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号早上七点,在昆仑站休整半天一晚上的潜龙六点半吃好早饭后,就收拾好去南极高原b处科考点所需要的便携耐严寒科考设备和李旭扬等十一人以及十二个智慧极地科考机器人来到了“雪凤凰号”重型南极飞机前,准备登机飞往南极高原。
南极高原(Antarctic plateau)位于南极洲内陆,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横贯南极山脉把它与周边地区分隔开来。南极高原的地理经纬度范围大致包括南纬80°至90°之间的内陆区域,涵盖南极点附近的高海拔冰盖地区。其经纬度范围因具体定义而有所不同,但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极点附近。
南极高原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部分区域达到了3500米甚至更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
南极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就是全区域极为严寒,全年几乎没有降水,空气干燥,风速极高,属于典型的极地气候。
三月中旬正处于南极的暖季,是南极高原的考察旺季。这段时期南极高原典型的户外状况首先就是在气候特征上,第一是气温,三月中旬的气温略高于冬季,但仍然处于极寒状态,平均气温通常在-20c到-30c之间。在二十一世纪的部分气象站记录显示,2022年3月中旬南极昆仑站曾经因为暖气团影响升温近40c,气温一度达到了-26.3°c,但仍然低于常年同期水平。其次是在风力上,南极高原风速极高,下降风(katabatic wind)频繁,风速可以达到每小时90公里以上,常常伴随着暴风雪。另外在日照条件上,南极暖季白昼时间比较长,三月中旬接近极昼,太阳全天不落,为科考活动提供了比较好的自然光条件。其次就是在活动条件上分为科考活动类型及科考装备需求。由于三月中旬是南极高原科考的黄金季节,考察队通常利用此时期进行冰川钻探、天文观测、地质采样等科考活动。而在装备需求上,由于极端低温和强风,科考人员需要穿着特制的防寒服、使用抗寒设备,并配备应急物资以应对恶劣天气。
南极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系统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对其进行科考探索发现和研究成就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学家们已经‘获得的部分重要成果有:(1)在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上,1进行了深冰芯钻探~中国昆仑站成功完成了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区域的深冰芯钻探,获取了顶部120米的冰芯样品,为研究过去几十万年的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数据。2观测冰盖变化,科学家发现南极冰盖的消融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进一步揭示了全球变暖对极地环境的影响。(2)在天文观测上,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昆仑站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南极巡天望远镜,这是南极内陆首台具备远程遥控、自动调焦功能的望远镜,可以用于深空探测和天体物理研究。(3)在地质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上,开展了微生物研究,三极微生物研究显示,南极高原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为研究地球极端生态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还有在古气候研究上,地质学家在南极高原发现2.5亿年前的植物化石,表明当时南极气候温暖湿润,为研究地球古环境变化提供了新视角。(4)在国际合作与成果上,在冰-海-基岩相互作用研究方面通过国际合作,科学家完成了冰层钻探和冰岩夹层研究,揭示了冰盖下地质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南极高原就是这样以其极端的自然环境而成为了全球科学研究的焦点。三月中旬是科考活动的理想季节,虽然气温依然极低,但白昼时间的延长为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在昆仑站、长城站等地的科考活动都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成果,包括深冰芯钻探、天文观测和微生物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天文学和生态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寒风阵阵,潜龙带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