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微风轻拂,山海关沐浴在和煦的日光下,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
此刻,一行身着别样服饰的人马,正徐徐穿过山海关的城门。他们正是达延汗部派出的求和使者,肩负着重大使命,马蹄声声,在这充满希望的春日里格外清晰。
使者们一路快马加鞭,顾不上旅途的劳顿,一心只想尽快赶到京城完成和谈。
按当下的行进速度估算,再有短短七天,他们就能踏入京城,与明朝的掌权者展开至关重要的对话,这对话的结果,或许会改写两国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
紫禁城,乾清宫内,朱佑樘端坐在御案前,眉头微蹙,神色凝重。
他手中轻轻转动着毛笔,双眼凝视着窗外满树绽放的桃花,陷入沉思。达延汗部此次求和来得突然,背后必定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隐情。
这消息一传开,朝堂之上就像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朱佑樘深知,此事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容不得半点疏忽。
略作思考后,朱佑樘提笔写下一道旨意,命司礼太监即刻传召内阁众人与素有谋略的徐志道,到文华殿一同商讨应对之策。
文华殿内,气氛凝重压抑。内阁大学士们身着华丽朝服,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皱,有的若有所思。
他们心里都清楚,这次商讨的议题,不仅关系到边境的安宁,更关乎国家未来的走向。
不多时,徐志道匆匆赶来,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虽然行色匆匆,却依旧不失沉稳气度。
进入殿内,徐志道先向众人行了一礼,随后来到朱佑樘旁边为期磨墨。
其余大臣见此情形也见怪不怪了。
内阁首辅刘健率先打破沉默,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低沉有力。
“陛下命我等商议达延汗部求和之事,此事干系重大,诸位有何高见?”
礼部尚书马文升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
“达延汗部多年来与我朝时有冲突,这次突然求和,实在令人费解。
依我看,其中恐怕有诈,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现场响起一阵低声的附和。
这里徐志道和朱佑樘可是知道达延汗为什么这次能主动求和。
因为他们被打怕了!
发现了追不上,大军围剿找不到,找到了反而又打不过!
对于这种战争,谁能想打下去?
一千多人耍着整个达延汗部落玩,换谁都会抓狂。
二人对视一眼,笑了笑继续听着众人的对话。
户部尚书佀钟接着说。
“除了要警惕其背后的阴谋,咱们也得考虑到求和成功后,双方的边境贸易、人员往来等事宜。
若能借此机会,打开边境贸易的通道,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增进两国百姓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化干戈为玉帛,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话一出,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有人支持佀钟的观点,觉得边境贸易确实能带来诸多好处;也有人提出担忧,害怕贸易开放后,会引发一系列管理难题,甚至可能导致军事机密泄露。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
而徐志道依旧沉默不语,他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似乎在心里暗自权衡着众人的观点。
在激烈的讨论中,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暗,殿内的烛火被一一燃起。
最终,众人达成初步共识:一方面迅速派遣密探收集情报;另一方面,由礼部牵头,会同户部、兵部等相关部门,共同拟定应对达延汗部求和的初步方案,等使者抵达京城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
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商讨,在夜色的笼罩下暂告一段落。
众人陆续退下,文华殿内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朱佑樘和徐志道。
殿内烛火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朱佑樘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看向徐志道,神色透着几分期许,缓缓开口。
“济危,此番众人对达延汗部求和一事各执一词。
朕想着,若让你主持这次两方议和,你会如何行事?”
徐志道闻言,微微欠身,略作思忖后说道。
“陛下,臣以为,议和首在立威。
达延汗部虽来求和,但其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待使者入京,可先以盛大的军容相迎,彰显我大明的雄厚武力,让他们知晓我朝军事底蕴,不敢轻易生变。”
朱佑樘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再者是定条件。
关于边境划分,务必明确清晰,还是以长城为界即可。
目前我大明内忧未除,向外扩张暂时还有些不便。
如达延汗部的人若是敢再进入我大明境内打秋风,那么我们可直接让达延汗部变成一个地名!
贸易方面,可开设互市,但需制定严格的交易规则,限定交易品类与时间,派遣专员管理,既能促进经济,又能防止机密外流。”
“而对于达延汗部的称臣纳贡一事,臣认为必须要让他们肉疼。
每年上供牛羊数量既不能让他们饿死,也不能让他能有结余!
皮毛等物也要如此!
我们是被求的人,反正臣不信他们就算我们要求的贡品少了,他们就不会有不臣之心。”
朱佑樘听完,眼中满是赞赏。
“济危考虑周全,条理清晰,不愧是朕倚重之人。
朕一会下旨,让你去配合礼部。
必要时刻,你可全权做主。”
徐志道连忙跪地领命。
“臣定当殚精竭虑,不负陛下厚望,力求为我大明谋得长久和平。”
起身时,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心,深知此次任务艰巨。
徐志道领命起身,抬眼望向殿外那被夜色笼罩的宫墙,心中暗暗思量着即将到来的挑战。
朱佑樘看着他若有所思的神情,又开口道。
“济危,此次议和,外交周旋固然重要,可国内也需做好万全准备。
边境百姓长期受战乱之苦,人心浮动,你觉得该如何安抚?”
徐志道转过身,神色肃然。
“陛下圣明,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在边境地区开设粥棚,赈济那些因战火流离失所的百姓。
同时,组织工匠修缮被损毁的房屋,发放农具、种子,鼓励百姓恢复农事生产。
如此一来,方能稳定民心,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朱佑樘颔首认可。
“甚好,此事便交由户部与工部协同办理,你多留意进度。
另外,军中士气关乎国之安危,达延汗部求和消息传出,军中将士或有懈怠之心,这又该如何应对?”
“陛下,”徐志道胸有成竹地回应,“可传令边境驻军,举行大规模军事演练,一来检验军队实战能力,二来向达延汗部展示我军时刻保持戒备,不敢有丝毫松懈。
对于表现出色的将士,给予丰厚赏赐与晋升机会,激励全军士气。”
朱佑樘微微眯起双眼,目光中透着审视与考量。
“若议和期间,达延汗部使者故意刁难,提出无理要求,你又当如何应对?”
徐志道目光坚定,毫不退缩。
“陛下放心,臣定当据理力争,以我大明律法和以往惯例为依据,驳回其无理诉求。
若使者态度强硬,臣便以暂停和谈相威胁,让他们明白,我大明求和是为苍生,绝非畏惧退缩。”
朱佑樘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有你在,朕便安心了。
去吧,做好准备,莫要辜负朕的信任,也莫要辜负天下百姓对和平的期许。”
徐志道再次跪地叩首,随后转身,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出文华殿。殿外,夜色深沉,冷风拂面,却吹不灭他心中那团为大明谋福祉的火焰。
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兴衰,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
未来的路荆棘密布,但他已做好准备,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为了边境百姓的安宁生活,与达延汗部展开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