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周公亦未曾料想到,其中之“黑鲲鱼”竟然缓缓挪动起来。渐渐其挣脱了八卦灵圜束缚,飞向天空。
接着,白鲲鱼亦游了出来,紧随黑鲲鱼一同飞向苍穹。
不觉间,周公从梦境中惊醒,瞧见八卦灵圜内已无阴阳之鱼,即知那象征邪恶与善良之黑白鲲鱼皆已在世间显现,心中顿生不安和焦虑之情。
内心深思:“众民和周国真正之灾祸方刚开始,余身为‘圣命之人’使命亦正式展开。”
次日朝堂之上,周公旦面向周王姬发陈词道:“陛下,昨夜黑白鲲鱼脱离臣之八卦灵圜,象征着邪恶与正义之对立将至,亦预示九州百姓和周国将面临千年之诅咒!请大王慎之!”
周王姬发听后,心中十分清楚,伐商之后,殷商之根基还远未被摧毁,随黑鲲鱼现身,周王姬发亦预感到大周国将面临更大之挑战。
下了朝堂,周王姬发站在殷商故地,眺望四周一片凄凉景象。此地曾是商朝之都城,如今已是大周国一部分。为稳定局势,周王姬发决意让商王之子嗣武庚续执商民。
须臾,周王召武庚前来,谓之曰:“寡人欲让卿续领商民,不知卿意下如何?”
武庚跪于周王姬发面前,眼中透露出一丝不安。谦卑答道:“臣知父王商纣残暴,致殷商灭亡。今陛下能容忍臣留于此地,已是对臣莫大之恩,臣又有何资格继续统御商民?”
周王扶起武庚,目光温和。注视彼曰:“武庚,卿乃商王帝辛之子,然,卿无需背负父王所犯之过。寡人望卿能领商民过上安稳生活,重建商朝之繁荣。”
武庚沉吟片刻,抬首答曰:“陛下,臣明白您之苦心。将竭臣所有之才智,为商民谋福利,重建商朝之辉煌。”周王姬发微笑颔首。
夜晚间,周公立于周王面前,眉头微皱,气氛凝重。彼有一事欲向周王禀报:“陛下,臣以为令武庚治理殷商故地似乎有不妥。将来,假若武庚有异心,商民必一呼百应,那时将如何处置乎?”周公语气流露出一丝担忧之意。
周王静静听着,深知周公之智慧和见识,故而对其之言语甚为重视。沉思片刻后,询问曰:“然,话已说出,为君主已无收回之理,事已至此,当下应如何处之?”
周公答道:“陛下,臣观三兄姬鲜、五弟姬度及八弟姬处甚有贤德,故而臣建议陛下,派遣姬鲜、姬度、姬处居于武庚周围之地,或可及时察觉武庚是否有异心,商民是否有动向。如是,余大周便能据此采取相应之措施,以保余大周国之安宁与稳固。”
周王沉思片刻,以为周公之言极为可行,自思:“使武庚治理殷商之地,乃以巩固寡人周国之统治,然若其有异心,商民之扶持将成其力量之源泉,对寡人周国来说确是一大威胁。”
遂询问周公曰:“当下,若直接派遣姬鲜、姬度及姬处率军驻守武庚周围,则可能引起外界猜疑和误解。寡人希望能寻得更为巧妙之方法,以监视武庚之一动一状,且不引他人之怀疑。”
周公答曰:“可派遣姬鲜往殷商以北之地,名为邶,使其建立邶国;姬度往殷商以南之地,名为墉,使其建立墉国;姬处往殷商以东之地,名为卫,使其建立卫国。”
周王听后大喜:“周公之言甚和寡人之意,就按公之议办理。让三弟姬鲜、五弟姬度和八弟姬处前往殷都附近建立邶、墉、卫三国。”
道完此话,周王立即命人唤来姬鲜、姬度、姬处,并对其三人道:“寡人现令汝三人,分别前往殷商周围之邶、墉、卫三地建立新国,务必要治理好己国,同时秘监武庚和商国百姓之动向。对汝等来说是一重要任务,亦是护寡人大周之职责。”
