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明帝在大殿上亲自接见榜首三人,问三人有何心愿,探花郎宋词并未当庭多言,下朝后在承乾宫外求见明帝,亲自递上奏疏一封。
上陈济州安县县令楚氏治疫有功,并书楚氏生平政绩,又言楚家如今情况,以楚氏对他有恩为藉口,恳请明帝褒奖功臣,以慰天下臣民之心。
明帝缄默,询问吏部宋词与楚家的干系,以及楚县令在天花之时的所作所为,还有楚家如今境况是否属实。
吏部言楚县令治疫有功,本要升任济州通判,却因病故未能下达调令,楚家孤儿寡母如今靠着官府抚恤生活清贫,常得隔壁宋家帮助。
吏部还提到,楚家独女因初入宫时犯错,仍在冷宫。
明帝这才想起自己还有个未曾宠幸过的妃子,居然是功臣之后,他不禁心生愧疚。
明帝当即下令,封楚夫人为六品敕命安人,享敕封俸禄,命济州知州、安县知县等人为楚氏孤儿寡母二人请医问药,多加照拂,同时将楚之辞赦出冷宫,晋封选侍。
与此同时,明帝还向吏部下达了一道旨意,褒奖所有有功之臣,若臣子已身死或致仕,则敕封其家眷,必不使天下人寒心。
新科进士调令也相继而出,宋词受封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职位。
...
当晚,吴德昌亲自带着内务府一干人等来冷宫接楚氏回长乐宫。
在此之前楚氏已得了消息,内务府重新挑了一个宫女和一个小太监来供她差使,送来了浴桶、热水和钗环华服,十分恭敬,说请选侍小主先行梳洗打扮,稍后会有人正式来迎。
楚氏得陪嫁丫鬟眼泪都要流干了,不敢相信天大的馅饼就如此砸了下来,“小主,咱们总算是...总算是苦尽甘来了!”
楚氏并没有告诉她昨夜宋词之事,她清楚此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否则指不定哪一日就成了刺向她的利刃。
她也没想到宋词将这事办的如此之快,还如此成功。她本以为能复位就已是不易,没想到竟然母亲还得了朝廷敕封,她也晋了位。
楚之辞回过神来,看见镜中倒映着的容颜,脂粉之下依稀能够看见干瘪的脸颊和松垮的眼眶。
‘不过是虚有其表罢了。’她想。
陪嫁丫鬟扶着她缓缓出门,她强撑起一抹笑,冲吴德昌道,“劳烦公公为我寻个太医,我如今...形容枯槁,实在难以此姿色面圣,恐污了陛下的眼...”
吴德昌拱手笑道,“这是自然的,小主放心,陛下已经吩咐了太医为您调理身子,等您调养好了再去向陛下和太后娘娘谢恩就好。”
楚之辞含笑点头。
吴德昌又道,“今日送来的这一宫女儿一太监,是内务府那边细细挑的,小主放心用便是。”
楚之辞放下心来。
明帝开恩,特意赐她乘主位娘娘才有的步辇回宫。楚之辞长长呼出一口气,镇定地坐了上去。
…
长春宫。
“小主!”一宫女急急忙忙从殿外跑进来,“小主…”
斜倚在软榻上的丰满女子腹部高高隆起,眯起眼睛不悦道,“大呼小叫什么?出了什么事,慌慌张张的。”
那宫女涨红了脸,“是,是那楚答应被接出冷宫了!”
“什么?!”怜嫔蹭的坐起来,却不小心扭到了肚子,扶着腰“哎哟哎哟”地叫了两声。
一旁的几个宫人连忙去搀扶她,一边还要跑出去请太医。
“回来!”怜嫔把宫人叫住,蹙着柳叶眉看向最初说话的那个宫女,“怎么回事,一五一十给我说清楚。”
“回小主,奴婢也是听说,那楚答应的父亲是济州一个县令,天花之时治疫有功,却已过世,妻子儿女过得也甚是清苦。
今科探花郎曾受过楚家的恩,上书求陛下褒奖功臣之家,陛下便将那楚答应放出来了,还晋为选侍,封了楚氏之母为敕命夫人…”
“什么?!”怜嫔大怒,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小主息怒呀!仔细腹中胎儿!”几个宫人又是一番手忙脚乱,给怜嫔扇风递茶。
怜嫔气得眼前一黑。当时楚之辞买通汐月陷害霜月,被明帝发现后竟然栽赃嫁祸她,只因她曾与楚之辞发生口角。
两人早已撕破了脸皮,不曾想楚之辞居然还有复位的那一日!
怜嫔心中憋闷,对一旁的小太监说,“去请院判来,就说我情绪波动太大,引发胎动了,肚子疼得厉害!”
怜嫔心中清楚,明帝那边着实重视她这一胎,只要去请了太医,明帝那边不一会儿便会收到消息。
到时明帝自然会明白是自己为什么会动胎气,是受了那“楚选侍”的委屈!
“小主不要想这些了,谅她再如何也越不过小主去,待小主一个月后生下皇长子,区区一个选侍,小主收拾她还不是手到擒来?”
怜嫔点点头,轻轻抚了抚肚子。她如今已经八个多月身孕了,太医说她胎象强健稳固,恐怕撑不到足月便要生产。
怜嫔忽然福至心灵,“你去打听打听,那探花郎和楚氏究竟有什么关系,我总觉得不对。”
一旁贴身宫女的眼睛骨碌碌转了一圈,“小主的意思是…”
怜嫔勾了勾手,那宫女附耳过去,二人悄声说了几句后,宫女点头朝外走去。
…
承乾宫。
明帝那边刚用了晚膳,吴德昌禀报道,“陛下,怜嫔处请了太医。”
明帝放下筷子,“怎么回事,可有大碍?”
吴德昌道,“院判说怜嫔小主似是动了胎气,胎象有些不稳…”
明帝皱眉,他知道肯定是因为楚之辞出冷宫一事,但不知怜嫔是真气还是装气。
楚氏当时一事确是罪过,但怜嫔也有错,小肚鸡肠无容人之量,若是皇嗣有碍,两人都逃不脱。
明帝摇了摇头,“着内务府赏怜嫔,就说是弥补,另外,让她好好养胎,朕明日陪她用午膳。”
“奴才嗻!”
“母后那边你去说一声,让她敲打着些楚氏,以后莫要再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