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齐王在朝堂上听一换防的边关将军说起,边关齐军现在兵器车马辎重粮草还算不错,只是齐军数量还显不足,若遇楚国赵国两国交战尚能应付,若遇秦军交战,齐军兵力不占优势,且秦军近年屡屡与韩赵魏三国交战,胜多败少,士气正盛。
万一哪日韩赵魏哪一国被秦军所围,齐国不得不出兵相救,那齐军直面秦军之时,恐胜负难料。我齐国可征兵源虽多,但多半未加操练,即便是征召出战,短时之间,难成战力。
末将恳请大王趁当下周边战事未起,增练齐国可服兵役之人,严加操练,以备不测。齐王建听完边关将军之言,一时不知拿不定主意。齐国兵马之事,因自知不善兵法,一直是相国后胜执掌,自己后胜突然想起什么,追问边关将军:将军所言,为何相国应突然问后胜,相国,都城周边有多少兵马。
后胜一愣,想了一下说道:回禀大王,有五万精兵。齐王建说道:有臣下禀报,我军武备松懈操练不足,寡人今日倒想亲眼看看,这五万精兵集结校场是何等阵势。
后胜一听这可如何是好,急中生智,说道:禀报大王,我军武备充足,操练勇武,可迎战任何进犯我齐国之军。今日城外士卒已出军营去各处操练,不便召集至校场,待明日午时,臣请大王来至校场,检阅我齐国将士威武之师。
齐王建听后胜如此一说,连连点头,说道,有劳相国了。
后胜从齐王宫出来,连忙吩咐手下,骑马前往临淄城中城外齐军各部,命其打开武备库房,分发军服剑戈弓弩,连夜按花名册将在册士卒,召至各部军营,明日早早率部列队于校场。
临淄城中城外的齐军各部,好一夜折腾,总算是在午时之前,集结在了校场之上。可一日时间想要集结五万之众,还是四处拉人,五万士卒东拼西凑,勉强到了三万余人。后胜一夜未眠,听闻实到人数只有三万余人,也是心急火燎。
后胜对着心腹将军说道:人数不够,一时还能遮掩,可这各部士卒有一半未曾受过军营操演,大王若是查看操演,如何是好?心腹出主意,说:相国,可将队列军阵在校场分散排开,队列军阵多插立旗帜,看着旌旗蔽空,难测人数。演练之时,只找弓马娴熟之人来回演练,让未经操练士卒站立不动,只是振臂高呼,高喊口令。
齐王建校场登高,眼见台下旌旗招展,齐军阵容齐整,士卒喊声震天,很是欣慰,连连称赞相国治军有方。一旁的大夫好奇的说道,齐军士卒军服剑戈,乃至箭囊都是崭新,像是刚从武库里拿出来一样。
齐王建疑惑的看向后胜,后胜辩解道,大王今日亲临校场,乃是检阅我齐军武备操演,臣下特意让各部士卒脱去旧装,换上新装,方显我武备充足。后胜怕有朝中大夫在齐王面前事端,只得紧贴齐王建,不让别的朝中大夫将军近身,一个人东指西指的围着齐王建说个没完,直到齐王建满意回宫。
齐王大殿上对后胜赞赏有加,并为自己英明决策深以自荣,说:爱卿屡屡建言寡人,不与六国有兵戎之事,让他们六国自耗国力,齐国置身事外,积蓄国力军力,等六国争端内耗殆尽财力军力疲弱之后,再伺机而动。寡人昨日校场检阅,我军军容严整,士气高涨。
放眼六国,哪国军阵有我军这般威武霸气。据户部大夫禀报,我国库粮库钱粮充足,我齐国能有今日之强盛寡人,丞相功不可没。寡人要重金奖赏丞相。后胜听闻齐王建这般夸赞,连忙跪地叩谢,说道:回禀大王,恕老臣愚钝,不敢居功,齐国国力军力日渐强盛,乃大王日夜操劳,时时处处指点老臣如何从事,朝中众位大夫将军尽心尽力得来,老臣蒙大王信赖,被委以重任,一心只想竭尽所能,使齐国国力军力越超六国,不辜负大王知遇之恩,方才心安,哪敢居功。
王翦在李牧死后,用兵一时无敌,赵军主将赵葱被王翦所率秦军打得几无还手之力。
赵王迁接到战报,这才懊悔不已,悔不该听信谗言,把维系赵国生死的李牧给弃用,又让郭开给钻了空子,把李牧给害死了,这下赵国兵临邯郸,自己怕是要成亡国之君了。
