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傍晚,袁华看到了一个极其优秀的大河入海口,他们傍晚时分抵达河口,然后在一处无人的沙滩外过夜。
第三天,清晨,坐上小船,踏上陆地,悠悠糊糊的走了半个小时才感觉正常一点。
这里是一大片冲积平原,到处都是肥美的牧草和各种河流,这里简直就是天赐之地。
可他们遇到了阿兰牧人,经过交流才知道这里有几个大的阿兰人据点,这里已经被别的阿兰人部落占据。
袁华转身说道,“走,下一个地方,搞毛线”。
四月必须春耕,没有时间浪费!
按照计算,他们应该已经航行了四百公里,也就是八百里。陆上部队,如果每天能走六十里,也要走十三天才能抵达这里。
于是,一群人垂头丧气的回到船上,继续航行。
一直到第六天,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还算过的去的地方,这里有沿海的草原,有河流,外围全是大山,那就应该有矿场。
最重要的是,这里好像没有人居住,这里的温度也还可以,于是袁华派出一百名船员在沿岸的高地扎下营盘,敲下一个大木板,上书“不奴部之家”五个大字,现在这地方就是老子的了,谁来也不给!
这地方在哪里?
嗯,就在今天阿塞拜疆和俄罗斯的分界线上,那里有一条河,流入里海。具体地点应该是今天的阿塞拜疆,一个叫库巴的城市向北大约四十公里。
袁华这个蠢货,他看到的大山就是高加索山脉,山脉的那一头,罗马和帕提亚天天打战。
可他不知道啊?
他就知道这里没人,这里土地肥沃,有河流,有草场,有森林,有大山,这里简直就是,不奴族的天赐之地!
他想的是,老子有海军!嗯。。。只有六条船的海军。
然后老子还有重甲陆军,四周有大山,往山谷里一站,你们哪个鬼能过来?嗯。。。就两百个步兵,很强大啊。。。
最后,沿海地带全是草原,我们还有骑兵,可以随意驰骋,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你们谁能挡的住!
嗯。。。骑兵确实算是有一点,不过要把女人全部都算上。。。
袁华用一天把一百人全部都放下,把营寨安排好,立刻调头,回去接人。
用了四天回程,在出发后的第十一天,他们再次回到那个大河边阿兰人的据点,他们二十个人就在河口边搭了帐篷,一边去据点里联系人做交易。
无他,他手上就有三百把匈奴刀可以卖,就问问有没有人买?顺大便,在这里等陆上部队的到来。
结果,两天后到来的路上部队,发现河口处挤满了人群。袁华他们已经卖了两百二十把匈奴刀了,身后的河滩草地里全是牛羊,船上还有上百袋麦子,他生意不要太红火。
于是,一个叫做“不奴部”的新部落,在大海河口做军刀买卖的消息,就像一阵风,在河口附近的几个大部族之间传开了。
袁华也是鬼,他就在岸上摆几把军刀,货物都在船上。岸上十个人,他们身后五十米的船上有五十个水手,人手重弩。
抢你抢不了几把,另外这群岸上的人全都有金属甲,手里拿着锋利的斧头,往那里一坐就像大部落的贵族。
动心思的阿兰人很多,但目前没有人真的敢动手。
现在,再看到一个上千人的部落过来,全都穿着红色的衣服,一样的旗帜,人人都有皮甲,人人都有巨斧,所有人都冷静了。
最后,这群人就趴在河口做了两天的军火生意,也不扰民。
四个阿兰人部落首领,一次性买下了剩下的一千把军刀,用了五百头牛,四百包麦子和四百名奴隶。
并且双方还约定,如果还有武器,可以继续来这里交易。
袁华让翻译告诉这群奴隶,“你们可以成为不奴族人,前提是你们会认真劳动,砍一千棵一人抱的大树,或者挖一千车矿石,或者耕耘一千亩土地就可以,并且我们会为这些劳动支付你们食物和教导你们认字。不奴部没有奴隶,你们现在可以靠劳动换取食物,你们现在就是属于不奴族的自由人。对了,告诉他们,如果要走也可以,帮我们在春天耕种完十亩土地就可以走。另外这十亩土地里有一半的收益是你们自己的,离开就没有了。”
奴隶们很安静,没有人说话。
袁华也不想屁话,他拿出地图对刘玉和刘行说道,“我们的新领地在这里,我可以先把工匠们都带去,这么多牛马和羊群,你们要自己走过来。”
刘玉看着地图问道,“还有多远?”
