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弼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帝都的夜色出神。
城市的灯火辉煌,以往他只会想到万家灯火。
不知道怎么今天再看向那些灯火,李国弼只感觉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
林枫的话仍在他耳边回响:“不能像丢掉海洋一样丢掉太空,不能做历史的罪人。”
这个年轻人的眼界,着实让他惊讶。
他本以为林枫只是有些国外视野,只是想趁着国内政策真空期,找到新的风口赚一笔快钱。
可如今看来,林枫的思考远比他想象的要深远。
他看中的不是短期利益,而是整个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竞争力。
这不是一个普通商人能有的格局,而是一个真正有抱负的实干家才会考虑的问题。
再想想林枫先前的千帆计划。
考虑的确实很深远。
这倒是符合他对林枫的家教的认知。
这让他在心里将他对林枫的评价又高了一些。
不过他还是觉得可惜,林枫这样的人没兴趣进入仕途终究是遗憾。
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一些庆幸。
位置就那么些个。
如果林枫将来步入仕途一定是他家小伟最强悍的对手。
但……商业航天真的可行吗?
李国弼皱眉,缓缓坐回书桌前。
他伸手在桌上摊开的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商业航天的可行性。
国内有没有成功的商业航天案例?
国际上的经验是否可以直接复制?
而后是政策支持?
国家对民营航天企业的态度如何?
有哪些红线不能碰?
哪些资源可以争取?
资金投入与收益也是一个新的问题。
航天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周期长,风险高,如何确保资金链不断裂?如何盈利?
还有就是技术壁垒问题。
国内航天技术长期被国外制裁,这种背景下如何获得技术突破实现技术领先?
这一连串问题,注定了商业航天项目不是一蹴而就。
但也正如林枫所说的,天南固然是容易出成绩。
一张白纸好作画。
但同样是画,小鸡啄米图是画,千里江山图也是画。
画和画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与其追求一些保底,何不如追求一些能载入史册的事业呢?
李国弼意识到,这不是一个能靠拍脑袋决策的项目,必须要找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做详细的论证报告。
想到这里,李国弼立刻拿起座机,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人的号码。
“吴教授,还没睡吧?”
时间已经很晚了,但电话那头丝毫不敢怠慢。
毕竟李国弼这个级别的平时主动巴结都没机会。
而现在这样的机会送上门自然丝毫不敢怠慢。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几分苍老的声音:“李主任,还没睡呢,什么事啊?”
“找你聊个事,关于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
对方很意外,语气却活跃很多。
顿时也感兴趣起来,因为吴教授一直是国内商业航天事业的积极呼吁者。
“李主任,你怎么突然对这个感兴趣?”
见李国弼并没有透露什么口风。
吴教授打了个哈哈,接着说道:
“商业航天在国际上确实已经开始崛起,尤其是m国的Spacex,近几年发展迅猛,已经开始奔着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技术方向去了。
至于国内嘛……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方面也比较谨慎。”
吴教授谨慎斟酌的用词。
李国弼笑笑,政策方面倒是问题不大。
林枫要真的有志于商业航天的话。
政策,资金都不是大问题。
关键是技术。
“技术方面呢?民营企业搞得定吗?”李国弼问。
“技术确实也问题不小。”老吴语气郑重,“国内的航天技术主要掌握在华航科技和华航科工手里,民营企业如果想自己研发火箭,光是发动机这一项就得投入数十亿。
不过这些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只要舍得投入,早晚都能实现技术突破。”
“那如果跟华航科工合作呢?”李国弼试探道。
老吴顿了一下,笑道:“华航科工这几年日子确实不太好过,他们的重点在军用航天,商业领域基本没怎么布局,如果有人能带资金、带市场需求去谈合作,倒是有可能。”
“那你觉得,商业航天能搞吗?”
吴教授很奇怪,这位今天这是怎么了?
能不能干,他一个教授能说的算吗?
不过还是秉持着专业的看法,负责任的说道:
“如果你问的是能不能赚钱?
那短期内很难,航天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至少要五到十年。
但如果你问的是值不值得干,那答案是肯定的。
未来除非是面对外星人入侵这样的行为,使得国家不得不倾全力投入航天事业中。
不然航天事业的正确导向肯定是以商业航天为导向更好一些。”
“李主任,航天最开始起源是冷战时候的,在冷战时候的航天事业。
那个时候无论是m国还是毛子,都是粗放式的航天事业运作。
计划性高于市场性,在航天方面,m国人也同样计划性高于市场性。
很多时候只在乎完成某某特定目标。
比如说要率先将人类送入太空、率先登上月球以此来凸显制度的优越性。
很多事都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而不是单纯的商业化判断。
这种情况在后冷战时代几乎不现实了。
人们不可能再不计成本的往航天方向投入。
除非有一天再度出现类似于两大阵营冷战一般对抗的情况。
不然商业化航天是大趋势。
这也是我一贯所主张的,国家要放松航天的准入门槛。”
“……”
从吴教授呢得到了回应之后。
他又拨通了一些专家的电话。
核实了另一些情况。
基本确定林枫所言的情况系客观事实后。
李国弼也算是收获了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