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微风轻拂,路旁的野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绽放着绚烂的色彩。
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我们加快脚步上前,只见一位面容憔悴的妇人正蹲在路边,双手捂着腹部,脸色苍白。
太爷爷赶忙上前询问,妇人虚弱地说道:“我这几日总是腹部胀满,疼痛不已,吃不下东西,还时常恶心呕吐,浑身都没力气。”
太爷爷仔细观察了妇人的面色、舌苔,又为她把了脉,心中已有了判断。太爷爷说道:“夫人,您这是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所致。”
说罢,太爷爷决定为妇人针刺治疗。他让妇人仰卧,然后开始寻找肓俞穴的位置。太爷爷告诉我:“肓俞穴位于人体的腹部,在脐中旁开 0.5 寸处。”
只见太爷爷取出银针,精准地刺入妇人的肓俞穴。轻轻捻转提插,不一会儿,妇人的表情渐渐舒缓,痛苦之色减轻了许多。
太爷爷解释道:“肓俞穴乃气血输注之处,针刺此穴,可疏通肓膜之处的气血阻滞,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从而缓解夫人的病症。”
过了片刻,妇人缓缓起身,感激涕零:“多谢恩人相救,我感觉好多了。”
太爷爷微笑着嘱咐妇人:“回去后还需注意饮食,切勿贪凉,多加休息。”
告别了妇人,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而太爷爷的医术和仁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后来听太爷爷给我讲“肓俞”一词,“肓”指心下膈膜之间,“俞”则有输注、转输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肓”常被视为身体中较为神秘而关键的部位,象征着隐藏在深处、不易被察觉但却对整体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部分。这种观念与中医对肓膜的认识不谋而合,肓膜在人体内部虽不常被提及,却在维持脏腑的正常位置和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俞”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代表着流通、传递和沟通。正如自然界中的水流通过渠道得以顺畅流动,人体的气血也需要通过穴位的输注作用得以平衡和调和。肓俞穴中的“俞”字,强调了其作为气血输注和转输的关键节点的重要性。
从中医理论来看,肓膜位于心下,分隔胸腹,维系着体内脏腑的正常位置和功能。当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失调,或者受到外邪的侵袭,肓膜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
肓俞穴作为与肓膜相关的穴位,其治疗作用首先体现在对肓膜气血的调节上。“肓”之气血不畅,可能导致胸闷、腹胀等不适。肓俞穴通过其输注气血的作用,能够疏通肓膜之处的气血阻滞,使气血得以流畅运行,正如春风化雨,滋润“肓”之干涸,从而缓解胸闷、腹胀等症状。
“俞”字所代表的输注功能,使得肓俞穴成为了气血汇聚和转输的关键节点。当体内正气不足,肓膜失于滋养时,肓俞穴能够将气血输注至肓膜,补充其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增强肓膜的功能,提高其抵御病邪的能力。这就好比为干涸的土地引来清泉,滋养“肓”之贫瘠。
例如,在一些脾胃病症中,脾胃之气虚弱,可能影响到肓膜的功能。肓俞穴能够通过其对气血的调节和输注,改善脾胃的功能,进而间接维护肓膜的正常状态,治疗因脾胃虚弱引起的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等病症。这里,肓俞穴发挥着调和脾胃、滋养“肓”膜的作用,体现了其“肓”与“俞”的双重意义。
此外,在情志方面,中医认为情绪的失调也可能影响到肓膜的气血运行。肓俞穴能够调节情志所伤导致的气血紊乱,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使肓膜之处的气血恢复平和,从而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肓俞穴在此恰似心灵的抚慰者,安抚“肓”之躁动,输注平和之气。
对于女性而言,肓俞穴在妇科病症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往往与气血的失调有关。肓俞穴通过对肓膜部位气血的调节和输注,有助于恢复女性生殖系统的气血平衡,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它宛如一位温柔的守护者,呵护“肓”之脆弱,输注生机与活力。
总之,肓俞穴的穴名不仅反映了其在中医理论中对体内肓膜部位气血的调节和输注作用,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身体奥秘和气血流通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