三人听了,立即跪拜道:“臣弟恭谢陛下恩典,谨受封地,定竭尽全力,尽忠职守,为陛下和大周效力。”道罢,便率队伍前往己之封地。
而周王见己已安排妥当,便与周公率大军一同回大周国都镐京。
各就各位,着手建国。姬鲜至邶地,视之山水相连、地势险要,亦宜军事防御。遂姬鲜始筑城池。
姬度至墉地,道路便捷,商业繁荣。姬度见状,喜甚,乃大修房舍。
姬处至卫地,土地肥沃,农业之良。姬处携周王所派之队伍,始发展农业。
三者频加惠政、措施,拓人丁之增,与百姓交往,明民情需望,推行己国之繁荣昌盛。
三者建国之际,亦紧密注视武庚之动静。姬鲜、姬度、姬处尽观渠道,探其虚实,以备时机采取应变之策。
经努力,邶、墉、卫三国日渐兴盛。姬鲜所居邶国,军事为主,军队雄厚;姬度之墉国,商业繁荣,熙熙攘攘;姬处所处卫国,农业富庶,粮食丰裕。
三国相互联系,互助合作,共同维护大周王朝之稳定兴盛。
然则,纵使三国崭露头角,周王朝之统治仍面临多重困难。
周武王归镐京之后,思虑其间:如何使商朝旧族真心臣服,又当如何治理广袤未真归己之土地?为此频彻夜不寐。
周王自觉需要寻得一法以巩固统治,然暂未能有御之良策。加以黑鲲鱼出现,使初建周王朝顿生危机,周王因此忧心忡忡。
时周公随大王还返镐京,归至府邸。经多年学习易理,使周公对先圣以往了若指掌。
此刻周公高声呼曰:“灵圜出现!”遂召来八卦灵圜,置于案上。然,八卦灵圜中已不见黑白鲲鱼。周公忆起父王临终之叮嘱,即刻高声宣道:“元、亨、利、贞”。
但见八卦灵圜之二环,翩若玄武、青龙、朱雀、白虎之图样,四灵珠其上闪耀,黑色、青色、红色、白色皆有之。彼四灵珠顷刻吸取灵气,放出璀璨之光芒。继而黑色灵珠向北方飘逝,青色灵珠向东方漂游,红色灵珠走向南方,最后白色灵珠飘舞至西方。
话说北方玄武部落中,有一大户人家。及至辰月初五之日,大户之妻产下一子。然此婴犹在佑世之初,已令大户主忧心忡忡。因其风俗传言,辰月初五所生之婴,将为其父带来不祥之事。
遵循习俗之故,大户主乃决议,令妻抛弃婴儿,并告示之道:“毋须抚育,速将其遗弃之。”
然,妻子心存深深母爱与怜悯之情,无法忍受己骨肉遭受遗弃之命运。
故彼暗中保留婴儿,乃名之曰禺强,并托付忠心之仆一家代为哺育抚养。彼深信此子宜有其命运,不论诞生之日,皆当受呵护。
禺强之母时刻惧此幼稚禺强,将受丈夫虐待,故于夜晚潜逃至部落宗庙,跪拜于玄武图腾前,默诵低声道:“尊贵之祖圣,愿您保佑、保佑您之子孙禺强免受其父之迫害。”
言罢,禺强之母小心翼翼返回住处,装作毫不相关,安然入眠。
宗庙内,当那母亲离开后,玄武图腾闪出一缕紫色气流,遂变幻成玄武形态,在空中飘向禺强家中,既而进入禺强母亲之梦境。
在梦中,玄武开口道:“明日夜晚再度前来宗庙,见图腾上有一龟壳。由于此龟壳与三才、五行相应,故而其上有十五道裂痕,每道裂痕中藏有一枚武元骨。汝可取这十五枚武元骨,当禺强遭遇危险之时,此物可保其平安无恙。”
次日夜晚,禺强母亲再度秘密前往宗庙,右手缓缓伸至龟壳裂痕处,取得一枚武元骨。顺着其他裂痕,果得十五枚武元骨。
禺强母亲向图腾反复叩首,口中默念:“谢谢祖圣庇佑。”
适逢禺强八岁生辰之日,父亲偶然间发觉这秘密,怒气冲天,怒斥道:“余命汝即可将此婴抛弃,而汝竟胆敢独自将其抚养,汝何所图?”