王翦眼见赵军大败,赵国国都邯郸指日可去,这才一改前些时日的焦虑无奈。
王翦在军帐内也是自斟自饮,兴致盎然,对前来探望的王贲说道,老夫当年追随武安君白起出征赵国,武安君原本是被庄襄王点名为帅,武安君也是当即领命,毕竟以当时秦国终将里,能帅四十万秦军出征的主将首推武安君。
谁知第二日武安君单独面见庄襄王后,庄襄王改命王龁为主将领兵四十万出征赵国。为父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明白武安君深谋远虑。
以王龁为主将,乃是有迷惑赵国之意。如今看来,武安君如此为之,才有当日长平之战之胜果。若是当日武安君为主将,赵王怎敢将主将廉颇换成赵括。
而若是廉颇为赵军主将,那长平之战胜负怕是很难预料。以为父对廉颇的了解,即便是武安君亲自指挥秦军,秦军也绝难有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战果。
故而为父甚是不解,这赵王应对国之决胜存亡之战,为何会弃用老将廉颇,而是任用并无多少领兵经验的赵括为主将,此等草率之举,实在令人费解。
如今看来,武安君能成就盖世奇功,也是阴谋阳谋并用,若是得遇赵国李牧领军,怕是也难有太多胜算。
老夫得遇李牧为对手,也算是老夫命中注定,老夫技不如人,甘拜下风。然老夫这下也是看透世事,成就一国霸业,非是靠一国之君一国之力,他国若是也有雄才,国君若不是昏庸之辈,哪有那许多霸业可成。
王贲一听父亲王翦已是酒醉胡言,连忙把王翦扶回卧榻,吩咐军帐中人,不得前去打扰。
张良有过杀死秦王的想法,但那只是逞一时之口快。张良自己知道他绝无把刺杀秦王的想法付诸于行动的想法,对他来说,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上天揽月。当燕太子丹说出他要和荆轲刺杀秦王,并且已经开始付诸于行动,
张良听的一身冷汗,这不是大胆,这简直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不,比这要难一百倍。张良一开始只是被燕太子丹的疯狂想法给惊呆了,他惊讶于当今天下有人还敢有刺杀秦王的想法,即便是想想都需要勇气,更何况还敢去实施的人。
张良自认为胆量和勇气不屈任何一个人,但和燕太子丹相比,就如同燕雀鸿鹄。
张良仔细想着燕太子丹的想法,其实也不无道理。各国王位易主,都会带来国家混乱和纷争,一旦王位换人,有时不用外国侵入,国内势力就自相残杀血流成河了。
要是能以一人之力绞杀秦王,让秦国陷入不可预测的局面,那比几国联手出兵代价可小多了。
一旦得手,秦国还不知会如何混乱。以自己在秦国的经历,秦国内部一旦秦王意外夭折,几家势力一定会争得死去活来,三年五载都顾不上在侵扰他国了。
燕太子丹被张良对秦国的看法吸引了,他终于找到一个认同他的人了。这种疯狂想法,他是不敢和燕王说的,燕王要是知道他有如此胆大妄为之举,一定会竭尽全力制止,甚至会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即便燕王对他宠爱有加,视为储君。
但这样可能给燕国带来灭顶之灾的举动,燕王是断然不会接受的,这个险燕王绝不敢冒,这可是有灭国风险的举动。张良详细介绍了秦王以及秦王家族势力的情况,还有私下打探到的不为外人知道的勾心斗角和你争我夺。
燕太子丹也费心收集秦王的相关信息,但毕竟是通过燕国使节的打探,慑于使节身份,太露骨的询问也不敢出口,所以没有太多秦王内宫的情况和秦国内部势力的情况。大多数信息也就是秦国人尽皆知的传闻。
