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需要我家文杰做什么?”
王文杰赶紧站起来,弯腰行礼,“大人,需要我做什么,您尽管吩咐。”
张治通看到两人的奴仆样,很满意,这才是识相的人。哪里像晋冀党那帮货色,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张治通摆了摆手,“先不急,等张晋那边先发动。”
“是,大人。”王城和父子两个恭敬地说。
张治通又象征性地考教了王文杰一些知识点,尤其是诗赋方面,这小子策论偏弱,但是诗赋尚可,他更放下心来。
将二人送走之后,张治通递出去两封信,一封给了张晋。
元盛科举舞弊这件事,不应该发于京都,应该由此次参加雁门郡科举的秀才们发起,到时他再将此事上达天庭。
另一封信给了褚洪武。
今日张治通高兴,亲自给褚洪武回信,往日褚洪武哪有这样的待遇。
张治通在信中言明,让他加紧收购棉花。
几日后,褚洪武便收到了张治通的来信。
这次信上的字明显与往日不同,字体更加大气澎湃。
心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张治通让他加大收购棉花的力度,一切不言而喻,元氏织造厂要完蛋了!
哈哈哈!
褚洪武这口恶气憋了几个月,如今终于要撒出来了!
姓元的狗东西!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什么产业都敢涉及,什么钱都敢赚!他娘的,这下翻车了吧!
褚洪武立马吩咐下去,加购棉花。
元家的制造技术能外传到几人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技术一定有他褚洪武一份,不然宰辅大人也不会让他加购棉花收入。
江南其他的织造东家,见褚洪武叫人加购,往褚洪武家跑的更殷勤了,马匹拍的更响亮了。
跟褚洪武关系不错的,也开始跟着加购棉花,本来他们只买入了去年的一半棉花,他们跟着加购之后,批发的棉花比去年还多。
那些跟褚家关系一般的,就没再跟着买入,他们买入去年的一半,即使拿不到元家的织造技术,将棉花转给褚洪武,也亏不了多少钱。
虽然褚洪武的话说得漂亮,按照他们的批发原价购入,但按照此人的尿性,一定会压价。
进出冀州涞源县的人更多了,猫有猫道,鼠有鼠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江南织造厂的东家们,都行动了起来,就等着元家倒台,想办法弄到元氏的织造技术。
褚洪武此时可谓春风得意,享受着身边人的极致马匹,又回到了江南布匹大行首的往日风光。
祝晨曦稳坐后方,通过护院汇报,她已经注意到山后村周边的异动。
这些人之前就行动过,损兵折将,碰壁后就老实了,如今怎么又动了起来?
难道是……夫君有危险?
这些人一定是听到了什么风声,闻着味就来了。
祝晨曦当机立断,立马给元盛写了一封信,将老家的现状和她的分析写在纸上,派了几名护院寄给元盛。
……
雁门郡郡城。
张晋听说李秘按照计划进行了阅卷,心中更美。
他又给宰辅送去一封信。
距离放榜还有一日,张晋收到了张治通的回信。
张治通的回信在他预料之中,元盛的科举舞弊案,只有发于雁门郡才合情合理。
对此,张晋早有准备。
他的借用的第一把刀就是元弘毅,他早已经在私底下调查清楚,元弘毅是元盛的堂哥,元盛的父亲元来福和元弘毅的父亲元来志是亲兄弟。
两兄弟有纠纷,元来志和老娘与元来福断亲了。
但元来福这一支后面发达了,曾经的族人们纷纷投奔元来福这支。
元来志这一支就沦为了被嘲讽的对象,目光短浅,眼瞎不念亲情,本来就是借着元来福这一支的运势,偏偏嫌弃人家,要断亲。
在这种情况下元弘毅要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根据他平时观察,元弘毅和元盛虽然不说话,但是元弘毅的目光时时跟着元盛,唯恐被元盛超过。
包括前些日子在书院的模拟号房晕倒,也是为了争口气,过度学习罢了。
而且元来志不懂感恩又缺德,只要承诺足够多的好处,元弘毅一定会就范,现在就等乡试红榜贴出,元盛如果是案首,计划立即启动。
这段时间张晋做的就是对元弘毅嘘寒问暖,关注他的身体和心理。
张晋盯上的另外一把刀是崔时年,这个少年人本就是天之骄子,门第又好,实在看不起元盛的出身。
据他观察,崔时年从未将元盛当成对手,但根据学子们的推断,元盛这次考试获得案首的机会很大,这已经让崔时年十分不爽。
崔时年多次当众反驳这种推测。
“元盛,我跟他是同窗,他的诗赋十分平庸,我们石鼓书院的月考,他他也只是进前十名而已。”
“如果你们说他考中举人,我倒是相信,但如果说他考中案首,我第一个不信。”
崔时年和元盛是同窗,他当众如此说元盛,已经十分得罪人,但崔时年还是说了,说明他已经忍无可忍,他完全无法接受元盛是案首这件事。
等红榜出来,他再撺掇撺掇,也许不用好处,崔时年就会成为一把为他冲锋陷阵的好刀。
想到此,张晋笑着摇了摇头,清河县崔家的后辈是越发平庸了。
淮南郡城的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红榜贴出。
首先这是各大新闻,人们闲着没事,这是一个重要谈资。其次,很多人押注了,如果押中了肯定会大赚一笔。
放榜日,天还没亮,试院墙外已经人山人海,挤满了人,就等着成绩出来。
几个衙役拿着浆糊刷子,将几张红榜贴到墙上。
乡试除了正榜还有副榜,正榜就是正统的举人出身,副榜是录取举人之外的六十名学子。
他们没有举人功名,但属于有望考中举人的学子,方便学生评估自己的真实排名。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副榜上的学生也可以像正榜的举人一样,去京都国子监读书,国子监的教学水平自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