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炎炎夏日,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滚滚热浪。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道前行,忽然瞧见路边有一位面容憔悴的路人,他正倚着一棵大树,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滚落,嘴里还不时地喘着粗气。
太爷爷见状,便上前询问。那路人有气无力地说道:“我这几日心中烦热异常,整日坐立不安,晚上也无法入睡,这身子骨是越来越虚弱,真不知如何是好。”
太爷爷仔细观察了他的面色,又为他把了脉,说道:“你这是体内气血失调,心经有热所致。”
说罢,太爷爷决定为他施针治疗。只见太爷爷让路人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在他腕横纹上 5 寸,两筋之间,找到了郄门穴。
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准确地刺入郄门穴。行针片刻后,那路人便感到一股清凉之气在体内蔓延,心中的烦热之感渐渐减轻。
路人惊讶不已,问道:“这是什么神奇的穴位,竟有如此效果?”
太爷爷微笑着解释道:“此乃郄门穴,是心经气血深藏聚积之处。针刺郄门穴,能疏通心经气血,清热凉血,从而缓解你心中烦热之症。”
经过太爷爷的一番治疗,路人的脸色逐渐恢复了红润,精神也明显好转。他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在这炎热的旅途中,太爷爷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对郄门穴的精准运用,帮助了这位路人,也让我深刻领略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后来听太爷爷给我讲“郄”,有空隙之意,在中医经络理论中,常指气血深藏聚积之处。“门”,则为出入之通道。郄门之名,形象地描绘了此处是气血汇聚、通行的关键门户。而这一穴位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门”不仅是物理上的通道,更象征着一种过渡和转变的节点。郄门穴就如同人体气血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作用。
气血乃生命之根本,其运行畅达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郄门穴作为气血汇聚的要冲,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当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阻滞时,就如同河道堵塞,水流不畅,身体便会产生各种病症。
比如,心系病症中常见的心悸、心痛等,往往是由于心气不畅、心血瘀阻所致。郄门穴就如同一个气血的调度员,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疏通心气,化解心血中的瘀滞,使心气得以通畅,心血能够顺利运行,从而缓解心悸、心痛等症状,发挥“郄门定心悸”“郄门止心痛”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当出现急性心痛发作时,郄门穴更是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它能够迅速调动气血,打通瘀阻的心脉,发挥“郄门救急性心痛”的作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对于热性病症,如心中烦热,郄门穴也能发挥其清热凉血的作用。它就像一个气血的散热器,将多余的热气疏散,使气血恢复平和,达到“郄门除烦热”的效果。
此外,对于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等心神不宁的症状,郄门穴也能通过调节气血来安定心神,实现“郄门安心神”的作用,让患者重新获得宁静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
总之,郄门穴之名为我们揭示了其在气血运行调节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气血的汇聚之门,也是气血通行的关键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