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以《三国演义》来写。
建安十六年(211年),天下局势依旧动荡不安。
在荆州,诸葛亮与关羽肩负着镇守这一战略要地的重任。
年初,春风刚刚拂过荆州大地,诸葛亮便开始了紧张的部署。
他深知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仅关乎刘备集团的后方安危。
诸葛亮常常与关羽一同登上城楼,观察四周的局势。
关羽手抚长须,目光炯炯,对诸葛亮说道:“军师,曹操虎视眈眈,孙权亦对荆州觊觎已久,吾等当如何应对?
”诸葛亮轻摇羽扇,沉思片刻后回答:“关将军,吾等需加强城防,训练士卒,同时与周边势力保持警惕。”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
诸葛亮在营帐中与诸将商议军事,他详细地分析着各方情报,制定出一系列的防御策略。
关羽则亲自监督士兵们的训练,他严格要求,力求让每一位士兵都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入秋之后,荆州的农田迎来了丰收。诸葛亮一方面组织百姓收割庄稼,保障军粮充足;另一方面,他派出使者与周边的小势力进行联络,试图建立一些同盟关系,以增强荆州的防御力量。
冬季来临,寒风凛冽。尽管天气恶劣,但关羽和诸葛亮从未有丝毫懈怠。
他们时常巡查城防,慰问士兵,鼓舞士气。
这一年,诸葛亮与关羽紧密合作。
建安十八年(213年)
在孙刘联军的营帐中,周瑜与诸葛亮正在商议军事。
营帐内气氛凝重,烛光在微风中摇曳,映照着众人严肃的面容。
周瑜身着华丽的铠甲,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说道:“诸葛先生,如今军中急需箭矢,吾命你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何?”
他的声音在安静的营帐中显得格外清晰,目光紧紧盯着诸葛亮,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诸葛亮身着一袭长袍,羽扇轻摇,微微一笑,从容答道:“都督,十天太久,只需三天,亮必能完成任务。”
他的语气坚定而自信,仿佛这并非一件难事。
此言一出,帐中众人皆惊。将领们交头接耳,纷纷表示难以置信。
周瑜心中暗喜,以为诸葛亮此次必败无疑,说道:“军中无戏言,先生可敢立军令状?”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得意。
诸葛亮毫不犹豫,当场立下军令状。他的笔触坚定有力,仿佛对这一任务有着十足的把握。
众人散去后,鲁肃忧心忡忡地找到诸葛亮,说道:“诸葛先生,您为何如此轻易答应,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他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焦虑。
诸葛亮轻摇羽扇,说道:“子敬不必担忧,吾自有妙计。”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让人捉摸不透。
鲁肃满心疑惑,但见诸葛亮胸有成竹,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他叹了口气,说道:“先生,但愿您真能成功,否则这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营帐,诸葛亮叫来心腹士兵,吩咐道:“速去准备二十艘大船,每艘船上要扎一千个草人,此事务必保密。”他的表情严肃,声音低沉而有力。
士兵领命而去。诸葛亮又找到鲁肃,说道:“子敬,吾需向您借些东西。”
鲁肃问道:“先生但说无妨。”
诸葛亮说道:“烦请子敬为我准备二十艘大船,船上铺满青布幔子,再备齐所需的锣鼓。”
鲁肃虽然不解,但还是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做了。他心里暗暗想着,不知诸葛亮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两天里,周瑜不时派人前来查看诸葛亮的进度,见他毫无动静,心中暗自得意。
他在营帐中与将领们说道:“我看那诸葛亮此次是狂妄自大,三天时间转眼即过,看他如何收场。”
将领们纷纷附和:“都督高明,这诸葛亮定是夸下海口,此次必输无疑。”
第三天四更时分,江面上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
诸葛亮带着士兵登上早已准备好的二十艘大船,向曹军水寨进发。士兵们身着轻甲,神色紧张。
士兵们心中都有些忐忑,诸葛亮却镇定自若,说道:“诸位不必惊慌,此行必能成功。吾已算定今日大雾,正是天赐良机。”
船队在江面上缓缓前行,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擂鼓呐喊。鼓声和喊杀声在江面上回荡,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曹军水寨中,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一名将领匆匆跑到曹操营帐,报告道:“主公,江上有敌军来袭!”
曹操匆忙穿上衣服,登上了望台,只见江面上大雾茫茫,隐约听到鼓声和喊杀声,心中疑惑。
身旁的谋士说道:“主公,恐有埋伏,不可轻动。”
曹操沉思片刻,说道:“吾征战多年,岂会怕这小小埋伏。”但他也不敢贸然出兵,下令道:“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击退敌军!”
一时间,万箭齐发,箭如飞蝗,纷纷射向诸葛亮的船队。
诸葛亮站在船头,羽扇轻摇,指挥着船队继续擂鼓呐喊。他神色从容,丝毫没有畏惧之色。
草人身上插满了箭,不一会儿,二十艘船的草人都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箭支。船只因为箭支的重量开始微微下沉。
眼看箭已收得差不多,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全速返回!”
船队在大雾的掩护下,顺利返回孙刘联军的营地。
鲁肃早已在岸边等候,看到诸葛亮平安归来,船上满载着箭支,不禁对诸葛亮的智谋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说道:“先生真乃神机妙算,吾等望尘莫及。”
周瑜得知诸葛亮完成了任务,惊讶不已,长叹道:“诸葛亮真乃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