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知意听着尤氏的这一番话,感动极了,红着眼眶握紧她的手,“舅母,谢谢你,意儿明白。”
姨娘没了,前来投奔舅家前,她从未想过会有如今的日子,不想舅父舅母待她如同亲生女儿,如今更是怕她成婚后被欺负,说出如此推心置腹的说,叫她怎能不感动。
尤氏抬手摸了摸她的头,温柔地说:“傻孩子,宋家人丁不算兴旺,你舅父只有你娘一个妹妹,从小捧在手心里长大,到底过于单纯,不懂人心险恶,被情爱冲昏头脑,这才.....”
“你要记住,情爱是最甜蜜,也是最伤人的,把握好相处的度,不过份沉迷,又能让男子时刻感受你的情意,抓住他心的同时,又能守住自己的心,掌握主动权。”
提起小姑子,尤氏忍不住多了说几句,她只希望外甥女过得好。
秋知意感受着头顶的温暖,眸中带泪,露出灿烂的笑,“舅母放心,意儿知道了。”
这边两人说着体己话,书房那边,宋士诚和一双儿女相对而坐。
一时间谁也没开口,气氛逐渐变得沉闷。
良久之后,宋士诚目光如炬的看向宋倩如,提出自己的想法,“怡儿,为父希望你和离,之前的话,就当你是一时冲动?”
宋倩如被父亲盯着,有瞬间的慌乱,垂眸瞧见手腹处的薄茧,忽得抬头直视他的眼,认真道:“父亲,女儿在马家懦弱无能的活着,想的不过是夫君考中后,能带着儿子和他去任上,远离马家那些人,如今成功在即,若就这般放弃,女儿不甘心。
还有马家这些年收了咱家那么多好处,怎么也要还一些回来。”
而且她不想便宜了别人,毕竟和离对男子并无半分影响,于女子而言却有诸多不便。
宋士诚见她说得认真,看向宋清淮,“淮儿,此事你怎么看?”
宋清淮看了眼大姐,三十出头的年纪,许是日子过得不如意,瘦得脱了相,活脱脱一个骷髅架子,这还是养了许久的结果。
“儿子自是支持大姐和离,若大姐有不同想法,也无妨,往后弟弟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听着儿子和女儿的话,宋士诚沉默半响,叹了一口气,“怡儿回去再考虑一下,马连云的事为父托人打听一下,等有消息再做决定,先回去吧。”
“是,多谢父亲。”宋倩如道谢后起身,走出书房,抬头仰望头顶的星空,呼出一口浊气,眼眸变得无比坚定。
等在耳房里的小丫头,立刻提着马灯过来,静静站在她身后。
宋倩如瞥了一眼小丫头,“走吧,回院。”
书房内,宋士诚看着面容坚毅的儿子,“淮儿,往后有何打算?”
“儿子本想进锦山书院,只不过锦山书院,如今不比从前,明争暗斗太多,不利于学习,儿子准备去临江府鹿山书院。”自从听说了那番话,他就在思考去哪家书院合适,鹿山书院名声远扬。
只是离家太远,他才想着与父亲商量一下。
“鹿山书院确实不错,美中不足的远了点,不过我与你母亲身子骨不错,还能再帮衬你几年。”
宋清淮点点头,“儿子虽说基础扎实,眼界还差了点,鹿山书院的夫子,皆是进士出身,眼界和人脉不是锦山书院可比的。”
宋士诚微微颔首,“你有成算就好,宋兴年前就去临江府,届时可以找他打听一下。”
“嗯,等儿子在临江安顿好,父亲和母亲带着孩子们一起过去生活。”
“还是算了吧,我与你母亲年纪大了,可经不起折腾。”宋士诚摆了摆手。
两人皆已过知天命之年,还是待在家里陪着孙儿长大,折腾来折腾去,万一水土不服,可是会要了老命。
“那成吧,若儿子有幸考中进士,谋个外放的地方官,届时再接您和母亲过去生活。”
宋清淮没说考不中,当如何,因为他会尽全力。
宋士诚这回没有拒绝,点头应下,“好,孩子还小就留在家里,让英娘跟着你去。”
父子俩商量好后,宋清淮起身告辞,“父亲早点歇息,儿子回去了。”
“嗯。”宋士诚坐在椅子上没有动,脑子里思索着,儿子和女儿的事。
宋清淮回到清风院后,就见正屋微微亮着灯,院里安静得只剩耳边拂过的风声。
揉了揉眉心,不自觉放轻脚步,撩起门帘,提着的马灯随手放在外屋桌上,就着盆里的水简单洗漱一番。
抬步走进里间,绕过屏风,透过帐蔓隐约可见床上之人微微起伏的胸膛。
娘子这是睡着了?
三两下脱掉外衣,撩开帐蔓轻巧的躺好,习惯性的把人搂进怀里。
熟睡中的人儿,嗅到熟悉的味道,寻了个舒服的位置,沉沉睡去。
宋清淮嗅着怀里人身上散发的馨香,闭上眼睛很快入睡。
这边夫妻俩睡得香甜无比,府里其他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无法入眠。
秋知意脑中不断响起舅母的话,还有上回见到清俊青年。他送自己回来时,那红透了的耳根,
宋倩如则是想着,再见马连云时,该以何种态度对他,如何为儿子谋划,还有自己。
俩人的夫妻情分已然荡然无存,不过跟了他这么多年,对他的脾气也了解几分,耳根子软,除了学识不错外,人情世故这块还不如马老大。
只要拿到后院的管家权,为儿子和娘家谋一些好处,还是轻而易举的。
不过她并不擅长勾心斗角,明天去请教表妹,有了主意后,宋倩如也有了睡意。
宋士诚从书房回到兰香院,就见尤氏从隔壁厢房出来,诗画提着一盏马灯陪伴在侧。
快走几步,从诗画手里接过马灯,朝她使了个眼色,“孩子还没睡吗?”
诗画会意,朝两人行了一礼,退出兰香院。
“刚睡下,怎么这么晚回来?”
宋士诚叹了一口气,“怡儿想去找马连云,淮儿过些时日要去临江府,此去少说也得两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