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松离开后,林严感到压力巨大。但他也深知,这是一次证明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依照修改后的计划逐步推进东山省市场的开拓工作。
他首先联系了当地的供销总社,详尽地介绍了他们的优惠政策和合作方式。然而,成效并不理想。毕竟此前在东山省从未有过热得快的销售,供销社不清楚人们是否会接纳这种新型的烧水物件,而且,东山省不像京都和津门,别说村庄了,一些公社都尚未通电,根本不具备使用热得快的条件。
一次失败并未让林严气馁,既然让东山省供销总社集中采购行不通,那他就一家供销社一家供销社地拜访,耐心地阐释和沟通。为了消除他们的顾虑,林严在请示过李松之后,甚至允许供销社先卖货后付款。
在林严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有几家供销社愿意尝试销售热得快。但新的难题又浮出水面,由于东山省的部分地区交通闭塞,货物运输成了棘手的大问题。
为了解决运输难题,林严又四处寻觅可靠的运输队。经过多番比对和协商,终于与一家来自东山省的运输队达成了合作协议。但运输成本的增加,使得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林严一边要操心销售事宜,一边还要关注运输的进展,忙得晕头转向,短短几天时间,他整个人便憔悴消瘦了不少。
不过好在东山省总算逐渐打开了局面,只要热得快开始销售,口碑慢慢传播开来,销量慢慢会提升上来!如今道路已经铺就,只需慢慢等待即可。
……
李松匆匆赶赴奉天,前几天李伟语气焦急的电话令他满心忧虑,以为奉天这边出现了重大的麻烦事,所以来不及问清细节就匆忙坐车赶来。
由于太过仓促,李松没能买到座位,只能一路站到奉天。一千多里的路程,李松硬生生地在火车上站了十几个小时,当火车到站时,他的腿都僵硬了。
到达奉天站后,李松顾不上休息,便匆匆赶到奉天的工厂。让他惊奇的是,这里一切都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混乱的迹象,这让他满心疑惑。
他带着不解,径直去找李伟。
见到李伟后,李松皱着眉头问道:“李伟,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你在电话里不是火急火燎地说这边出了大事,让我立刻赶过来,可厂子看起来不是好好的吗?”
李伟苦笑着说道:“老板,我让您过来并非因为厂子出问题了啊?”
“那你让我火急火燎地过来是为何?”李松的脸色立即阴沉下来,他为了早点过来,在火车上站了十几个小时,到了奉天,李伟却告诉他厂子没事,这是在捉弄他吗?
李伟突然感觉办公室的温度骤然降低了不少,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随后他便看到老板那冷若冰霜的脸,急忙解释道:“老板您别生气,我之所以让您过来的确有急事,只不过不是生产方面的事,而是销售方面的。”
“李伟,你最好能有一个能说服我的理由,否则,我会让你尝尝站在火车上十几个小时是什么滋味。”
李伟此时终于明白老板为何这般大的火气了,原来是从津门站了十几个小时过来的!
“老板,老板,息怒,息怒,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有个苏联的走私商人叫列夫·托尔斯基找到我,希望采购一万台热得快回国销售。您也知道,在咱们华夏,走私可是犯法的,所以当时我就断然拒绝了。可这列夫·托尔斯基特别执着,一次又一次地来找我。而且我听说奉天很多厂子都和那边的人有生意往来,我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才把您叫过来拿个主意。”
李松听后,原本愤怒的神情这才缓和起来,说道:“李伟,咱们做生意得守法,走私的事绝对不能碰。不管别人怎样,咱们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李伟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这列夫·托尔斯基一直纠缠,我都快被他烦死了。”
李松沉思片刻,说道:“这样,你明确告诉他,咱们不可能和他做走私的生意。如果他还不罢休,直接不理会他便是。”
李伟说道:“行,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有底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李伟接完电话后,脸色变得愈发难看,说道:“老板,不好了,那列夫·托尔斯基又找上门来了。”
李松刚要让李伟立即将列夫·托尔斯基赶走,话到嘴边却又改了主意。
他说道:“等等,先别急。”
李伟不解地看向李松,李松接着说:“国家发展重心慢慢会向经济建设转移,外界又封锁得厉害,很多先进的设备都不对我们出售,我们只能想办法靠走私弄进来。你之前说这个列夫·托尔斯基从事走私很久,这说明其在苏维埃很有关系,否则早就被抓起来了。”
李伟犹豫道:“老板,这可是走私……弄不好要进监狱的……”
李松摆摆手:“先不忙定论,我去会会他,探探虚实。”
不一会儿,列夫·托尔斯基被请进了办公室。
李松开门见山地说:“列夫·托尔斯基先生,我听说您一直想和我们做笔生意。”
列夫·托尔斯基连忙说道:“是的,先生,贵厂的热得快很有创意,我们苏维埃根本没有这种类似的产品,如果能在苏维埃销售,绝对会很受欢迎。”
李松微微一笑:“可您应该知道,在我们国家,走私是违法的,弄不好我可要进监狱的。”
列夫·托尔斯基急忙解释:“李先生,贵国的情况我也有所了解。但是在东北三省从事走私多年,很多厂子和我们都有合作,您看我还不是完好如初地坐在您面前。”
“那只能说明你们运气好,没有被发现。”
列夫·托尔斯基摇摇头:“不,不,先生您误会了。现在华夏和苏维埃关系紧张,基本断绝了贸易往来。但两国人民都需要对方的产品,所以才有了我们这些走私商的存在。无论是苏维埃还是华夏政府对我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会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