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部分活跃星球,它的内部都是存在岩浆的,岩浆的温度非常高而且几乎源源不断。
星球的内层一般来说都是一个超级核反应堆,不论从功率还是规模来看,哪点都比人造核反应堆输出能力强太多了,而获取地热最大的阻碍不过是地表太厚。
但雷权表示问题不大,有纳米虫群,机器人随便造。
假如在地表开一个足够大、足够深的洞,然后再把水灌进去,这不就是一个天然的地热能开水壶么,到时候还烧什么木头,光地下源源不断蒸发出来的蒸汽都足够带动几个超级汽轮机组了。
不要说冬天发热了,就是把部落整个变成春天都没问题。
想到就做,雷权立即连接娜娜和女娲,开始建造一个关于安全高效而又隐蔽的使用地热能的方案。
......
苦思冥想了好几天,10秒钟女娲就给出了结果。
先探测,再定型,再打洞,再灌水,然后就开始继续循环开发,直到形成一个大范围的人造地热装置。
数百万新型量子纳米虫被派出,开始前往地下,它们铺开成一个近万平米的大圆面,然后向地下渗透,所过之处自然会形成一个柱状探测区域。
它们不但要探测地下的地质状况,还要顺便探测地下的矿藏分布,最终它们的目标是探测到岩浆层附近,然后在那边停下来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女娲会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来得出最合适的岩浆层开挖地点和深度。
雷权动用了一大批储备,包括实验室、各种成品金属还有一些氢气动力机器人。
纳米虫速度很快,只用了6天就把地下探索了个清清楚楚,接下来是女娲的事。
现在纳米虫的主要工作是制造钻地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有点像盾构机,所过之处会留下一个直径一码的通道,后续纳米虫会跟进工作,将盾构机排出的土石碎渣分解并沿着周围通道布置一层致密防渗层。
钻地机器人过后还会有一种喷涂机器人,沿着处理好的通道向通道壁喷涂一种强固材料,使得洞壁短时间形成一种耐高热、高压的强化耐水涂层。
这样做是以防以后地热循环开启之后,高温高压的水蒸气会沿着洞壁渗透,不但分散了地热能量,还会使得注水通道产生爆沸,严重时候甚至会导致通道破坏失去集热功能。
挖穿地壳既不用花费太长时间设计改进、也不用人命去填,很多机器人都是资料库里制式武备,雷权只要有资源,想造多少造多少。
就区区20公里厚的地皮,慢慢挖都有挖穿的一天,更何况钻地机器人稳定的每分钟50-80公分的掘进速度,不眠不休,只用一个月时间,再厚的地皮也挖穿了。
目前部落貌似并不急需集中供热,那就慢慢玩呗。
雷权也不需要真的挖穿地皮,那样反而危险,只要挖到近岩浆层就够了,只要温度超过200摄氏度的地方就可以构建地下换热空间了。
地下换热空间其实就是一个水箱,不过顶部是倒漏斗型,钻地机器人一次派出6组,会构成6组循环通道,这样就能高效又安稳的利用地热能了。
到时候附近的大型水源比如大湖或者江河会有一些水被引入其中6个通道沿着通道灌入地下水箱,通道一来一回,一个通道加水,水会在岩浆层的热量下产生水蒸气,另一个通道再把蒸汽送上来,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水蒸气是要看温度的,自然是越接近岩浆层越好,雷权不敢挖穿地皮,但可以调整“水箱”的底部深度,反正5公里的深度挺长的,谁知道哪个位置会有多少度?
万一温度高了,水蒸气经过发电系统还是不能被有效利用能量,多余的热量就只能排出到空气或者地表。
温度低了就还得把“水箱”底部削薄,减小与岩浆层的隔离厚度从而增加水的温度。
而且还要考虑地震或其他地壳运动的发生会破坏管道,所以管道还不能太集中。
发电系统也是,地表的发电系统不容易受到地壳运动影响,但是集热效率也低,雷权准备第一次地热能引流成功后,就在地下到处开花建造更高效率的发电系统,这样地热能在近岩浆层就会被大量利用,地表只要接收电能就行了,地表中层部分还可以建设 冷凝系统,让被利用完热能的水蒸气变成冷凝水,然后被水箱接到地表反复利用。
即供热、还能发电、还能净水,几乎无限的循环,这可不就实现能量自由了嘛!