燕太子丹的刺秦王的想法,和张良不一样,他是为了燕国,他已经预见秦国迟早会吞并燕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张良恨秦王乃至整个秦国,那是国仇家恨。但他不敢奢望匡复韩国,即便秦王被刺,韩国也断无可能复国了。但是能让秦国大乱,借机救出兄长,这对他来说,可能更现实一点。张良感慨自己能遇到荆轲,但是他更庆幸自己能遇到燕太子丹,荆轲这样的侠士百年难遇,而燕太子丹这样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一个国家的储君,为了国家能生存下去,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等勇气和气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遇见一个死士,已属不易,就如聂政专诸,不甘平庸,决意士为知己者死。
而燕太子丹,为了国之存亡,网罗天下之勇士,把身家性命系于一线,那可不是一冲动就能做到的事。专诸之刺,有阖闾伍子胥相助,聂政之刺,有严仲子相助。而刺秦王,比之前者难上百倍。
张良觉着自己营救远在秦国牢狱的父兄,亦属疯狂至极了。但与刺杀秦王嬴政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张良其实不知道,燕太子丹敢想刺杀秦王是被他人蛊惑的,石不当一句世间没有杀不了的人,让燕太子丹立时就为之心动。
张良深深给燕太子丹一躬,叩谢燕太子丹对他的信任,这等大事都敢托付,没有百般的信任张良,是绝不会和盘托出的。也说明燕太子丹看重他,愿与他一起赴汤蹈火。
燕太子丹和荆轲面临一个小问题,张良之前向燕太子丹进言,在进献给秦王嬴政的地图的卷轴里设置一个机关,把匕首剑柄做成卷轴模样,意图从卷轴外观上看不出破绽。燕太子丹一听张良说完,连连拍手叫好,此计甚妙,此计甚妙,就依先生所言。荆轲也是面露赞许之色,也忍不住开口称道:好计谋,这是借鉴专诸刺王僚之策,活学活用。
可在卷轴里暗藏匕首,那匕首长度就不能超过地图宽度,可地图究竟做多大,才会让秦王满意?地图做小了,卷轴里放不下匕首。
张良出了一个主意,做三幅地图,配三种尺寸的匕首。总之不能在展开地图之时,就把匕首露了出来。本意是在咸阳王宫大殿之上,借展示燕国督亢地图之机,荆轲持匕首刺杀秦王。可展示地图之前,大殿侍卫定会查验随身所带之物,若是让荆轲展开地图,那可就功亏一篑。
荆轲与张良关起门来琢磨,如何让这匕首藏于地图卷轴之内,不被侍卫看出,又能便于荆轲拔出,还不能察觉出轻重异常,还不能让人看出匕首与卷轴的缝隙。
张良用在自家工坊学的兵器制作之计,有借鉴庖丁所见所闻,提出匕首的藏匿之法。荆轲则以刺客如何便于行刺,如何快捷出剑,如何不被察觉,用尽各种招式演练。
张良没有对玉手说实话,和荆轲燕太子丹在一起时,也是回避着玉手。玉手一开始想知道张良的一切,她要托付终身的人,怎么可以不知道来历。可慢慢的她知道,张良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告诉她,这不是刻意隐瞒,更像是保护。
张良深知刺杀秦国大王嬴政,此事若想得逞,容不得半点差池,只是一个疏忽,轻则自己一人命丧黄泉,重则全家九族无一幸免。
父兄尚在秦国为囚,自己若是身陷不测,父兄性命靠谁去搭救。何况,这刺杀秦国大王嬴政,所有与之相关之人都会牵扯其中,想想都让人亢奋又担忧。
张良被太子丹石不当荆轲田光几人的胆量给折服了,如此逆天之举,自己竟然也能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