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父,那个朕看这个说得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啊,这和上面说的蒋爱卿他们的等待机会好像没什么区别啊?”
刘禅一脸懵逼的看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面色铁青,咬着牙,眼中仿佛有无穷怒火。
不过,他还是语重心长道:“陛下,稍安勿躁,请耐心往后看,您肯定会明白的。”
...
【其实,刚开始看到这篇《仇国论》的时候,本博主也很疑惑。
这说得挺有道理的啊,怎么后来的历代正统儒家学者都在批判这位“蜀中孔子”,说他是为投降主义敲锣打鼓呢?】
...
“对呀?为什么呢?”蜀汉,廖化一脸的疑惑。
...
【最终,我还是想明白了,这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导致的。
现代人,看三国历史,有很多人会觉得,都是华夏人,打来打去干什么?
打来打去,打得华夏人口十去七八,再遇到个司马家那样的坑货,才有了后来的五胡乱华。
甚至有人觉得,刘备和蜀汉就是在扯淡,自己那么弱小,自己不清楚吗?非要和曹魏硬刚,不如早投了,天下一统多好。
但是,同样是现代人,面对百年前左右的历史,就比如当年抗倭战争时期,一些华夏人把敌人形容得无比强大,而我们无比弱小。
面对这样的说法,我们现代人都会义愤填膺的骂上一句:汉奸!
我们都会说上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寸土不让!”
所以,如果站在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背景下,如果站在蜀汉的角度,那这个《仇国论》的问题,一下子就清晰了。
蜀汉立国的根本就是大居正和大一统,也就是那句着名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几十年来,蜀汉君臣都在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
谯周的这番话,就是相当于承认了“汉贼两立”,魏国很强大,蜀汉很弱小,“王业偏安”
你一小国,整天跟大国打什么打?别人不来打你就算好的了。
但在当时,谯周的这番言论,影响力是巨大的,很多人都认为他说的没错。
就连廖化这样的老将,也开始不再认同姜维的北伐。
虽然,这篇文章出现之后,姜维依旧还在北伐,但蜀汉内部的抵抗心思已经是被撼动得岌岌可危了。
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就那么点人,蜀汉各地却是望风而降。
很多学者都认为,除了因为姜维没料到邓艾会搞成这样的事情,所以布局上出现失误,导致蜀汉内部空虚之外,还和蜀汉内部厌战,不想再打了有极大关系。
所以,才会有人说谯周一言灭国!
当然,如果把蜀汉灭亡的锅扣在谯周一个人头上,那显然是过分了,但是他当时的这番言论,确实是极大的动摇了蜀汉内部和曹魏坚持斗争的决心。】
...
“哦,朕明白了,可恶,这谯周在哪里?有没有来上朝,来人啊,把这个家伙给朕拖出去砍了!竟敢动摇我蜀汉...大汉军心!”
阿斗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诸葛亮闻言,愣了一下,一脸的无语!
...
这一幕上了天,汉献帝时空,曹操冷笑道:“叫什么大汉,就是蜀汉!”
...
【如果,这件事说得更复杂一点,那可能还牵扯到了蜀汉集团内部的派系之争。
一般认为,蜀汉内部总共有五个派系,分别是荆州派,东州派,徐州派,河北派和宗室。
其中,最强大的是荆州派,其次则是蜀中本地的东州派,比如之前刘备留下的两大辅政大臣的李严就是东州派的。
荆州派因为已经没有了荆州,只能是坚定的支持北伐。
所以,学者们认为,谯周的《仇国论》就是东州派在和荆州派的斗争。
这么一来,大家会想到什么事情呢?
没错,就是赤壁之战前,面对一统北方,威不可挡的曹操南下,江东士族几乎全都在劝孙权投降一样。
因为对于这些本地士族来说,谁统治都一样,反正治理本地还得靠我们。】
...
“混,可恶!”
三国,蜀汉后主(东吴孙权)时空,孙权整个脸瞬间黑了。
东吴群臣也是被吓了一跳,赶忙低下了头。
...
【因此,何必跟着蜀汉去干这样一件毫无希望的事情呢?
或许在早期,因为刘备的魅力,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能够调和各派系的矛盾,能够让大家看到一点点的希望,还愿意去试一试。
那么现在,很显然,蜀汉内部不抱希望的人已经很多很多了。
如果站在旁观者,或者后世的角度来看,蜀汉确实没有赢的希望,毕竟国力相差太大了。
蜀汉内部的矛盾,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
但我想说,诸葛亮失败了,祖逖失败了,岳飞失败了,文天祥失败了,李定国失败了...
但他们的精神传承了下来。
当华夏遭遇百年屈辱的时候,无数人在面对着那些无法理解的强大敌人之时都绝望了。
但是,却依旧有着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将历史上的这些华夏英雄视为偶像,传承他们的精神,一个个的前赴后继,为了华夏的重新觉醒而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
有人被砍头之时,围观他的是一群无知的百姓,还在对着他乐呵呵的指指点点,他却说,只要我的血能唤醒几个人,那就可以了。
当年,所有的列强都认为华夏人造不出火箭,造不出卫星,造不出核弹,造不出航母,甚至许多的华夏人也认为自己就是没外国人聪明,搞不出来这些东西。
但是,有那么一群人说,都是人,我就不信华夏人比外国人笨!
于是,一个个的东西被搞了出来,一个个的奇迹被创造出来。
而现在,通过生物科学研究证明,华夏人的脑容量和平均智商,是所有人种里面最高的。
所以,难道仅仅是历代皇帝都需要诸葛亮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就能够让诸葛亮名垂千古吗?
再回到谯周这边,如果让我来评价谯周,我觉得可以用当下时髦的一个词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正如那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毛宗岗说的:“
这谯周写这玩意,为什么不是在诸葛亮在世之时,而是要在姜维北伐之时,只因为诸葛亮那一句“非所逆睹”就能破掉他这言论。
要是人人都明哲保身,谁来竭力忠诚呢,要是人人都拿着天意说事,谁来尽人事?
所以,后世的有志之士,都只喜欢读《出师表》而不喜欢《仇国论》。”
至于“非所逆睹”,则是出自于《后出师表》里面最后那句经典: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意思就是我只有竭尽全力的去做,直到死为止,至于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到底是对是错,那就不是我的智慧能够看得到的了。
所以,那些为华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又有几个不是在看不到任何目标和希望的情况下在摸索前行呢?
只是,他们之中,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成功了。
这个世界需要有那么一些理想主义者!
】
...
“噗...精致的...啊...”
蜀汉,后主时空,在家里一直看着天幕,一直脸色铁青的谯周,再也忍不住了,大叫一声晕了过去。
哪一个词语,他看得懂!
...
“说得好!说的太好了!”丞相诸葛亮都忍不住大声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