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骑给泰山军士卒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梁丘之战,功亏一篑,全都是因为虎豹骑的铁蹄无人可挡,以至于士卒们下意识地产生了畏敌之情。
可怎么虎豹骑会如此之多啊?
之前曹操不是找老大哥袁绍要马吗?
袁绍虽然没给,可马却自己过来了。
南匈奴单于于夫罗被北路军击败后,发现连壶关都已经被北路军分兵拿下,回上党的路都没了。
整个河北被北路军拦腰截断,于夫罗失去了和袁绍的联系,陷入了孤立无援的险境。
不得已之下,于夫罗带着四千骑兵,南渡黄河,去和盟友曹操抱团,于是曹操手下又多了四千匈奴骑兵。
再加上中原豪族踊跃拥军支前,又给曹操贡献了近两千骑士,如此一来,曹操手下的骑兵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
于夫罗这人,深度汉化,完全不像个匈奴人,甚至包括南匈奴一族,几乎都是精汉(精神大汉人),和草原游牧的穷亲戚们是世代仇敌,他曾想要北返复国,却被北方的同胞拒之门外,于是彻底绝了胡化之心。
原时空里,于夫罗甚至还给逃出长安的汉献帝护驾,而百年后的匈奴汉,正是他孙子,汉光文帝刘渊的杰作。
见到于夫罗来寻求庇护,曹操亲自出迎,礼遇有加,让于夫罗大受感动,同时曹操还大手一挥,送给于夫罗一百套鞍具。
当时于夫罗只是很感谢曹操,觉得曹操这个人大方,值得结交。
可过了两三天,于夫罗就跪倒在了曹操面前,口呼愿认曹操为主,还说如果当时在河北有一百套这种鞍具,何至于败给孙观?
于夫罗看到了这种鞍具对骑兵战力所产生的质变,便瞬间又起了重回草原,夺回故国的野心,可和曹纯、曹昂等青年曹将一番切磋交流之后,于夫罗彻底是心服口服了。
漠北长史府长史兼匈奴单于,世代接受汉皇敕封,同时长子留在曹操身边为质,这是于夫罗新的志向,至少在曹纯、曹昂这代人杰死之前,于夫罗是不想和曹操起冲突的。
百年以后如果有机会,靠着草原的铁骑之利,要做也要做大汉的天子,谁还去当漠北茹毛饮血的胡人单于?
赠鞍具是恩,让曹纯和于夫罗过招是威,恩威并施之下,于夫罗现在对曹操心服口服,决定提前下注,认曹操这个主公。
曹操也不客气,说跟他可以,但自己军中目前缺了两千匹战马,不知……
于夫罗半点不带半点犹豫,不就是一半的战马吗,给了就是。
曹操大喜,接受了于夫罗的效忠,同时还把弟弟曹德的女儿,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于夫罗的长子刘豹,简直让于夫罗不敢相信,当场表示愿肝脑涂地,世代为曹家赴汤蹈火。
曹操也满意地表示,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激动得于夫罗,第一次在部族外面泪流满面。
世家居然也看得起匈奴人?
士为知己者死,于夫罗感动地想着,刘豹娶了曹家女,曹刘合璧,还愁何事不成?
于夫罗自己是打算为曹公效死了,同时希望自己的儿子刘豹能长寿一点,有充分的时间
去经营这世代富贵。
曹操的心是何等的大,别人防匈奴还来不及,曹操已经开始打起了草原的主。
别看现在草原的霸主乌桓、鲜卑,看似控弦数十万,可真打起来,估计还不够自家阿昂一下打的。
白白占了那么好的草场,真是一帮尸位素餐的虫豸。
突骑变铁骑,草原以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曹操还没想那么远该如何控制草原。
可于夫罗突然就来了,一番思量之下,曹操决定先拉拢住于夫罗再说,世人不是笑曹家是阉宦之后吗,那就再结个匈奴之亲好了,既然被当作了另类,那就贯彻到底好咯。
可如此一来,双重污点加身,曹家在世族层面的含金量再次变低,唯一的扭转方法就只有成为那个全天下最独特的世家: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刘家往草原嫁了多少女儿,几个世人敢微词?有意见的,你们拿自家的女儿嫁给胡人得了。
突骑变铁骑,草原不只是重要性变大了,威胁性也会逐渐变大,试想,如果乌桓、鲜卑那几十万牧民壮丁,变成了端坐高桥鞍,脚踏双马镫,马钉铁马掌的骑士,十个公孙瓒势力凑一块也难以抵挡。
为了天下苍生,曹操愿意受这个垢,受这个不祥,势必要在他们这一代诸夏侯曹人才辈出的时代,想办法把草原控制住。
下属们看此情景,无不钦佩于曹公的胸襟。
大部分人佩服曹操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的大公无私,小部分人则隐隐看到曹家以后的路,一条通向天下至尊的道路。
这些人,有的暗自兴奋,愿与曹公共荣辱,有的却只是自我催眠道:想多了,想多了,曹公一心为国,一定不会有不臣之心的……
如果正在南中忙活的韦恩知道曹操因为和匈奴人结了亲家,从而导致手下暴涨忠诚度,那会是怎样的心情?
把侄女嫁给汉光文帝刘渊他爹就是受国之垢了,那他韦恩此生大半辈子和南蛮诸部厮混在一起,说是受地球之垢也不过分吧?
曹操也有话说,自家乃曹参曹相国之后,四百年的积累,岂是南海韦氏一代人的奋斗所能比的?
曹氏是什么级别的世家,而韦氏又是什么世家?
炒作豪强,散装公卿,贷款世家(提前预支世家地位)罢了,还敢站在第一线当主公?过个十年二十年,说不定等到新的强权朝廷扫平了南方,直接就扬了韦氏的九族。
总之,得到了重要增援后的曹军,随即四处出击,继续为泰山军的缺粮现状火上浇油。
也不管是谁手下的部队,统统打出虎豹骑的旗帜,于是在兖州战场上,出现了上万虎豹骑,在被蝗虫啃食干净的麦地上肆意驰骋,将臧霸军分割成了三段。
冷兵器时代最大的伤亡通常就是在撤退追击时打出来的。
尤其是马具齐整完备之后,在北朝铁蹄的践踏之下,南朝的步军要如何撤退,这是个大难题。
南朝各代名将给出了两种解法,要么走水路撤退,要么先打赢了再撤退。
至于为什么打赢了还要撤退,比如桓温、刘裕等等北伐名将,打赢了却要撤军,像是南朝特色,不得不尝?
其实也不能说是南廷特色,北边也干了,蒙元的长子西征就撤了,说白了还是政治大于军事,大家急着回去内斗呢,不斗自己就不存在了,存在就是一切。
所以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就像这次臧霸一开始选择熬而不是撤。
可真拖到能够撤退了,新的变数也来了,大半臧霸军都面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