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环终究未能撑到阎易回来的那一天。
秦光兴十年,二四一年十二月末,距离年末仅余一日的那个深夜,当亥时的钟声敲响第三遍,夜色已深如墨染,万籁俱寂之时...
王莹环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永远地合上了双眼,就此与世长辞。
这位身份显赫的女子,堂堂列侯夫人、大秦一品诰命夫人,更是秦国的擎天支柱——新任右将军阎苍的发妻。
在历经半百岁月的风霜洗礼后,却被无情的病魔,肾衰之症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王莹环离世之后,秦国朝廷深感悲痛与惋惜,为表对其尊崇之意,特赐予“国公夫人”的尊号,并将她一生的光辉事迹郑重地载入秦国史册之中。
不仅如此,王莹环所属的整个家族亦皆蒙恩受赏,所获殊荣堪称至极。
然而,即便如此厚待,却仍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王莹环是怀着满心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
阎苍始终陪伴在爱妻身旁直至其生命尽头,对于妻子临终前的心境十分清楚。
尽管那时的王莹环已然口不能言,但她那双逐渐黯淡的眼眸里,分明透露出唯一的执念——“儿子回来了吗?”
阎苍明白国家大义高于一切,个人情感必须为之让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轻易释怀,更遑论原谅至今未归的阎易。
要知道早在三年前,远在神都的阎苍和王莹环夫妇便已向身处异乡的阎易寄出了家书。
信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们对阎易的牵挂与期望,盼望着他能早日归来举行庄重的冠礼,并承诺定会倾尽全力助其成就与公主的姻缘。
然而那时年仅二十一岁的阎易正处于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际,也是人生中最为叛逆不羁之时。
自小生长于权贵之家的他,未曾经历过太多的艰难困苦。
有威震朝野的阎苍这样一个强大无比的父亲作为坚实后盾,更有实力超群的大秦帝国在背后撑腰,使得他一路走来顺风顺水。
他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似乎都轻而易举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
也正因如此,年轻气盛的阎易渐渐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已然长大成人,不应再依赖家族的庇护与支持。
相反,他坚信只有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立下赫赫功勋,方能赢得朝廷上下以及天下百姓的广泛认同与赞誉,从而真正具备迎娶尊贵公主的资格。
可叹他竟全然忘却了如今所拥有的一切荣耀与地位皆是源自家族的恩赐,如果不是有阎苍这位声名显赫的父亲,他又怎能有幸与太子结为师兄弟呢?
若没有阎苍的影响力与人脉资源,他又如何能够顺利踏入太子少府那扇通往权力核心的大门,进而成为太子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臂膀呢?
在人的青春里,常常会有那么一段时光,我们怀揣着满腔热血和豪情壮志,坚信“人定胜天”、“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种信念固然美好,但它往往只是我们年少轻狂时的一种天真幻想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接受现实无情的洗礼与锤炼。
这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并非如我们所想那般以自我为中心转动,而自己在其中亦不过沧海一粟。
然而,若能早早经历这些挫折,倒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毕竟,只有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受挫、反思,我们才能逐渐认清自身的能力与局限。
可世事难料,有些人初入社会时正值意气风发之年,一路顺风顺水,未曾遭受过大风大浪的侵袭。
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便如气球般不断膨胀,直至某一天突然遭遇一场足以令其心死的巨大磨难。
此时,所承受的打击之沉重,远非那些早就历经坎坷之人所能想象。
由于此前从未品尝过失败的滋味,这类人一旦陷入困境,想要从中挣脱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阎易如今所处的境遇便是这般。
自从他崭露头角以来,可以说几乎未遇什么重大挫折。
朝堂之上针对他的种种指责与控诉,大部分都由他背后强大的家族势力挺身而出,替他挡下了狂风暴雨。
正因如此,在尚未亲自狠狠跌倒一次之前,阎易行事向来我行我素,从不顾及他人感受,心中唯有自己期望达成的目标。
他总是怀着一颗无比天真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固执地坚信着一个简单却又坚定的信念。
只要自己全力以赴,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不留任何瑕疵和遗憾,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心中所想。
这种近乎偏执的执着让他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曾有过丝毫退缩之意。
然而,就在他一路高歌猛进、披荆斩棘的时候,那些曾被他不经意间忽视掉的人,自然而然地淡出了他的视线,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这些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他来说变得无足轻重,甚至连稍加留意都成了一种奢望。
当阎易终于完成了在方州的使命,满心欢喜地踏上归程,准备回到那心心念念的神州阎家时,他怎么也想不到等待着他的竟是一个如此沉重的打击。
他的母亲王莹环竟然已经离世,而且早在三天前便已入土为安!
得知这个噩耗的瞬间,阎易如遭雷击,整个人呆立当场,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母亲!母亲!您在哪里?儿子回来了!”
伴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阎易如同狂风一般冲进了阎家那气势恢宏的府门。
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目的白色布条,它们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怨和悲痛。
阎易瞪大了双眼,急切地四处寻找着母亲的身影,但无论他如何寻觅,始终未能找到母亲王莹环的遗体究竟摆放在何处。
他的心瞬间沉入谷底,一种绝望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带着满心的惶恐与不安,阎易又像疯了似的冲进了阎家的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