母亲则坚持据理争辩,无法被父亲驾驭。见势不利,父亲遂下令家人取来己剑。
母亲见形势不妙,紧紧握禺强之手,言道:“孩儿,须速离此地。”遂拉着禺强奔逃,不料逃至未远,便被骑马而至父亲追上,见禺强之母已无他法可循。
禺强对母亲之慌张心情有所感觉,然仍能保持冷静,并询问道:“母亲,余二人当思对策?”
母亲神秘地低声答道:“余有十五枚武元骨,足可解救余母子。”禺强闻言,立刻眼中涌现出喜悦之光。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禺强母亲取出十五枚武元骨,抛向地面。骨块方落,即身化为十五只巨大之龟,越变越大,直至浩浩荡荡如山岳一般。
父亲于前路大山被横亘,断绝去路,无奈之下只得返归。不料,不甘心之父亲又纷纷召集更多人众,在山中寻觅禺强母子。然,因那巨龟保护,终究无法找得禺强母子。
与此同时,身处巨龟庇护中之禺强母子渐有所觉,意识到须寻得一安全之地,将自身隐匿起来。
遂母子沿山脚小径行进,不觉来至一小村落,其村民善良好客,对母子热情欢迎,并给予居所和食物。
禺强母子怀感激之情,望着诸村民,知晓此小村落乃新生活之开端。禺强之母决定在此长居,为其与儿子创造一片安宁环境。
禺强见母亲面露笑容,激动地言道:“母亲,余二人终于得有新家!斯土之人真善,余深信将于此享受幸福之生活!”
母亲温柔拥抱禺强,坚定言道:“然,孩儿,余二人将于此小村落中重新起始生计。”然不意,数年后母亲便早逝于世。
村落天气寒冷,天微明之际,惟见一少年身体消瘦,棕亮垂直发,剑眉斜飞,眼细锐利,唇红削薄,身衣紫袄,肩悬黑豹皮马甲,装束朴素。见其劈柴时,不时嬉戏身旁小羊。
此乃禺强,方十九少年也。禺强常思母养之恩,因以木刻成母雕像,生动逼真。视雕像如母化身,凡事与其商议,每餐必敬母后方能自享。出门先禀告雕像,归家必面见之,无有怠慢。
虽是母亲早逝,然禺强不以此为悲,却好戏谑诸村人,常将周遭普通之事变幻为趣味之故事。
是日,禺强与友黑子同行于村落小径。黑子好奇问曰:“禺强,汝之刻木成母雕像,由何而发?”
禺强微笑回答道:“黑子,此因余深感母亲养育之恩也。母既亡,余心常思之,故决志刻一雕像,使之成为母之化身,令余能感知母亲就于身旁。”
黑子感动言道:“禺强乃孝顺之子也。汝之母必为子感而骄傲。”
禺强颔首谢道:“感谢汝之赞美,黑子。余知母今必在天上观瞻,余定当努力,为之争光。”
二人并行,禺强见一小羊驰来,忍不住而伸手摸其首曰:“嘿,汝小羊,或有新奇趣事乎?”
小羊好奇凝望禺强,似明其言,乃咩咩数声,其状若似有趣之事。
禺强闻之欣然笑道:“哈哈,羊儿也!果为一有趣事,当为诸人传之。”
侧立之黑子好奇询道:“盖何等喜剧故事,余欲速闻之耶?”
禺强笑而不言。晚间,俟至村人会于篝火之前,乃述曰:
“林中,方一天水患泛滥,百兽纷纷启舟以避之。时而,舟载已过限,须是一兽牺牲。众决以讲笑谈为规矩,以决生死存亡。遂羊怀惧见抛,首因诙谐话语一则。其谈笑成矣,众以皆感欢乐,羊方舒心安然。而众发觉猪对笑不闻,遂不得已抛羊入水。是时,牛复讲一笑话,众莫有发笑,惟猪独乃哈哈大笑。众询之:“猪啊,牛之笑话全无滑稽之处,尔何故独自欢笑不已?”猪嘿嘿嘿之笑,言曰:“羊之笑话实当可笑也!”
禺强喜结村人分享欢乐爽朗之笑声,其以幽默生动之口辞,使寻常之生活招引趣味起。夫其所叙之故事常能使人忘却忧愁,觉世间之美好宛然在目。
禺强性格热情好人,常乐于助他人。尽虽或有夸夸其谈之时,然其善良热心之义令村人无可抗拒。