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他们组织语言反驳。
吴昊已经继续解释了。
“皇上,朝廷每岁收入不过七百多万两,户部太仓库每岁三四百万两,内帑二三百万两。”
“大明耕地八万万亩,按太祖定下的每亩二斗的税,朝廷田税收入应该是八千万两白银,奈何如今只有十分之一不到?”
“很简单啊,因为九成的土地都掌握在士绅官僚群体的手上。而士绅官僚,是不用纳粮的!”
“九成以上的人群,只拥有不到一成的土地,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不到一成的士绅官僚群体,掌握着九成以上的土地,却不需要缴税。”
吴昊神情严肃,声音低沉,说出来的话却让众人神色大变。
朱棣一阵心悸,大明才建国多少年啊,就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
以往的赋税都是这么多,大家好像都习惯了一样,从来没有人这么算过。
户部尚书夏原吉怪叫一声:
“杨大人你太荒谬了,官绅又不是不交税,只是少交而已,朝廷给予读书人一些优待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情,此乃祖宗之法!”
明朝是一品京官可以免去粮产三十石的田地要交的税以及三十个人要服的杂役,官员等级越低,这方面的数值就越少。
但只要读书人考上了举人,总也有些优惠。
读书人一旦考上举人,亲戚朋友们就会把田转移到举人手上,这样一来就不用交田税了,更有甚者,把自己卖到举人那里当奴仆,这样连杂役都不需要了。
当然,那些田只是名义上转交给举人,实际上亲戚朋友们每年只需要交少量的钱给举人便可。
所以,从来都只有穷秀才,而没有穷举人。
原因就在这里,只要你考上举人,就会有无数的人赶着给你送钱。
这个提议之所以让文臣这么吃惊,就是因为此政策会影响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吴昊看着这些人脸色大变的样子,心里舒坦极了。
他们就没有拿吴昊当过自己人,不然如何解释想要暂缓摊丁入亩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有一个人事先通知吴昊呢?
既然如此,那吴昊就给他们来个狠的。
还想保护那些地主的利益?老子连你读书人碗里的东西都给你薅光!
“祖宗之法不可变?笑话,尧舜禹还是禅让呢,夏大人你是何居心?”
吴昊沾沾自喜,起码陈瑛通过别人口头话语扣帽子的技能是学会了。
今天这趟旁听学习成果颇丰。
朱棣瞪了吴昊一眼:“这种话以后就不用再说了。”
随后又看向其他人问道:“你们觉得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可行么?”
吴昊轻轻往众人看上那么一眼,原本想要反对的都闭上了嘴。
原本的刑部尚书郑赐,因为反对摊丁入亩现在已经是礼部尚书了。
吕震这个刑部尚书是依附于吴昊的。
解缙、黄淮、杨士奇则是内阁成员,也不好反对这个内阁首辅。
陈瑛纪纲则乐得让文官们倒霉,尽管他们自己也会因为新政策倒霉。
但读书人更惨,所以这两人也就没什么不高兴了。
以前吴昊提出什么意见,都是私下和皇帝先商量好。
尽管如此,还是有诸多反对的。
可今天,仅仅威胁般看了他们一眼,内阁、六部、都察院、锦衣卫,这些重要部门的大官竟然没有一个反对了。
这是吴昊个人政治势力第一次展现在明面上。
朱高炽心里着急呀,他这个太子当得不稳当。
老爹更喜欢他弟弟,武将们也支持他弟弟。
他唯一能靠的就是文臣,若是今天自己不反对一下,今后读书人恐怕连他一起恨。
没有办法,文官们支持你,你就得为文官们说话。
可眼下其他人都不先发表意见,朱高炽只能亲自上了。
“父皇,儿臣觉得此策有待商议,即便真的要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也应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进行,不应该着急。”
朱高煦听完立刻反驳:
“大哥过于小心了,这种事情,如何润物细无声,如何潜移默化?只要一动,朝廷上下必将人心不稳,倒不如快刀斩乱麻,以雷霆之势方能行非常之事!”
虽然朱高煦想不了那么多,但最基本的一点他是很知道,他哥赞成的,他就反对。
朱棣以手叩案,仔细思索着这个政策会带来的影响。
大臣们也都不说话了,众人都看着朱棣。
心里明白,影响大明将来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决定即将由朱棣做出来。
朱棣做事,一贯是将国家放在第一位。
这个政策能够增加收入,缓和社会矛盾,缺点是会让读书人很不高兴。
朱棣利用修《永乐大典》的事情,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
现在还在骂朱棣不是正统的人已经少了很多。
可若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读书人势必会视朱棣为仇寇。
那么,朱棣会如何选择呢?
吴昊见朱棣沉思,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心也是越来越沉。
不行,朱棣所做的一切事,表面上看都是为了国家强盛,为了大明繁荣。
可最根本的还是想要个正统的名声,还是想要向世人证明他朱棣能当好这个皇帝。
至少要比朱允炆更能当好这个皇帝。
可向世人证明,世人是谁呢?
天下说到底是由文官治理的,笔杆子是由文官掌握的。
将来史书之上朱棣的形象还不是由这些人说了算。
就说了武大郎与潘金莲,就是一个话题就让人嘲笑了武大郎多少年?
还有杨广,商纣王,这些人在史书上被记载的完全就是蠢猪一个。
朱棣会不担心自己将来也变成这样吗?
说到底,一个封建君主你不能指望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吴昊站了出来,不等朱棣做出决定,便说道:
这意思是说,让我吴昊来背这个锅吧。
大不了让读书人来恨我呗。
而且还暗示不急于一时做出决定,就是想让朱棣先放一放。
等待朝会的似乎,吴昊公开提出,然后朱棣假装犹豫。
过几天吴昊再提出,朱棣“迫不得已”才同意。
就是走个流程,让朱棣不至于被读书人恨上。
朱棣猛地睁开了眼睛,目中精芒耀眼。
身体微微前倾,眉头一皱问道:“你再说一遍?”
简单几个动作,吴昊便感受到了压力。
这不单单是来自地位上的差距,也是个人经历所带来的气质。
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皇帝,不是后世那些软弱可欺的软蛋。
然而吴昊毫不退缩,直视朱棣。
“皇上,此计是臣提出的,倒不如由臣来负责,皇上忧心大局,倒不必急于一时做出决定。”
“哈哈哈哈。”
朱棣大笑,缓缓起身一挥衣袖:
“吴昊啊,你未免太小看俺了,俺知道你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明,难道俺就怕事?此事,你只管放手去做!”
“是,臣领旨!”
无论将来如何,起码此时的朱棣让吴昊很喜欢,这么一个敢作敢当的皇帝,言语行为又极具个人魅力,怪不得他能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