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跟夏守忠报了贾母、王夫人的名,想起了赵太太,终于还是没办法过自己心里那关,赵太太那个轻狂的样子,实在无法忍受。
元春最后还报了探春和王熙凤的名字。
…………
随扈大军继续走,到了傍晚,距离承德行宫还有六十里,在这里休息一晚,明日就到目的地了。
来到了一处皇家农场,这里是平原区。
这样的皇家农场,在承德附近有三个。
这个皇家农场有天然的林场与狩猎区,还有实验性质的田种植御稻、瓜果、还有马场,养殖各种贡马。
这次,扎营在皇家农场外,火头军挖坑煮饭,贾环等人接到太监传话,让贾环、陈砚之还有翰林院的人,都一起过去。
随扈的所有勋贵和臣子都来了。
大伙进了皇家农场,康元帝穿着蓝色的便服,站在实验性质的农田旁边,这是御稻种田。
康元帝身边,是楚王、韩王、戴权。
康元帝抬头望向自己的臣子,内阁大学士、九卿与勋贵都是上了年纪的,抬手指向翰林院的人,招手让这群年轻的读书人过来。
“田里种的东西,你们可都认得吗?”
贾环有些心虚,水稻这些粮食类的还好认,就怕康元帝叫他认蔬菜,有些本地蔬菜,看着像野菜,有一些,还真的叫不上名字,道:“回皇上,臣认不全。”
小胖子韩王笑着道:“父皇,这也正常,贾师弟他是读书人,我都认不全这些地里的庄稼。”
康元帝不理没皮没脸的小胖子,眼睛看向陈砚之,他看了一眼附近的农田,就是水稻、还有一些蔬菜,怎么能认不出?
陈砚之傲然道:“回皇上,臣的家里信奉耕读传家,子弟须知农事,自小培养都要亲身参与劳作,耕以立身,读以荣亲,农田是关系到民生的根本,怎么能不认得?”
贾环沉默不语,有些怀疑,这小子是不是吹牛,大家都是白面书生,你说自己曾经亲身参与种田?
康元帝一直都看重实干的人,他听到陈砚之说出这番话时,不禁点点头,目光落在了陈砚之身上,看来这三年前的状元郎,也有可取之处的。
对陈砚之的印象有了些许改观。
康元帝往前走过一片农田,指着前面的一片稻田,问道:“这是什么庄稼?”
陈砚之道:“回皇上,这是糯米。”
跟在贾环旁边的陈耀祖,小声嘀咕道:“糯米而已,谁不认得?”
又往前走,一块小藤蔓植物的地里,叶子青翠,叶片呈心形,叶端尖,叶缘光滑,叶片肥厚,藤蔓细长匍匐,节处易生根须,攀援贴地生长。
康元帝继续问道:“陈修撰,这是什么植物?”
陈砚之有些傻了,嘴巴半张,没见过这种东西,他老家是鱼米之乡,种的都是正常的庄稼。
康元帝转而望向贾环。
贾环恭敬的道:“回皇上,这是番薯,也叫甘薯、红薯,不是华夏之物,是海外物种。”
红薯原产地美洲,在前朝(明朝)后期就传入中国了,但是一直没有大规模种植。
一来是因为前朝晚期战乱频繁,政府根本无暇推广。
二来,前朝田地垄断严重,农民根本没地,都是给地主乡绅干活,种什么,没有自主权。
“哦,贾侍读不错,还能认出番薯?说说看,这番薯如何?”
“回皇上,这番薯叶子也能吃,根茎是食物,产量很高,而且不太挑地,贫瘠的土地也能种植,种植期短,四个多月可收成。”
康元帝不说什么,继续往前走,戴权挥手,让贾环继续跟着。
陈耀祖、林景行、庄水儿三个货,虽然没说什么,可走过陈砚之身旁,脸上的笑容已经憋不住了。
小胖子韩王,更是笑出声来了。
“这是什么庄稼?”康元帝走到前面,继续问道。
“土豆。”贾环回道。
真是送分题,后世谁能不认识红薯和土豆?
(土豆、红薯、玉米明朝中后期进来,战乱频繁,一直到雍正改革新政,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改为按照土地征税,减轻农民负担。
按土地来征税,减少了圈地,少数农民才有了自己的地,开始逐步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与红薯。
一直到乾隆时期,玉米与红薯才成功推广开来。
有了粮食,乾隆后期,中国人口爆炸性增长,从一点二亿人口,增加到了三亿人口。)
此时的红薯和土豆,只是极少数人种植,没推广,康元帝很满意贾环能认出来,看来,这小子并不是死读书的人。
后面就不用说了,玉米,贾环不可能认不出来。
这三种粮食,是大雍朝农业重点研究的粮食品种,屯田司重点培育适合北方旱地的种子,已经在多个皇家农场种植了。
“贾侍读,这些农作物,可以推广种植吗?”
“这些粮食新品种,虽然是海外物种,却很高产,耐旱,不挑地,应该推广种植,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有了这些高产粮食,遇到灾荒年景,老百姓也不愁没粮食裹腹了。”
陈砚之却反对道:“皇上,请慎重,华夏几千年耕种的历史,都是种植粟、水稻、小麦这些传统粮食作物,怎么能突然改成种植外来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