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之前,朱宣以及朝廷的众多官员们便一致认为,中州军团之所以会被秦军死死压制住,始终不敢主动出击,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便是由于身为中州都督的缪滔个人能力有问题。
当他亲身感受到秦军真正的实力后,曾经的想法瞬间烟消云散。
虽然在此之前,秦军似乎一直在按照他的调动疲于奔命,但兵法有云:“两军相持所贵者机会,此胜负存亡之关键也。”
当第一次猛烈的袭击未能成功突破秦军坚固的防线时,接下来一系列的进攻都将失去最强有力的作用
秦军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稳稳地守住了阵线,使得朱宣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采用添油战术,然而却毫无建树。
原本以为可以牵着秦军鼻子走的他,未曾料到最终陷入被动局面的竟然会是自己。
经过今日这场激烈的战斗,朱宣终于彻底洞察到了秦军的真实底蕴——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当下的晋军。
特别是由阎苍统领的前线精锐部队,面对晋军的精锐力量简直呈现出一种碾压之势。
沉思片刻后,朱宣咬了咬牙,果断地下达命令道:“立即增兵!把驻守在始都城的两万大军统统调集过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扭转眼前不利的战局!”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和权衡利弊,朱宣最终只能无奈地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要想彻底击溃由阎苍所统领的这支强大军团,除非拥有数倍于对方的绝对力量优势,否则几乎不可能做到。
“秦军的粮草究竟会在哪儿呢?”
此刻,朱宣眉头紧锁,目光紧紧盯着眼前那张详细的军事地图,上面清晰地标示着从高平城一直延伸至虎祝关这一区域内的地形地貌。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在这片范围内,适合大规模囤积粮草的地点共有三处,分别是位于东边的云梦、西边的吉首以及处于中间位置的灵宝。
而这当中,尤以灵宝最为关键。
此地乃是一处地势险要的重要关卡,可以容纳将近万名士兵驻守。
倘若当初负责镇守此地的将领在秦军来袭时能够坚守不降,那么此处必将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战略要地。
可惜事与愿违,那位选择不战而降,使得原本坚不可摧的防线瞬间瓦解。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朱宣心中渐渐形成了一套作战计划。
他打算集中数倍于秦军的兵力,对阎苍及其军团展开正面攻击,以此吸引他们的全部注意力。
同时,还将派出多支小规模的部队,不间断地对秦军进行袭扰,使其疲于应对,无法专心应战。
然而,这些都只是牵制敌人的手段而已。真正的杀招在于他精心挑选出的那批麾下骑兵精锐。
这些骑兵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朱宣赋予他们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深入敌后,寻找秦军存放粮草的所在地,并一举将其付之一炬。
如今,秦军在虎祝关对面的两万士卒已经安营扎寨长达半年有余。
随着时间的推移,粮草供应逐渐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巨大难题。
一旦朱宣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成功烧毁秦军的屯粮重地,那么敌军必然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之中,届时胜利的天平将会向己方倾斜。
元州副都督乔继虽然主动“后退”撤出高平城,但是他在撤离之时,几乎将整个南平郡所囤积的粮草席卷一空。
如此一来,当秦军抵达此地后,可征用的粮食寥寥无几。
朱宣清楚,秦军如今的粮食补给需要跨越千山万水,从永州和秦州两地调运过来。
这些粮草需先送出安兴城,而后一路向东行进,最终才能送达济源前线。
这样漫长的运输路线,单程所需耗费的时间便不少于三个月之久。
而且,途中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损耗情况。
由此可见,秦军在前线所能获得的粮食必定十分紧张,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倘若此时能够成功探查到秦军的粮草囤积之地,即便只能焚毁其中一小部分,也足以对秦军的军心产生巨大冲击。
虽说此举未必能一举扭转战局,实现大获全胜,但至少可以迫使秦军暂且撤兵,放弃继续攻打虎祝关。
只要能够坚守住这关键的一波攻势,那么接下来晋军的有生力量便能顺利完成集结,并迅速赶赴前线增援。
届时,双方实力对比或许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战争胜负之数亦未可知。
想到此处,朱宣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瞬间便集中到了云梦与吉首这两块地域之上。
要知道,这两处地方皆是地势坦荡无垠、广袤开阔之所在,毫无疑问乃是大批粮草得以囤积以及顺利运输的绝佳选择。
相较而言,尽管灵宝关同样具备囤积粮草的条件,但由于其所处地形蜿蜒曲折、坎坷难行,对于车辆运输而言着实不太便利。
故而,可以断言秦军用于屯粮之所必然会锁定于云梦及吉首二地。
晋军只有一次进攻的机会,一旦袭击失败,那么今后秦军肯定会加强两地的防守,如此一来,晋军想要再次得手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正因如此,这次出击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一举命中目标!
朱宣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问道:“可有办法能够联络上潜伏于云梦和吉首两地的探子?”
晋国的黑牢台在元州地区可是有着颇为广泛的布局。
毕竟此地曾是前秦至关重要的领地,那些心里对前秦念念不忘的世家大族以及普通百姓为数众多。
而作为皇帝与朝廷的眼线耳目,黑牢台自然在此处安插下了大量人手。
“据我所知,血色堂的人员应当仍逗留在高平一带,尚未全部撤离。”
朱宣作为一方势力的核心人物,其身边自然少不了黑牢卫地跟随。
这些人犹如他的耳目一般,源源不断地为他搜集着各种重要的情报。
不久前,血色堂成功地完成了对常喻的所谓“鸠杀”行动。
得手后的他们当机立断,迅速撤离了秦州,一路辗转来到了元州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