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太妃身死!大旱降世!应对之策!
慈宁宫。
朱由检一身素衣快速来到刘太妃的床榻前。
“娘娘,陛下来了。”
一旁的女官轻声唤醒刘太妃,小心翼翼的将其扶起,坐躺在床榻上。
候在一旁的太医赶忙上前,给刘太妃灌下一碗汤药。
“咳咳···”
汤药下肚没多久,刘太妃苍白的脸肉眼可见的红润起来。
她缓缓睁开双眼。
“皇帝,你回来了,民间的情况如何?”
朱由检上前拉住后者的手:“太妃不必担心,有朕在,民间尚可稳定。”
“皇帝,老身撑着这口气,有话对你说。”
刘太妃说着,摆手示意周围的人都退下。
“我这身子撑不住了,朝廷目前运转良好,我不担心,但这后宫老身实在放心不下。
玉凤性子柔,心性豁达,是个贤后,等慈烺在大些,可立为太子,同时你要重新恢复玉凤的皇后大位,谨防后宫几个嫔妃争位,惹出乱子,张嫣聪慧且眼光长远,有很强的包容心,老身已经交代过,日后你重复玉凤后位,她会协助管理后宫;
你那几个嫔妃都不是省心的主,以后不要一心扑在政事上,晚上该宠幸她们必须得去,让她们诞下子嗣后好安心带皇子;
老身死后,不要大办,在你皇爷爷的陵侧寻一位置,把我埋下即可,未来若是大明朝重复国威,记得差人来老身坟前招呼一声。”
刘太妃说着,朱由检安静的听着,虽然他没有说话,但是眼底已经出现丝丝雾气。
从穿越至今,他只在刘太妃身前能感受到极少出现的亲情。
“皇帝,我宫中的那几个丫鬟忠诚可靠,若是愿意留在宫中,可令她们去照顾玉凤,若是不愿留在宫中,把你皇爷爷赏赐我的金银首饰赠于她们,让她们返回家乡···”
此时的刘太妃如一个正常人一般,喋喋不休的说着,最终安详的闭上双眼。
不知何时,坐在床榻边的朱由检已经泪流满面。
多少年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亲人离去的悲伤,第一次在这个世界留下两行清泪。
“来人!”声音沙哑的朱由检呼喊一声。
在宫外候着的王承恩赶忙带人匆匆出现。
“皇爷,奴婢在,您吩咐。”
“在定陵周围寻一良地安葬刘太妃。”
朱由检说着,摸出手帕擦去脸上的泪痕。
很快,在一众太监的忙碌下。
刘太妃的遗体被装进楠木棺材中。
崇祯四年七月二十八日,万历皇帝后妃刘氏,走完了充满波澜的一生。
她十六岁入宫,曾和王氏争夺皇后之位,也见证过张居正主持改革的大明中兴之年,在万历皇帝去世后,躲进深宫不问世事。
后被朱由检请出主持后宫,为他在嗣位之初,力压后宫平稳不生乱。
“传旨宗人府,赐太妃孝和太妃谥号,追封孝和皇贵妃,擢礼部为其撰写碑文,太妃在后宫事迹,入后妃传!”
“奴婢遵旨。”王承恩领命后,赶忙招呼人去宗人府传令。
···
第二日一早。
休息一夜的朱由检来到文渊阁中。
原本按照他的计划,自己还要去贵州和云南,四川等地看看地方衙门面临的情况解决一些地方巡抚无法处置的难题。
现在因刘太妃的突然离世,被迫中断。
“陛下,刘太妃去世,臣请陛下节哀。”
袁可立等人在得知皇帝回朝后,齐刷刷的赶来。
从朱由检巡查民间至今已有两月时间,他们这些老臣俩月内没见到皇帝的面,在加上民间各省接连上报,皇帝微服私访的事已经不是秘密。
“嗯,朕无碍,最近朝政可有什么问题?”
朱由检话音刚落下,郭允厚就出列开口道:“陛下,您说的大旱果真来了!
六月初夏粮收获后,各省接连上本,河南,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出现大旱,许多干旱严重的地方,土地龟裂,粮食收获十不存一!
甚至连江苏和安徽北部都开始出现大面积干旱,粮食歉收极其严重。”
朱由检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顿时咯噔一声,暗道不好。
大旱来的时间,比自己预料的提前了一年!
朱由检没有回答郭允厚的话,反而把目光看向李若涟和魏忠贤:“锦衣卫和东厂扩招情况如何了?”
“回陛下,锦衣卫目前扩招两万人,目前在籍总人数为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七人,所有扩编的缇骑全部按照高规格进行。”
“回皇爷,东厂人员扩编为三万人,一线办差番役人数达三万一千二十三人,所有番役由东厂十大档头亲自集中训练,奴婢对番役进行过随机抽查和考验,忠诚度和办差能力没问题。”
朱由检点头道:“很好,从现在开始,东厂和锦衣卫交叉组合,相互监督,散入民间对全国官员,地方官绅进行巡查,若有异常,及时上报;
丑话朕说在前面,若是被朕得知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在民间欺压百姓,后果你们自己想!”
