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大唐平等的歧视所有人
今日见识到李斯文的如此能耐,见微知着下,李二陛下简直不敢想...
若是将来有一天,李斯文会像当年他爹那样,撺掇太子李承乾造反,并在暗中联络朝中各部,那自己的下场又该如何...
啧...难道要和李绩一样,趁早把这小子派到边疆,会不会太小题大做了点?
李二陛下手指点着龙案,稍作思考便果断打消了这个念头——弱冠之年掌重兵,不合适,更不吉利。
若是李斯文德不配位,掌不了兵,更打不了胜仗,那年纪轻轻的就手握重兵,有弊无利。
且不说会不会引得诸多文臣、将领不满,万一边境战事再起,出个什么意外,那自家观音婢和闺女可怎么办?
她们的肺病可全靠李斯文把握疗程。
可若李斯文带兵就能打胜仗,有当年汉武,冠军侯霍去病的几分模样,那对大唐更是祸端。
就和自己死死压着李斯文的功劳,不让他过早入仕为官一样,慧极不寿,情深必伤,这可不是随口一句谣言。
历朝历代细数下来,十二岁拜相的甘罗,十七岁冠勇三军的霍去病,哪个不是少年俊才,千年难遇。
但怕就怕是天妒英才,万一李斯文再不幸早夭...
且不说观音婢和爱女的身体,远在并州的李绩会如何想,他把徐家命根子留在长安托自己照看,结果一不留神,香火断了...
这不举兵造反,天理难容。
再说汤峪一行,让自己大开眼界的巧夺天工,若那一项项利国利民的发明能铺张开来,大唐又会如何繁荣...
那可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盛世,难道真的要因为忌惮而放弃?
再三斟酌损益后,李二陛下还真没想到什么好法子,可以好好整治整治这混小子,好让他可以安分一些。
只有一股怨气丛生,越看李斯文那张脸,心里就越不是个滋味。
这小子在汤峪待了好几个月,却始终没闹出什么大动静,结果刚回长安没几天,就又开始作妖...
如此想着,李二陛下的眼神愈发不善,他甚至开始怀疑,要么是长安的风水,要么是自己的命格,绝对有一样和李斯文八字不合!
而在李二陛下心思不断,脸色愈发难看的情况下,文武百官下意识的屏声敛息,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只是频频看向,于角落中侍立的内宫总管。
注意到群臣眼色,王德定睛看去。
见皇帝双眼放空,明显已经神游天外,不得已叹了口气,走出阴影低声上前,轻声唤道:
“陛下可有定计,诸位大臣可还等着呢?”
渐渐回过神的李二陛下几次扶额叹气,颇为犹豫的摇了摇头:“让诸爱卿久等了,待朕思量少许。”
话是这样说,但结果还能怎样?
李斯文明显有备而来,李孝慈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反驳都说得不利落,他又能怎样?
难道要为了斗气,疏远李斯文这个仙人弟子,大才之人,选择去包庇李孝慈这个,向来看不顺眼的二世祖?
那不是因小失大,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而且今天这出戏早就彩排好了,不过是为了演给文武百官看,从而堵住他们的悠悠众口,让他们挑不出毛病来。
拄着下巴,随口问道:“嗯...对了,刚才李斯文说到哪了?”
王德早有预料,心中为李孝慈默哀一声,拱手回道:“武连郡公携人证、物证前来,已经证明倭国使节之死,实为蓝田公误杀。”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挥手示意王德退下,旋即收拾好心情,怒而拍案站起身来,龙眸圆瞪,手成剑指甩向李斯文,冷笑一声:
";好一个 '; 误杀 ';!李斯文,你可知倭国遣使朝贡,是为向大唐表臣服之心,结果你却闹出一桩人命...";
";陛下!";
一听皇帝这话,魏征暗道一声不妙。
以陛下的往常习惯,若是开始东扯西扯,就是不谈正事,那便是有些大而化小的意思。
可今天这桩案件涉及两国国事,又岂能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哪怕自己出身瓦岗,又素与李绩交好,以李斯文叔父自居,但也绝不可因私废公,放任皇帝胡来,自砸谏官招牌!
其实在如今的大唐,这些不服王化的外邦人,身份地位算不上多高,哪怕是魏征这种刚正不阿的直官,也从心眼里不把外邦人当人。
由于大唐开放包容的政策、愈发繁华兴盛的国力,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邦人前来居住。
但因为这些胡人在长安城中聚众为伙,逐渐成了势力,大唐甚至还颁布过,‘诏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的政策。
严令胡人身着本族传统服饰,不得以任何形式冒充唐人,甚至命令严禁唐人妇女与胡人通婚,违者重罚,株连家族...
由此可见,李二陛下嘴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言论,纯粹是个场面话。
实际上,除了个别特例,如行走的军功章——颉利可汗,其余大多数的外邦人,都不受朝廷重视,哪怕他国来使也不例外。
国强民骄,百姓们看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外来土包子,自然满腔优越感。
而在这样的歧视观念下,就算身为大唐奴籍,但说到底也是自家人,比那些黄发绿眼的外邦蛮夷高贵的多!
在魏征看来,不过是杀了一介倭使,以李斯文的地位与宠信,再怎么重罚也算不得大事,顶多皮外伤。
对李斯文来说,家常便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