袁华想了想,说道,“一千二百里左右,按照一天七十里,马队要走十七天。”
他又想了想,然后在地图上标了三个点,说道,“你们先走六天,我们在这里再碰头,我还能再接三百人过去。”
大家于是各自行动。
船队不断在里海的西岸,来回奔波,他们先是接走工匠,然后接走老幼,最后接走奴隶。
在公元109年的四月四日,所有人都抵达了新的家园,他们把这里叫做“不奴山谷”。
而奴隶们也在和周边阿兰族人的交流中开始相信,不奴族真的没有奴隶,而自己真的能够靠劳动获得不奴族的认同。
四月五日,清点完人数,五位老人和一个儿童在迁徙途中死去,四百名奴隶中也死去两人。
不奴族总人口达到2156人。
最奇特的,不奴族拥有一个庞大的匠人群体,登记在册的匠人数量是550人,这个部族居然四分之一是工匠?
另外,所有人都要会认汉字,每天要学习一个汉字,第二天领食物的时候,能读出来,就多领一块小肉干!
这肉干真的很小,两根手指宽,两根手指长,可这肉干威力无穷,奴隶们都疯了,每天劳动的时候都相互交流,“昨晚教的那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我好像忘记了。。。”
对于没有文字的文明,要学习汉字其实是痛苦的,但一天一个他们还能坚持,并慢慢接受。
很多人,包括牧民,包括奴隶都没有姓氏,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归属,于是这些人都共用一个姓氏“不奴”。
于是,“不奴”这个姓氏成为后来加入者的共识,他们把自己的姓氏,命运和整个部族牢牢的捆绑在一起。
而北面的草原上,也流传开了一句话,“如果你失去了部族,如果你在荒野里流浪,去大海的西南,那里有一个永不为奴的部落。”
春耕开始了,工匠们将去年做的曲辕犁都拿了出来,上百头牛驮着犁在土地上耕耘,刘玉带的种子和阿兰人给的麦子,都被种在广阔的大地上。
砖窑,炼铁炉,风车,水车,拔地而起。
到八月,所有的人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还是六个人一间,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住“房子”,这两个汉字,很快就朗朗上口,人人都会写,也会读了。
为了不破坏草原,不进行游牧式的生活,不奴族养羊的方式也很奇怪,他们用人力割牧草,来喂养羊群。
这是迁徙途中,人们发现的,牧草被收割后有几捆一直遗忘在牛车里,结果拿出来时,马牛都抢着吃。于是,在过去的半年里,他们发现将青草卷起来,堆放在仓库里放上一个月左右,牛羊吃过会长的更好。
而且这样做,羊不会吃草根,第二年,草长的跟第一年一样茂盛。
两个人,一个曲辕犁,配合一头牛,一天能耕耘十亩地。他们连续耕作了十二天,一百架曲辕犁在田野中,耕种了一万两千亩土地。
刘玉抚摸着曲辕犁说,“这犁真好!这样的耕种规模,我在乌孙部从未见过。”
袁华问了一个傻问题,“一亩地能出多少粮食?”
刘玉说,“生地,第一年大约是一百二十斤左右。”
袁华就蹲下来,用奇怪的数字在计算,“120乘以亩,嗯。。。等于720吨!”
刘玉问道,“什么是吨?”
袁华说,“就是两千斤!“
然后,袁华抬头继续问傻问题,“一个人一年要吃多少斤粮食?”
刘玉想了想说道,“不饿死至少需要八百斤,要吃的饱一点需要一千斤”
于是,袁华低头又拿着小石头,在计算,“我们有2156人,一年要一千斤,也就是五百公斤,半吨!720吨?等等,只能养活1440人?”
他抬起头说道,“不够啊!还要种!”
刘玉低头思索,她说道,“不知道会不会误了农时?这地方我也是第一次来,对于粮食的耕种时间,不太确定!”
袁华可不管那么多,他对着旁边人下令道,“换人换牛,再种两万亩”。
然后,又对大汉工匠说,“设计一个引水渠道和鱼塘,要保证干旱时,能够保证灌溉。”
大汉工匠对这个熟悉,他点头答应,“我立刻去安排人手”。
突然,袁华没头没脑的又问刘玉,“你有稻谷的种子吗?”
刘玉摇摇头,“只有麦子和黍米”。
袁华很气馁,他想吃米啊,要求很过分吗?
他站起来,指着里海对面说道,“等老子有空了,杀回大汉,吃米饭!”
所有人都笑了,这是他娘是一个怎样的吃货!
新的犁很快就造好,十三天以后,亩耕地全部耕耘完。
刘玉才对袁华说,“你那天算的不对!”
袁华想了想,又蹲在地上算了算,抬起头说道,“没错啊!“
可刘玉咬着嘴唇说道,“我们还有那么多牛羊?你算了吗?”
袁华一拍脑门,他没算过,去你妈蛋,我就不是管农业的料,明年换人!
老子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