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是会出去的,一天出去两次,不过出去的时间不长,且每回都是第二次回来的时候高兴。
王燕知道花涧在镇上的私塾读书,所以林寒是去见谁了,显而易见。
只是有一点王燕觉得奇怪,原来这里的私塾,不是走读的学子也能时时出来吗?和她原来那个县不一样。
王燕不知道,她只猜对了一半,她主人可没她想得那么幸福。
林寒和花涧是见不到面的,只能靠书信来往,真是一对可怜的小情侣啊!
王燕观察林寒完全没恶意,毕竟林寒是她的衣食父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她还是懂得。
她观察林寒,只是为了能更加了解林寒,更方便讨好林寒,让他们一家过得更好。
哪怕讨好不了林寒,也不能因为无知而触了林寒的霉头,仅此而已。
林寒进入到隔间,急不可耐的拿出信,小心拆开,拿出信,慢慢看了起来。
信:林寒亲启,我也同你一般,恨不得立刻到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我会回家,到时我们也能找机会见一面。
林寒,我知道你很厉害,不同寻常的厉害,异于常人的厉害。
但是,请你答应我,以后别再做这么危险的事情了,好么?
这次的事情就算了,毕竟已经过去了,毕竟你也是为了我,多说无益,但别再有下次了。
你不知道,在得知你和阿父居然去猎黑熊的时候我有多心慌。
关心则乱,哪怕知道你既然能给我写信,就足以说明你如今还好。
可我当时就像是脑子发昏了一般,竟然臆想出你和阿父受伤的画面。
我迫切的找寻证明你们二人安全的证据,即使很快便在信中看到你们二人平安的消息,我依旧心有余悸。
平安,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词,世人对平安的理解皆有不同。
有的人认为没丢了性命就叫平安;有的人认为没有断胳膊断腿就叫平安;有的人则认为身上没有受一点伤,无论大伤小伤,才叫平安。
我便是最后那种人,你在信中说猎熊对你来说如杀鸡,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我虽没见过黑熊,却也听过熊的威名,村里人都说过熊的身躯庞大,力大如山,凶残不已。
当然,如今说什么都是枉然,事情已经过去,我自然不会揪着不放。
我知道因为我的关系,无论如何你都会护好我阿父,所以,想来不管怎样阿父的情况应该都比你好。
也知道你很有能力,因此,希望你下次解决此类事情时能够换一种更安全的方式。
多加考虑自己的安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想想,你还有我,要是你出了什么意外,让我怎么办呢?
……
最后,谢谢你精心挑选送来给我的那些东西,我很喜欢。
我这次的话也有些多,不过我知道,你会认认真真,逐字逐句的看完的,对不对?
我也十分期待你的回信!
通篇看完,林寒脸上全是荡漾的表情,心里暖暖的,浑身舒坦。
林寒拿着信,美滋滋的想:花花在信中写到不赞同我的做法,让我以后不要再做那样的事。
那是因为他关心我,他真心喜欢我,在意我,不然,他怎么不去说别人。
毕竟我是要和他共度一生的人,他关心则乱也实属正常。
他不赞同我的做法,那是因为他还不够了解我,等他知道我的真实实力,他就不会再这样了。
不过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我不能在现在就告诉他,万一把人吓跑了怎么办,不急不急,慢慢来,等到成婚以后就可以了。
林寒把信贴在胸口,无限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美得他春心荡漾。
林寒恨不得立刻再写一封回信,只是这样不仅乱了规矩,也会打扰到花涧。
要是他频繁回信,那花涧就会花更多的心思在他写的信上面,从而影响到学习(林寒自认为)。
一顿饱和顿顿饱哪个好,林寒还是能够分得清的,只要花涧考取了功名,他们便能天天在一起。
花涧如今正是关键时期,十日一次足矣(不足也得足),可不能在此事上拖了花涧后腿。
林寒拿着信,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却怎么看都看不够。
“老爷,我和刘贵要回村了,您和我一起回去吗?”王燕在隔间门外询问林寒。
听到这话,林寒才郑重的把信收进空间放好,应道:“我和你们一起回去。”
说完,林寒便走出隔间,看到王燕他们,漫不经心的说道:“今天的生意不错。”
王燕立刻笑着回道:“是啊,不然咱们还不能这么早就回去呢。”
王燕和刘贵背着背篓走在前头,林寒在后面关门,锁门。
三人慢慢悠悠,偶尔看看沿途的风景。
“老爷,我想同您商量个事。”
林寒正欣赏沿途的风景,此刻虽是夏季,却也有不少花开放,虽不如春天那般姹紫嫣红,却也美不胜收。
王燕突然出声,林寒愣了一下,差点没反应过来。
“什么事,你说吧。”
为了维持在下人面前的威严,林寒在王燕和刘贵看到之前,默默的收回自己愣住的表情,故作镇定自若,平静的说话。
王燕一边瞄着林寒的脸色,一边小心翼翼的试探: “老爷,我和刘贵最近有个想法,我们想送蛋蛋那孩子去私塾。
我和刘贵是下人,蛋蛋却不是,读书能知事明理,我们想让送他去读点书,日后能谋一份好差事。”
想到林寒是个大度的主人,王燕也不耍什么心机,干脆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林寒着实有些诧异,村里还是很大一部分人觉得读书无用,或者说是觉得没能考取功名,那么读书就是无用的,毕竟不是谁都能考上功名的。
大多是读个一两年或是读了一辈子,家里都供不起了还没能考取功名。
甚至因为读了点书,自诩读书人,不愿意去干苦力活,一直要靠家里人供养,让原本就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算有的家庭供得起一个,他们也不会供。
这里是古代,讲究多子多福,杏花村每家最少都有两个孩子,这还算少的了,多的甚至有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