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边烤火,一边想着吴昊的事情。
其实这几天他只要一有空,就会想吴昊的事情。
他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要试一试吴昊的能力。
但怎么试,这就是个问题了。
如果明朝注定灭亡,那吴昊就得需要有经天纬地之才,才能够帮他解决问题了。
但这种人,不用说朱棣也知道极少。
而且朱棣目前能看到的《明史》很短,只有两位皇帝的。
也就是他和他爹的。
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他都还不知道呢。
如果是经济类问题,那就要试一试曹杰在经济方面的能力。
如果是军事,那就要在军事方面改革。
方向可以说天差地别。
今天他叫吴昊过来,也只是想随便聊聊,看看吴昊关于他自己提出的追缴亏空的问题。
.........
.........
郑和将吴昊带到谨身殿前,和木恩做了交接。
由木恩进去通报。
不一会木恩就出来了。
对吴昊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进去了。
没有那种吴昊想象中的,“宣吴御史进殿”的台词。
想来也是。
正常情况下,他都已经到宫殿外了,生活里哪有那么多仪式感。
进了殿,吴昊给朱棣行了个礼。
“免礼吧。”朱棣说道。
“谢皇上。”
经典对白过后,朱棣看向吴昊,似乎要看穿他一般,将吴昊看得都有些不自然了。
半响之后。
“说说你之前为什么提议追缴亏空。”
吴昊这才放松了些。
搞半天原来是让他说这个,说这个他可就来精神了。
“皇上,自古以来新皇登基,往往不顾前朝亏空。”
“但这是正常情况。”
吴昊停顿了一下,把心一横说道:“皇上靖难四年,天下各州府钱粮亏空甚大,不必寻常情况。”
“若是这些官员留任,必致贻祸百姓!”
吴昊说不出那么多的文言文,也没办法引经据典。
说孔子如何如何,孟子如何如何。
他只能很直白地陈述利弊,希望朱棣能采纳他的主张。
道理很简单,意思很明白。
朱棣和以往的所有皇帝都不一样,他是特殊的。
他既不是开国皇帝,所有官员都是新任免的。
开国皇帝想要追缴亏空,想也是白想,因为以前的那些官员大多跑路了,或者战乱中死掉了。
而且开国皇帝,相比那点钱,最重要的是维护政权稳定。
即便有一些没有跑路的官员,开国皇帝也不好动他们。
朱棣也不是正常继位的皇帝。
古往今来,甚至之后数百年,直到新社会到来,都没有一个王爷造反成功的人,除了他之外。
无论朱棣的讨贼檄文写得多好,也无法摆脱他到底是以叔叔的身份,抢了侄儿的皇位这件事。
因此追缴亏空,既可以拿到一大笔钱。
又可以凭借这个事情做文章,拿掉一大批背后搞小动作的官员。
在吴昊看来,这简直是百害而无一利。
若说因此可能带来一些官员人心浮动,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人造反。
在吴昊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有本事的跟朱棣打一打?
再说了,真要是有那种铁骨铮铮造反的,拦也拦不住,还不如提前扼杀。
吴昊说完这些话,朱棣却没有立刻回应。
又陷入了安静中。
就在吴昊以为这一次又失败了的时候,朱棣终于说话了:“京城里的黄观、王叔英自尽了。”
“啊?”吴昊看着朱棣,不知道他突然扯到这方面干什么。
“这两人原本是在各地募兵,听到朕称帝的消息,俱投河自尽了。”
朱棣继续说了起来:“前些日子你也看到了,连楹、董镛明知是必死,仍要当面骂朕。”
吴昊的心开始沉下去了。
朱棣还没说完,又继续说出了一个名字:“王琎你认识么?”
吴昊回答道:“臣虽然也是建文旧臣,但位卑职低,不认识此人。”
“他是宁波知府。”朱棣说,“听说朕起兵后,他便造船想要阻朕,可笑后来被他的学生绑了投降。”
朱棣站了起来,沉声说道:“朕当面问他,为何造船。”
“哼,他竟然回答‘欲泛海趋瓜洲,阻师南渡耳’。”
朱棣的脸色很难看,越说气压越低。
“这天下文人,似乎都不曾给朕机会,他们只会盯着血统,难道朕还能比朱允炆更加糊涂不成?”
最后这个问句,在空荡的宫殿里回荡。
吴昊当然知道朱棣其实在皇帝里算不错的,起码比朱允炆这个糊涂蛋好一万倍。
但他不太习惯拍马屁,而且这跟他要打造的孤臣人设不符。
于是吴昊没有接话。
朱棣继续说道:“你说说,这朝政如此不稳,你却要追缴亏空,是何居心!”
吴昊猛地抬头看向朱棣。
不会吧?
孤臣之路本来是他给自己另辟蹊径找的官场生存法则,难道还没开始就要寄了?
看朱棣这要吃人的表情,吴昊立刻给出了解决办法。
“皇上!”
“臣有一计,可让天下文士归心。”
“哦?”朱棣又坐了下来,仍旧是面无表情,但已经不像刚才那么愤怒了,仿佛方才发怒的不是他,“说说看。”
吴昊咽了口口水说道:
“修书!”
“皇上不是建号永乐吗?”
“修他个永乐大典!届时天下文人必定莫不称赞陛下。”
然而宫殿里又一次陷入了安静。
吴昊感觉背后已经有点冷汗出来了。
这真不是他不顶事,而是面对着能掌控他命运的人,很难做到心如止水。
再加上朱棣本身又是从战场上走出来的皇帝,气势格外惊人。
吴昊前世就是个上班族,面对朱棣这样的人动怒,有些紧张是很正常的。
吴昊抬头瞄了一眼,发现朱棣张大了嘴巴,仿佛在看怪物一样看着吴昊。
吴昊的心脏猛地加速跳动。
即便是刚才朱棣生气的时候,他都没有这么紧张过。
这特么是个什么表情?
难道修书这个建议不好么?
可是历史上朱棣就弄了个《永乐大典》啊,吴昊只不过是将未来的事情提前说了出来。
朱棣怎么会是这么一副表情。
吴昊不知道的是,历史早就已经在朱棣拿到那本《明史》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改变了。
朱棣反复看过关于他的“成祖本纪”,知道未来会有修书这个事。
但吴昊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