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瑶是一个多月后发现自己怀孕的,那时候已经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外面天寒地冻。
宁省这边的雪真是很多,沈玉瑶觉得这个月开始,她都没见雪怎么停过。
不是大雪片子就是窸窸窣窣的雪粒子,往往一觉睡醒,大雪把门都给封住了。
这样的天气,即便是部队也减少了外出出任务的次数。
除了必须的抗严寒训练外,程立言有了很多的时间待在家里。
虽然离得近,可风冷路滑,两个孕妇都被勒令尽量减少出屋,如今肖梅也不怎么登门了。
关上门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很是安逸。
沈玉瑶怀这一胎比怀小毅的时候辛苦。
怀小毅的时候她虽然也吐,但并不太耽误她吃饭。
可这一回,不光吐,那是一口也吃不下!
没多久就瘦的下巴颏都尖了。
程立言看着心疼得要命!
没几天他就组织了一场冬练,带着部队的那群小子上了山。
特种兵们上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天一夜功夫,那是满载而归!
他们灭了一群狼,替附近村民解决了大隐患!
除此之外他们还刨了好几个兔子窝,弄了好几十个兔子。
程立言让战士们把狼皮狼肉拿到附近农场换了两头猪。
自己买了些猪肉又买了一个兔子,回来变着花样的给媳妇弄吃的。
可实际情况并没有好多少,沈玉瑶眼瞅着精神头没有以前好了。
“等这场雪停我去把顾大夫接来给你看看,你这样不行。”
看着媳妇这样,程立言很是发愁。
“等雪停了我跟你一起去吧,别接顾叔来了,不然他问起小毅了要怎么说?”沈玉瑶神情疲倦。
又大了些,小毅现在比以前更懂事了。
他如今已经自发掌握了来回穿越的窍门,行走于自家和外婆家简直就跟串门一样。
行动极为自如。
小家伙如今会说的话依然不是很多,但他会说“走走,婆婆,吃糕糕,姐姐,哥哥……”
每当他想去了,会撅着小屁股爬到沈玉瑶平时帮他放小碗的炕头,然后指着那块空地嚷嚷。
沈玉瑶如今精力不够,也没多少力气带这小子,见他愿意去外家,反倒松了一口气。
有阿娘看着,她放心得很,那是比自己还值得相信的人,她巴不得这小子过去,让她清闲一会儿。
所以,如今的小毅也养成习惯了,每天一大早就走了。直到天黑要睡觉了,才会爬回来找妈妈。
比去上托班还省事,连屋门都不用出!
这种情况下,沈玉瑶怎么敢随便让人来家里?
即便她不放小崽崽走,还怕那小子偶尔往外蹦字儿,让人听出来什么。
程立言也清楚媳妇的担忧,想了想点头:“那回头我开车带你去,去之前先打电话和顾叔说说情况。”
程立言这边忧愁着媳妇的身体,同样的,那边老夫人也在为女儿如今的情况而发愁。
虽然女儿什么也不跟她说,只是讲了又怀孕的事情。
可自家孩子自己知道,老夫人很清楚,如果不是阿瑶身体过于难受,她根本不会让小毅这样两边跑,天天待在丞相府。
以她那谨慎的性子,但凡可能有一点隐患的事情都不愿意做,更别说小毅这么大的孩子,马上什么都懂了,这给以后埋下多大的麻烦?
沈老夫人当然巴不得外孙能天天过来,她恨不能让女儿也回来,留在她身边方便伺候。
可她也清楚,如今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女儿的身体真是不大好。
老夫人找了很多方子,也天天变着法的给女儿做吃的,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如今想起来愁得头发都白了好些。
这天,三儿媳钟灵玉送女儿来跟小毅一起玩,她来的时候带来了一个罐子。
“母亲,这是我之前怀如月的时候我娘给我送过的橄榄,据说是从南边过来的。当时我和小姑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吃不下东西,吃了这个就觉得还好。我特意让家里帮忙寻来的,你看要不要给小姑送过去,让她也试试?”
别管效果怎么样,儿媳有这份心沈老夫人已经很满意了。
也不知道是沈玉瑶的反应期差不多该过去了,还是那橄榄真的有效果?
送过去的当天,就着那咸津津的橄榄,沈玉瑶硬是吃了小半碗米饭都没有吐!
这可把两边的人都给高兴坏了。
钟灵玉立刻让家里又找来了好几罐子橄榄,而沈玉瑶天天手不离罐,慢慢竟把那最难熬的日子给熬过去了。
在快要春节,程立言去华林开会的时候带回来了一本书。
看到书名,不用去翻看内页沈玉瑶就知道这是自己画的那本《实用服装100例》终于出版了!
程立言说:“这是姜姨给我的,她说她是从家属院其他家属的口中知道的这本书,特意去新华书店买的,还说畅销得很,书店说马上就没货了。”
程立言提起来也很是欢喜:“我今天开完会出来的时候新华书店都已经关门了,不然我非买它个十几二十本回来不可。”
沈玉瑶不由失笑:“买那么多干什么?编辑部肯定会给我寄样刊的。这么久没寄过来,这是不知道路上在哪儿卡住了。”
程立言说:“肯定得买啊!多少人都得送呢。肖梅,还有你那几个朋友就不说了,老严要给一本吧?乔嫂子家你也得给一本吧?还有钱嫂子……”
他掰着手指头吧啦吧啦数了半天,沈玉瑶这才发现原来他竟然恨不得给所有认识的人都要寄一份过去。
想到那个场面,沈玉瑶窘得简直要脚趾抠地了。
不由瞪了他一眼:“不许寄!”
程立言不理解媳妇为什么不让他显摆,但媳妇怀着孕呢他也不争辩。
而是在心里打算着,怎么也得托人先买个三四十本回来再说。
程立言究竟为她的新书贡献了多少销量沈玉瑶不知道,但没过多久她就收到了编辑部的来信和样刊。
随着信还有一张八百元的汇款单。
看着汇款单上的数字,夫妻俩都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