欢喜青睐。
建窑始地于:建阳县水吉镇后并村。
而东溪窑,却是建造于:南靖县龙山镇,金山镇,华安的高安镇的三角地区。
李向阳的怀疑,两地烧制黑陶技术,是否同属同源??
宋代直到清中,晚期,跨越太长的岁月了。
高叔听到李向阳,提出的买陶瓷,一愣过后,说道:“小李啊。那些旧陶瓷。我也没有用处。买什么呢?你要就直接拿走就是!”
乡村里的人,就是这么朴实,既然来者是客人,客人喜欢的东西,又不是贵重之物。
主人丢不起人,收客人钱财!
“不,不,高叔,你这可不是普通之物,要么你卖给我,要么,我不要拿你东西的。”李向阳,坚持了看法。
“这?”李向阳的坚持意见,可把高叔为难了,于是,求救地看向了二舅妈,想让她解围。
“小李,你是我家外甥的兄弟,也算是我的外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既然,你喜欢老旧陶,你就看着给吧!行不?”二舅妈,赔着笑脸,一个真不好意思。
李向阳,看着二舅妈,又看了高叔,点头称好。
“高叔,这四件陶瓷旧物,每件十万,共四十万,可以吗?”李向阳小声,弱弱地问道。
心想,发青红宝光的,青黄宝光,青紫宝光,还有一件青银宝光的瓶子。
每件都可能上百万的价格了,给高叔十万,脸都有些红!!
“什么?十万?”高叔,高大婶,二舅妈三人,都吓了一大跳。
这乡村,一家子三年都存不了十万块,这纯粹开玩笑吧?
二舅妈一个脑袋,转不过来了。
自己外甥家,几斤几两,她可是知道,大姑姐从龙海回家,无论穿着,或提回家的随礼,都是简单不过的鱼虾?
什么时候,外孙家都这么生猛,大出手了??
“嫌少吗?要不多加十万,五十万可好?”李向阳,见三人都张开大嘴巴,怕主人家嫌少,急忙又加上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