李若涟和魏忠贤在听到皇帝的警告后,齐刷刷的跪在地上。
“陛下。”
“皇爷。”
“若我等有差池,愿受任何处罚!”
现在的二人已经放下以往的恩怨,相互配合着齐心协力为皇帝办差。
扩编锦衣卫和东厂,是朱由检一年多以前的要求。
大明朝太大了,暗卫虽然有着极为庞大的组织度,但是主要作用是在军政方面。
朱由检考虑后,还是决定把监察官员的任务交给厂卫。
一则是厂卫的名声在大明朝很响亮,对官员的威慑性更大。
二来是不论东厂还是锦衣卫都有着完善的监察制度和办差流程,在整顿后,可以快速恢复巅峰的办差效率。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给暗卫分担压力。
暗卫的人员也是普通人,在锦衣卫和东厂荒废的这几年中。
分布在全国的暗卫肩负着极大的压力,军事消息,政治舆情,官员动作,几乎都是暗卫在提供关键的消息。
这种巨大的压力,给暗卫带来很大的负担。
作为自己手中的底牌之一,朱由检不想看到暗卫上下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中运作。
“诸位爱卿,大旱已经开始,从现在开始,内阁主要政务以户部为主,调集朝廷这几年储存的粮食,开始赈灾;
擢令各地官府,妥善安置好百姓,若有差池,地方官员上下一体连坐受罚!”
袁可立听完皇帝的话后,赶忙起身搭话:“陛下,老臣已经和工部左大人商议过,从本月开始,在受灾的各省扩招建设局人员,组织百姓在民间进行大范围的修建道路,修筑城池,建设水库等各类工程;
另外铁道部的刘大人也和臣说起过,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青壮,刘大人已经在各省组建铁路局,在全国范围内,铁道部规划出五条贯穿全国南北的铁路线。
以工代赈的方案正在全面施行。”
“嗯,很好,这点确实做的不错,朕巡视民间时,看到不少建设局和铁道部的工人在忙碌,不过虽说是以工代赈,百姓的每月的工钱可不能少。”
毕自严闻言后,起身搭话道:“陛下放心,工钱这方面由臣亲自带人盯着,绝对不会出现克扣百姓粮饷的情况。”
“陛下,臣有事汇报。”
大明银行总管陈子龙迈步出来。
在以往面见皇帝的议论中,他几乎不说话,今日是第一次主动发言。
“陈爱卿请讲。”
“陛下,大明银行在全国建立分部很顺利,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外,我朝大多数省府州县城中基本都有大明银行的分部建立,只是新币的推行目前还有些难度;
民间许多中小商人因其家产中大多为固定资产,流动银钱不多,而朝廷施行新政后,他们上缴完国税,固定资产一时难以快速变卖,旧式白银和铜钱兑换新币比例很低,加之五大钱庄抽出大额储存的白银,最近半年来,市面上开始出现银慌,而同时铜钱也在快速贬值。”
朱由检听到陈子龙的汇报后,眉头微皱。
后者作为精通商道和财道的精英,能被逼到在自己跟前汇报,足以说明情况的严峻性。
“嗯,湖南巡抚黄公辅命兵备衙门和守兵衙门查抄五大钱庄许多藏匿的白银,目前正在运送回京的路上,等这些白银一到,传出政令,封闭五大钱庄吸纳银钱的官凭,同时查抄五大钱庄背后的公会,捉拿控制公会的商人。
至于眼下的情况,内阁发布政令,在新旧货币兑换中,允许使用事物兑换新币,固定资产中的酒楼,庄园,土地,银行在进行调查备案后,可以给予兑换等价的新币;
同时允许商人用手中的布匹,粮食,药材,食盐等商品交换新币;
银行在得到物品后,进行登记造册,若有银行能用到的可自行消化,若是用不到可等价卖给户部。”
(注意:小作者不太懂经济学,这里纯胡编乱造。)
“另外,皇家资本管理局从现在开始组建出海商队,把国内堆积的非军用商品售卖到南洋换取资金。
户部筹办的商号,商社也可以组建船队,把商品直接卖到欧罗巴。”
黄立极听到皇帝的话后,起身道:“陛下,如此一来,朝廷现有的海禁便失去了效应,臣请陛下取消海禁。”
“嗯,可以,取消海禁前,需组建出海贸易部,并列六部,由朕直管,从此以后,不论民间还是官府,所有出海的商品必须经过出海贸易部的检查登记方可出海,违令者皆视为走私。”
朱由检的话音落下后,在场的一众大臣都满脸笑意的低声讨论起来。
现在大明朝堂上的这些官员,在经历过晋商,徽商和江南等集团查抄出来的巨额资产和银钱后,集体对田赋的兴趣降低。
所有人都对商业有着极强的兴趣。
在内阁最近两年牵头组建的大型会议中,他们讨论的主题和内容,许多次都涉及商业。
重农抑商的思想已经在朱由检强硬的手段下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