总结一下,地热能是相对安全、无污染而且几乎永续的能量来源,雷权只要建造成功3套,部落人就可以人人几乎不限的用电了,冬天也不会再冻死人了。
地热发电系统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女娲有足够的智能来保证这个系统最终运行起来,这个雷权管不了也没法管,还是交给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和它们的终极大脑女娲自己处理吧。
有些事情不必实时盯着,如果当老板就是为了比不当老板还累,那就没有必要当老板。
女娲一直是雷权的核心战力外挂,他帮雷权处理各种费事、费时、费力、枯燥而重复的事情。
刚到异界的时候,女娲的功能是90%以上都没有用到的,但现在已经用到20%多了,这个数字看着不高但是其实已经非常夸张了。
就像人类总以为只要大脑利用到100%就会成为神,但其实能利用到15%以上就可以称为神话了,因为人脑的作用不只是用来思维,还有各种区域用来控制和协调身体各部位的运行。
其实人类能用来思维的区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区域都是用来控制各个大系统运行的,而且神经系统还是双系统制衡模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互为对立而又高度统一。
人类的精细复杂程度放到微观世界里,那就是神迹。
本来就是神,还要崇拜神,多此一举!
雷权是最权威的脑科学家了,他自己就是最成功的脑机结合案例了。
女娲最初的结构设计就是参照人脑神经元结构设计的,但又略有不同,究其本质,生化结构跟电子结构还是有很多本质不同的。
人脑发展了数千年,而电脑想要在几十年就达到人脑的功能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能完全复制,但是借鉴一下没难度。
雷权只不过是简单模仿了一下人脑的组织构架,就制造出了性能强悍远超同体积计算机处理速度和算力的女娲原型,原型机被造出来之后雷权一直在给它加代码并且偷偷放它在网络上学习。
由于多级数据制式化处理和固定代码压缩处理,女娲的核心部件从内到外数量级急剧增多,最后雷权发现只能把女娲做成球形才能容纳更多处理层级。
简单来说,女娲的运算存储原理,是将很多外界信息分解封装为固定内容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无延迟处理,等需要的时候再反向输出。
整个系统存在两个数据处理系统,一套八位处理系统,一套64位处理系统。
系统构架简单点说有点像快递系统,人们寄快递和取快递只需要两样数据——地址和电话,这就像电脑里的寄存位和内存指针。
寄件人只要知道收件人地址和电话,就能把快递准确的送达收件人,而不用管收件人用的真名还是假名。
电脑也一样,只要知道内存指针在哪,直接把数据送到位就可以保存下来了。
这整个系统反向运行效果是一样的,就跟退快递一样方便。
女娲的结构要复杂很多,但基本原理大概如此。
眼镜、鼻子、舌头、耳朵、皮肤等,是人类对外的信号接收器,收到的包括图像、声音、温感、湿度感、痛感、嗅觉、触觉等数据信号,全部是通过各种传感细胞+神经网络传入大脑的。
大脑通过一种“分析-分割-简化-去重-存储”的方式识别处理外界信息,并对其中新获得的未收录信息进行单个神经元收录的一个流程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识旧存新”,已经见过的东西会被极快识别,而没见过的东西会被分配专门的空间来记忆。
这种特性会导致人类产生两种特性——“熟视无睹”和“好奇心”。
人类会本能的对熟悉的场景产生忽视感,而对未知或未见过的东西充满探求欲。
大脑不是那么好复制的,雷权使用了4条主要数据链路和两条备用数据链路,才基本模拟了一个小型大脑,这个小型大脑只有个类神经元的元件,但在某些功能上却是碾压现有的任何一款电脑的。
主要体现在2d、3d渲染和粒子系统模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